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447节

李刻农:“……行行行,你有道理。”

唐华和李刻农两人一来一往对话,总理在一旁听着,脑子里想的是“情报”与“政治”。

潘汉年:“其实,我现在等于是身份已经公开了。在香港的工作,可能会包括一部分那些事务,但肯定不会直接出面。唐华你说到政治,这个词确实是能把我要做的事情概括起来。”

总理:“到了香港,你要做到的是贴近香港的底层老百姓,与他们建立联络,而不只是与上层人士打交道。”

潘汉年:“明白,我这半年已经把粤语重新捡起来了。说到这个,唐华,你和周璇的歌在香港是经久不衰啊。”

周璇听潘汉年说,笑着转头看了看唐华。唐华也笑了:“那就再出一张专辑,就……明年吧。不过是粤语和国语混搭。其实你们不但要发我俩的,还应该再挖掘和创作一些贴近近现代城市审美的、主题贴地气、有家国情怀的音乐作品。最好是粤语的。”

潘汉年先是点头,一会儿恍然大悟,拍了拍大腿:“唐华,其实你在谈政治啊。”

唐华:“香港使用国语的主要是中上层华人,这个阶层的华人中,49年逃港和今年逃港的人所占比例不低。这些人的文化艺术,因为语言的关系,下沉不到不懂国语只懂粤语的底层老百姓那里。所以这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打入的空白地带。”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是唐华入股和改造华润后,为了多挣美元,在香港搞了很多劳动密集企业,巅峰时期直接雇佣近四万人,带动的产业雇佣的工人更多。1951年后,西方对大陆的全面禁运把华润的进出口贸易业务几乎打没了,但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却大部分运转正常——这些厂的产品不是销往大陆的。现在的香港虽然算不上经济起飞,但也不是历史上那个穷渔港了。

大陆成为香港音乐、文化、艺术的风向标、宗主地。华润继续发展,或者再多办几个企业,不仅是为国家挣外汇,也为控制香港的就业市场。当中英关系好的时候,一切都好;中英关系不好了,华润捣捣鬼,香港社会就不稳定,这不是挺好嘛。做到这两点,大陆这边再正常发展支愣起来,过个十几年二十几年,英国自己就压不住了。

……

莫斯科州,加里宁格勒。

在苏联工作的前纳粹德国技术专家回家了。

“虽然苏联不能给你们颁发任何勋章和嘉奖,甚至不会公布你们所从事的工作,但OKB-1会记得各位的贡献,在苏联的导弹项目中,你们奉献了自己的才华。谢谢。”

苏联航天和弹道导弹专家、OKB-1首席设计师谢尔盖·科罗廖夫与即将返回东德的德国导弹专家、工程师握手道别。

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搜罗了一批东德境内的前纳粹科学家、工程师,带回苏联为己所用。这与美国的“回形针”计划颇为相似,只是苏联搜罗的人才没有美国那么多。

一晃眼8年过去,苏联弹道导弹发展了几个型号,而且开始和核武器结合。弹道导弹和火箭的研制团队的密级越来越高,这些前纳粹德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身份也越来越敏感。最终在1953年11月,最高苏维埃下令,在苏联火箭和导弹领域工作的德国专家团队解散,发放退休金和更换身份之后返回德国,成为普通德国人。当然活动不是绝对的自由,但只要不逃到西德去,他们可以在东德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

“我们非常感激,也会永远怀念在OKB-1共同工作的时光。”德国专家团的高级工程师弗里德里希说,“科罗廖夫同志,未来您也过上退休生活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再见面。”

……

“德国人走了,不会对我们的工作造成多大的挫伤,接下来,我们要加紧推出新型号了。”

科罗廖夫走到OKB-1的模型室,看着眼前的弹道导弹系列模型。

R-1,德国V-2的仿制版。

R-2,R-1的改进型。

R-5,这种被北约称为SS-2的导弹是苏联第一种中导,已经进行了几次试射,已经可以批量生产了,但产量取决于苏联核弹头的产量。

科罗廖夫走到最后一个模型前,同比例尺的模型,它比前几种导弹庞大得多,一个主弹体,再加四个和主弹体一样粗的助推器,看起来像一个绿色的柴捆。

“R-7的地面测试报告完成了,我们可能要对它的设计进行重大修改。”设计师米申在后面说。

“测试报告不是最重要的,测试完成之后我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了,”科罗廖夫说,“这个项目必须不能延期,1957年要进行首次试射。”

科罗廖夫已经对原设计进行了100多项改进,他有信心半年之后再次地面测试的时候让R-7过关。

米申:“高层还是执著于从苏联本土直接摧毁美国。我们对轰炸机似乎信心不强,更偏向于导弹攻击,美国与我们相反。”

科罗廖夫:“如果你了解了莫斯科周围部署的防空导弹阵地的能力,就会知道我们的领导人选择得没错。”

米申:“那就这样吧。执行命令高于一切。让我们在同归于尽并且毁灭地球的道路上疾驰飞奔。”

科罗廖夫:“不,这是谬论。”

米申:?

……

不只是科罗廖夫和米申在争论。最近一个多月,苏联科学界以及部长会议的一部分部长们都在热议这个话题:核战争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人类真的渺小到至今仍无法撼动地球的程度吗?

这一切的源头,好像是来自竺可桢写的一篇论文和两篇刊登在报纸上的文章。

在论文中,竺可桢分析了可考据的地质史上的几次大的环境变动,又从中国历史记载进行古气象学分析,论证地球大气和地球系统的强健性。

在报纸刊登的科普文章,写得就更为天马行空了。

“战术核武器对于装甲集群的攻防战会产生什么影响?需要在装甲装备方面进行什么样的改进?”

“必须注意到北约可能使用这样的战术:以大量核地雷埋设在东西德边境线,在全面战争爆发时同时起爆阻止苏联装甲兵团推进。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同样使用战术核武器攻击法国和荷兰的港口设施、西欧的大型机场。”

“核武器的污染可能低于我们的预期。如果工程上有需要,我们甚至可以用核弹在地下爆炸的方法来修建水利工程比如人工湖。人工湖建成之后,一年之内辐射数值就会降低到可供人游泳的水平。”

“核弹的爆破效应与超压效应都是进行巨大工程和高难度工程的利器。除了水利工程,在最近兴起的海洋石油开发中,它还可以用于水下钻井的封堵,避免原油泄露造成油田储量损失和海洋渔场污染。”

第二十五章,1953年贸易总结

唐华请竺可桢写地球物理和气象的文章,请刘帅和高级军事学院教参部写核战术的文章,自己再撰写一篇核武器另类使用的脑洞文,就是想尽量淡化苏联部分人对核武器的恐惧,让中苏以后谈核技术引进的时候能少一点阻力。

然而这些另类使用法在毛熊心中燃起了熊熊燃烧的核弹改造地球的火焰,这就比较出乎预料了。

这几天,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

“我是远东和后贝加尔地区建设部部长,我们需要两枚原子弹来修建蓄水湖,这样可以把三年半的工程缩短到一年。国家计委能调拨两枚原子弹给本部门吗?”

“没有。”

“我是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企业建设部部长,我需要一颗原子弹以备石油开采出现严重事故时救急。国家计委有原子弹给我用吗?没有的话我过一会儿再来问一次。”

“没有,滚”

苏联现在核弹头数量和美国差得太远,美国一个型号的核航弹能一口气造三百枚,核武器小型化后核炮弹也造了出来,苏联1949年核武器试验成功后现在才刚刚开始量产可空投的核航弹,数量对比的话还不到美国的10%,核弹施工这种狂想还是过几年再讨论。

……

1953年的最后一个月,中国这一年的经济数据汇总陆续发到中央(前11个月的,不过基本上也能看出全年数据情况了)。

外贸部首先估算得出今年的进出口数据。出口总额大约是61亿人民币(今年底中央开始用人民币新币核算经济数据,所有数字一律除以1万),进口74亿人民币,入超是因为苏联提供的贷款马上变成了货物进入中国。

首节上一节447/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