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674节

“呵,这个屋子好像有暖气一样,而且烧得还很旺。”竺可桢进门就发现大厅的温度很高,脱下大衣和外套,只穿里面的毛衣。

唐华:“这还是通风系统拼命工作,排走多余的热量之后的结果。”

叶笃正:“北京的那台大型机就是个电老虎,这台巨型机的功耗只多不少。我看看……嗯,巨型机和大型机差别挺大。”

天河一号的四个机柜群就摆在大厅中央,每个机柜群是10个柜子向心排列成C形,缺口处是方便维修人员伸手进去的。

C形中央,柜子与柜子之间的连线密密麻麻,如果不是设计师或计算机的维修工人,光看一眼就头晕。这还是设计的时候尽量让巨型机外表简洁化的结果了,不说别的,10个柜子的水冷管线,主管道都是埋在大厅地板下的,管路走到机柜群底下,再伸进柜子里去。

水冷带走大部分的热量,一般情况下计算机主板温度不会超过60度。但天河一号四个群、四十个机柜里面几万块50~60℃的芯片,也足以给大厅造成暖气效应了。

唐华:“现在冬天,环境温度才几度,所以测试的时候温度表现还挺好,夏天我估计不行,温度还得上窜一截。王守珏,你们计算机所再添个大功率空调吧。”

……

“今天2月24日,明天2月25日,我已经让气象局汇总明天观测站的数据,直接传送到上海,”涂长旺说,“就以25日的数据为基础,推演中长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程序用叶笃正从北京带来的最新的算法,但是程序还是得现改——巨型机的操作系统和小/中/大型机没法兼容,它能达到6.4亿次/秒的运算速度,靠的是特殊的结构和特殊的指令系统。

2月25日中午,气象局观测站的数据如潮水般涌入上海计算机所。在过去的两年,国家气象局新建了大批气象观测站,其中在黄淮地区有地面观测站1100个,其中高塔观测站200个,高空气球150个、还有1部天气雷达(南京雷达所制造的样机,试验场直接就定在了淮北)。

2月25日下午3时,气象数据统一整理完毕,新算法也刚刚体现进程序中,这些当天早上8时观测的数据就由十多个程序员合作分批输入,输入之后还要做反复的校对。

“原来描绘气团的图像,你们是用数据点阵扩成的啊?”

唐华看涂长旺他们整理气象数据时在图纸上标点和绘图,原来现在的“云图”,是用一个一个的观测站获取的点数据,“脑补”出高压和低压气团之间的分界线,把点阵图形化而成。不同的气团的平面形状、高度、移动速度和温度湿度,其实是推算出来的。

竺可桢:“对的。要根据两个观测站数据的差异,判断出分界线在两个观测站连线的哪一处位置。其中主要的判断参数是气压,但是气压有时候是不均匀变化的,而是得结合地形和风速,以及直觉……这是气象工作者的家传手艺了。”

唐华:(微笑)

再过几年,可能在座诸位的家传手艺饭碗,就要被我砸掉了,哼哼。

……

2月25日下午7时。

涂长旺一手拿着抄录的气象数据,一手按键盘的上下箭头,对程序和输入的数据做第三次检查,最终确认数据输入无误。

“好了,检查通过。”涂长旺挥了挥手。

唐华:“那么,起飞吧!电表!”

上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大气,就这样在计算机里“活”了。气团拧来拧去,撞来撞去,冷热相撞时,空气或是混合在一起,或是一方把一方逼退。

白天,所有的气团温度按某个参数上升;晚上气团温度下降。太阳东升西落,气团的升温和降温还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差。

大气的运动不但是平面运动,还有垂直,这是一个立体的模型。

前一天的大气运动会影响到后一天,前一小时的大气运动会影响到后一小时,这一区域的大气变化会影响相邻几个区域。这不是三体运动,而是黄淮地区数百团大气的N体运动。

随着嗡嗡的声音,刚才输入数据时关上的窗户又打开了,因为大厅里的温度在节节攀升,不一会儿就到20度了,必须得开窗透透气。

天河一号运算全开时,功耗220千瓦,另外水冷散热系统的泵、散热风扇还要耗电25千瓦。

“程局长,竺老,叶老,培昌老弟,你们不会今晚在这儿打地铺值班吧?”唐华看气象局的几位同志都没有挪窝的意思。

“噢,我脑子里在想别的了,都没注意到这个。还要等多久?”

唐华:“现在运算了2小时15分钟,预计运算在19小时5分钟之后结束,也就是明天下午。”

……

2月26日,下午。

“都标在图上了?”

黄培昌:“标上去了,而且检查过两遍。”

“我看看……锋面3月9日就北移了?”程旺看着气象推演结果。

竺可桢:“北移是肯定的,3月9日……3月9日……”

第175章,抽牌比大小

《淮南第一场春雨将提前到来,为春耕春播打基础》

“时间将进入三月,苏南苏北的人民公社,社员们有的给田地准备农家肥,有的用豆粉面饼给耕牛补充营养,有的早早去乡镇供销社领回来了化肥,仔细地计量着春耕时该施用多少金坷垃。每个人都在辛勤地劳动着。”

“开犁耕田,是春季最重要的事情。耕种下春天的种子,才会有后来的秋之收获,冬之丰足。”

“春雨助春耕,田间农事忙。三月份是淮南淮北地区开犁耕田的季节,如果再有一场春雨,逢时而降,那无疑是春天主旋律上最美妙的音符。”

“今年两淮什么时候降下首场春雨呢?近日,国家气象局深入研讨和发展了气象预报理论,再在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对黄淮地区的未来天气进行了一次测算。根据计算的结果,从公历3月10日(农历正月二十一)起,盐城、淮安地区将迎来降雨。”

“虽然这次降雨雨量不太大,但对于今年的春耕春播,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助力。”

“今年后续的日子,国家气象局将持续为黄淮地区提供提前10到15天的中长期天气预报,以指导广大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减灾防灾,造福全国人民。”

……

这是破天荒第一次在报纸刊登天气预报。

这个时代的天气预报都是未来1~2天的天气预报,都是用有线广播发布的,因为报纸的递送周期绝对会让只提前1~2天的天气预报变得毫无意义。

而且并不是全国都能普及广播播报的天气预报。

当2月27日和2月28日,全国报纸和黄淮地区各地方报纸陆续转载竺可桢撰写的这篇文章时,大家一开始还不太习惯。看完之后,看懂了:哦,是天气预报。等等,什么,天气预报?

半个月后的天气?

一些读者反应过来了,半个月后的天气预报,以前可从来没见过啊。

“我们国家发展得多快,去年发射了人造卫星,五年计划完成涨了工资,现在国家又能预报15天以后的天气预报了。”

在盐城,最先看到报纸的人纷纷开始一轮天气预报的事,因为文章中明确提到了盐城。

“天气预报不很正常么,每天早上广播都会说今天下不下雨。”

首节上一节674/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