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434节

今天算是华工的开学典礼吧。唐华来华工肯定得讲两句。

“老萨听了又问:‘纺织厂和人才有什么关系?’我说:‘华工现在是个和尚大学,学生毕业以后肯定都还是单身。你的船厂旁边有纺织厂,女工多,别的工厂旁边没有女工多的工厂,那你们的优势不就显出来了嘛。到时候,优秀的毕业生都抢着到你们厂去工作,到时候你都挑花眼。’”

台下的学生和老师哈哈大笑。

刚才唐华数了人头,确实就没几个女生,大概也就十分之一左右。

“……华中工学院的校训是‘明德厚学,求是创新’,这是查校长给予你们的期望,就是在做学问的时候做到这8个字。”

“但是我觉得,不能光由学校对你们学生提出要求,我也得对学校提出一点要求。”

“第一点要求,是‘学研产一体化’。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学。研,就是老师在上课教学生之余要进行本专业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让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参与进来。”

“作为高等院校,必须有能力在工程学方面进行创新,你的创新成果又会反馈到教学当中,老师越来越强,那自然会培养出越来越强的人才。”

“产,就是生产。生产不一定是在学校里开个工厂造什么东西。生产不只是在工厂。比如说一个系或者一个教师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机械、创造了一种新的工艺流程、提供了一份可用的设计图纸,那么这也是生产。”

“一个好的工科院校,肯定是能够做到学研产一体化,也必须做到学研产一体化。只教学不科研的,那不是高等院校,而是一所中学。只研究而没有生产,说明你研究的肯定不是什么正经东西,或者你研究的东西正经但研究的方法不正经。我们是一个工科院校,不是基础科学的研究院,正经的工科研究难道还能没有成果产出?”

“未来国家的建设,最需要的是将高校的教学工作与应用技术开发结合起来,讲应用技术的科研成果直接在生产企业中得到实际实施应用,加速新技术的产业化并产生效果,推进国家的工业化。”

……

“第二点要求,我希望在校训的基础上,再扩展内容,用这几句话成为一个学校的办学方略:‘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

“作为一个高等院校,自然育人为本,用你们‘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为指导,培养优秀人才建设国家。”

“如果说科技是强盛之基,那么创新就是国家进步之魂。17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都深刻影响了世界力量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革命主导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除了育人和创新,还要谈责任。为学者不光要志存高远,而且还要身体力行,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知识与品格。只有实实在在地行动并在行动中勇于开拓创新,将知和行、理论和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统一起来,才能算是一个纯粹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

中南工学院的开学典礼过完,唐华又顺便去了中南水利学院——这是1952年11月的暂定名称,现在已经改叫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再后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会变成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简称水院。最后到21世纪又和武汉大学合并。

唐华来水利学院是因为武汉长江大桥的首席设计师、苏联专家西林也在这一天来武汉大学水利学院。

“康斯坦丁,您好,我就是隔空和您交流过几次的唐华。”唐华上去用俄语和西林打招呼。

西林和唐华握手,“见到你太高兴了。在我们未曾谋面之前,您就两次帮了我的大忙,在此表示郑重的感谢。”

唐华:“您正在建设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是您在帮助中国,而我帮助您,其实也是在为同一个目的。”

“可惜彭敏局长今天没有来。他总是在很忙的状态,”西林说,“彭也希望和您见面。”

“我在武汉还要呆一段时间,会有机会见面的。您来水利学院是学术交流还是做讲座?”

“应该算是讲座,关于水利工程的一些技术新进展。如果管柱钻孔法实施,我还需要更多的工程设计和技术力量,想在这所大学里找助手。”

唐华:“如果要找助手,我倒是有一个建议。在你曾经呆过的东北,最近有两个铁道兵师刚刚从朝鲜撤回国内,在那里找,一定能找到中国建桥经验最丰富的工程师。”

第十六章,潜艇可真不好造

武汉是中国的“大学城”,这大概是从建国后就开始的。

大家觉得武汉大学多,其实它的大学数和北京差不多多,只是武汉这个城市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和他的大学数量完全对不上号,这种“反差”让大家加深了武汉大学多的印象。

因为武汉被赋予的定义是华中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他是超越湖北的存在,辐射面积是华中地区的若干个省。

国家把这里定位为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开办一系列大学,把学生们请来读书,不是为了让学生们毕业后全都原地工作建设,而是为了让你们毕业走四方、建设华中数省、建设祖国的。

武汉呢,就完美符合区域教育中心的人设。武汉地处荆楚大地,人杰地灵,饮食极辣,冬季湿冷,夏季酷热。学生们没几个受得了这鬼天气,一毕业全都撒腿就跑,逃离火炉到全国各地参加建设,人才就顺利输送出去了。武汉就继续守着大学做他的华中地区教育中心。

(大雾)

建国前三十年,不,前四十年,学生不是自己撒腿跑就跑得了的。大学毕业生都是国家分配,让你去哪就去哪。

武汉那时候确实是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这里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会分散到华中和西南各地,在6、70年代往西南去的居多,因为国家在搞大三线建设。

至于大三线……那又是一个巨大的事情,但最近几年应该还不用考虑。

总之武汉发展得多大、城市规模多少,在前三十年是由国家计划而定的,而国家计划又是基于经济发展目标、工业格局规划以及国防战略等等因素决定。

武汉除了热,其他也没什么毛病:交通极其方便,不缺水、不缺城市用地。

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发展成中国的底特律以及中国的下诺夫哥罗德(伏尔加河上的核潜艇建造基地)应该是符合国家战略定位的。

……

在华工和水利学院各转了一圈,但唐华没敢去武汉大学本部。

不是因为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的大学而前两所学校是部属工业院校,而是因为前段时间武汉大学被拆了。

武汉大学无线电广播专业、通讯专业被切掉,搬到广州建立华南理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

华为从一个电视机厂逐渐扩大规模,要的人也原来越多。特别是在涉足电话交换机领域后,唐华发现华为对人才的需求已不是中山大学能满足的了,必须再建立一所工科学院,就是现在这个华南理工。

嗯,刚刚被切走两个专业,还是不要去招惹武汉大学的好。

……

“老萨,武船现在停红火的,船台上几十个人忙碌,看来情况也不是那么糟糕吧?”

在武昌造船厂,唐华笑着对厂长萨本祁说。

“刚好,我们接了建造一艘长江渡轮的任务,暂时解决了赋闲的问题,”萨本祁说,“但渡轮这个东西,在十年前就不算什么大工程。”

300吨长江渡轮,平底铁壳,单机单轴。

不但是船小、没有多大技术含量,武船现在用的材料也不算高级。主机是从大连运来的苏联柴油机,轴系和推进螺旋桨是上海运来的(300吨渡船的螺旋桨上海还是能造的),船用钢材是汉阳钢铁公司(即将变身武钢)捣腾的,除了龙骨用的钢材有点讲究,其他都不怎么样,船壳干脆用的是熟铁皮。

唐华:“不管造的船有多低级,至少能让工程师和工人有练手的机会。不过就是建造过程中用点心思,这些小破船你们也当成军舰来造,让工人自己对自己的手艺不断提高要求。……再挖个船台,开两条内河船舶生产线吧。”

萨本祁:“啊?又一个船台造内河船舶?”

首节上一节434/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