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648节

钱学森这边,也在重新分配工作。

“控制系统要做好修改参数的准备,至于什么时候写入新的参数,节点是……9月15号,第三级火箭测试的时候。”

“历次探空火箭测得的太空数据,已经整理好发唐部长那里了吧?”钱学森又问任新民。

“上午已经送过去了。”

唐华和朱光亚正在分拣装满一辆小推车的技术资料。

“老钱这两三年,大大小小居然打了83枚探空火箭,”朱光亚说,“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再分昼夜,基本覆盖很全了。这下就好了,太空辐射基础数值的数据应该是没问题了。”

唐华:“要不我说现在弹和箭两头,运载火箭/弹道导弹这一块进度特别快呢。本来我的计划是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时候,我们有两千公里的中导可用,现在看来,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时候,我们的远导已经服役了,洲际导弹可能都在试发动机了。”

朱光亚:“主要是核弹从理论到实际设计,需要的步骤比较多,而且不好并行工作。比如上一步骤要测中子密度,那就必须得测出准确数字了,才能设计核弹的中子源。另外,原子科学研究院也在承担其他工业部门的研发任务,比如给石油勘探部门设计中子辐射探油仪器。”

说到石油勘探,唐华突然想起,自己好久没见到黄汲清了。上次好像是55年底56年初,

送老黄出行探索辽河油田。

“石油勘探,黄汲清委员在东北做石油勘探做了快两年了,先在辽河中下游找了个油田,后来转到上游松辽那边去了,”唐华说,“你们的中子探测仪是提供给黄委员的队伍使用的吗?”

“做的第一批就是送往松辽平原那边的,应该是吧。”

……

黑龙江西部,哈尔滨到安达县的公路。

路虎在土石公路上疾驰,黄汲清在副驾驶位,看看窗外,又伸出手看时间。

“这才下午两点,天怎么就跟黄昏似的。”

“黄委员,是天要下大雨了,你看这云,又厚又低。”司机是本地人,对这天气很熟悉了。

黄汲清:“上周,7月23到25号才连下了三天暴雨,今天又来大雨。”

不知不觉,黄汲清已经在东北转了近两年。从1955年12月到1956年9月,在辽阳一带花了9个月勘探辽河油田,去年10月移师辽河上游,在黑龙江西部和吉林西北部勘探石油,一晃眼又是10个月。

松辽平原以往黄汲清研究过,但是没有辽河油田那里研究得透彻,因此初到黑龙江,他掌握的地质资料比上一次还少。

松辽平原也是一个陆相沉积的盆地,不但李四光和黄汲清知道,甚至二战时日本也知道。但是,日本人从20世纪初到二战,在松辽平原找了整整30年,挖到过一些有荧光反应的泥页岩,但没有发现值得开采的油田。

黄汲清拿到了一部分日本在东北石油勘探的资料,这次又带了一部地震车,啊不对,声波反射地层分析车,先花了一个月让地震车对大片地区进行简单地层分析。分析结果其实很乐观,但又太乐观了——好多地方的地震回波都显示可能含油,但又不是典型的油田回波。

这究竟问题出在哪呢?黄汲清花了三个月,结合资料、震波分析和地表物探的蛛丝马迹,选出了四个可能有希望的区域,1957年1月2日,请石油总局的勘探队来开始试打钻井。

和上次一样,还是带来了4套钻井机械,黄汲清选择的区域是高台子镇、任民镇之间的地区。一个多月后,第一批钻井的采样提上来,证实了黄汲清的推断:这里是电法高的隆起区,地下存在一个背斜构造。

如果大区域显示这里可能富集油气,又有背斜构造,那就很可能在这里打出油来。勘探队再把中子探测仪从油井井口塞下去,但很遗憾,油井井眼半径500米之内没有油田。

认定这里有背斜构造,也不是说钻下去就一定冒油,还要看钻井的位置,毕竟一个含油背斜也要看位置,有的位置打下去就是不冒油。

从1月到现在,一转眼又打了三批,现在是第9~第12口井了……

……

为防止汽车淤陷,黄汲清刚过桥就让司机把车停在桥旁边的晒谷场,然后和司机徒步三百多米走到松嫩-10井下面。还在路上走着,天上就掉起了粗大的雨点,两人赶紧一路小跑,跑进挨着钻井的工棚。

“黄委员,”松嫩-10的队长说,“7月28日,10井在钻深1100米时停钻取芯201.77米,发现了含油层。”

黄汲清在工棚一角搜寻取出来的长长短短的岩心,找到了两段在含油显示层采的岩心。

“我就是为这个从哈尔滨过来的,这个岩心的显示很好,”黄汲清说,“接下来这两天你们的行动呢?”

“7月31日恢复正常钻探,但这口井打得不太好,”队长说,“在800多米的时候打斜了,开始的斜率是4.7度,现在斜率是5.3度。我估计呀,这口井钻到1800米,也就可以结束了,再往下钻,井眼在地下都弯成麻花了。”

“你们不用钻到1800米,”黄汲清用脚踢踢标志着1280的数字的岩心,“含油层在这里出现,而且显示出很高的富集度,如果地下有油的话,它应该在1400米到1500米,再打一会儿就该到了。”

队长:“黄委员,我们现在已经钻到1410,不,1420米了。”

“是吗?也对,你们都又钻了一天多了,那就应该有东西出来了。”黄汲清抄起雨伞就要出工棚,“带我去循环泥浆池。”

“黄委员,黄老,雨太大了,我给您找一件雨衣……”

……

钻井正在工作,泥浆池水雾腾腾,既有抽出来的泥浆拍起的泥点,也有天上暴雨的雨点。

不过,再仔细看看,就发现从井眼里抽出来的泥浆还有别的东西。不是钻头打碎的岩石碎屑,而是灰褐色的液体。

黄汲清:“已经带出了原油。松嫩-10井现在可以停钻试油。”

队长看得也惊讶不已:“上午还没有呢,可能是要下暴雨,泥浆池附近的人都躲起来了,所以没有人及时发现。”

既然决定试油,那就先停止高压泵向井下泵泥浆,改注清水,然后排干井筒里的清水,这个过程要持续一个多小时。在大雨中,黄汲清就穿雨衣打着伞站在钻井下面,看钻井工人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操作。

“什么声音这么大?”黄汲清问。

“海浪声……水声,啊呀,肯定是上游那个土坝溃了,”队长说,“这下不好,洪水要漫上来了。”

黄汲清:“钻井离河三百多米呢,地势也高出五六米,我就不信它能漫上来。我们继续干。”

队长:……

下午4时,井口的排水声变了,不是哗哗的排水声音,而是“咕噜,咕噜”的涌动声。

钻井里咕噜咕噜,钻井外面反倒成了哗哗声。小土坝虽然不高,但是拦的水量不小,一起冲到下游,小溪的河道瞬间溢出了,洪水漫上了小溪左右两侧,在二十分钟之内,不到10米宽的小溪变成了200多米宽的大河。

黄汲清就在钻井平台脚下巍然不动,把洪水视若无物,在他眼里只有钻井的排管。

洪水漫上来,果然在离钻井50多米的地方再也接近不了,接着,洪水又渐渐退去。就在这时,一股棕褐色的油流从钻井的排管喷涌而出。

“出油了!出油了!”

……

1957年8月1日,松嫩-10井获得工业油流,具体产量还需在几小时之后完全测定,现在预估是10~20吨。流出的石油不是辽河油田的重质油,而是中等偏轻。

此外,与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不同,松嫩-10井不到1500米就打到了石油,而前两个油田的油层都在2500米左右。

首节上一节648/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