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254节

总参情报部。苏联方提供的情报送达在唐华那里转了一圈再拿回来,因为李克农在中朝停战谈判代表团做后援队,这份情报就由总理代阅了。

唐华在情报上把苏联罗列的七八中美军在研装备中的三种勾了出来,旁边附注这三种装备是很有可能研制出来的。

总理翻到BV246滑翔炸弹那一页,唐华写的字最多。

“此滑翔炸弹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具有良好的滑翔外形,从7000米高度投放时滑翔距离达到90公里,如果遇到上升气流还能更远,可见大展弦比平直翼在这一类飞行器上有特别的优势。这份资料不但可作为未来我军空地对抗的技术指导,也是我们研制类似武器的参考……BV246技术概述这一部分请单独摘录出来送至112B厂。112B可以此作为启发,对防区外远程空射武器进行初期论证。”

春节前电子信息工业局最后的一件大事,是杭州雷达所改成电子研究所,研究方向是电磁探测技术,但不做具体型号研究,更偏重于基础理论。

雷达的研制和测试搬到南京。

因为杭州附近的电磁环境越来越杂乱了……

1951年,在苏联援助大批雷达,加上杭州雷达所自己的改装,东南沿海的防空雷基本连成片,最密集的区域就是长江口和杭州湾,这就导致杭州雷达所试制的新雷达总是和空军的雷达站相互干扰,不是空军雷达站出虚警报,就是杭州雷达所的新雷达测试结果很奇怪。

鉴于电子信息工业部现在的研究所和工厂在江苏分布得太秘籍,也正好趁这个机会分给安徽一些机构,于是杭州雷达所分拆之,雷达元器件的研究在杭州,雷达型号研制单位放到了南京。而远程雷达的试验场要的距离更远,干脆又从长江往上游再走几百公里,在武汉动工搞陆/海基雷达测试场。

武汉的测试场站预计2年之后建成,反正大型陆基/舰载雷达系统两三年之内也做不成。

现在武汉的两个重点工程还是武钢和武汉长江大桥。

“钢铁工业局已成立‘三一五厂筹备处’,在武汉周边开展资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工作。……政务院已决定武钢的项目尽早启动,厂址的勘测应在1952年5月确定下来,开工进行基础建设。3月份重工业部应对勘测选址工作进行拍板。”

看总理的电报意思,春节过后,3月唐华应该去武汉一趟,把武钢的厂址在哪给确定下来。现在勘探组找了23个可建厂的地方,其中条件比较优越的候选厂址有3个。

这还有什么好拍板的,就定青山区得了。

唐华知道武钢后来确定在青山区建厂,但这个时候还是得去考察,然后开个会,讨论讨论,定下厂址,挖土动工,然后等苏联的炼钢设备运过来。

其实武汉以前是有钢厂的,而且是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1890年张之洞在武汉龟山建立湖北铁厂(汉阳铁厂),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为一体,正式成立“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在20世纪初,汉冶萍是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理论上新中国在武汉搞现代钢铁企业,应该在汉冶萍的基础上旧瓶装新酒,扩建个十倍二十倍的产能。

然而很遗憾,现在汉冶萍毛都不剩了……

正是在民国黄金10年的时候,汉阳铁厂彻底玩完,再然后日本入侵,到建国以后,汉阳铁厂已经没有什么可利用的价值。主席说的“一张白纸正好画宏伟的蓝图”,最早指的就是武汉准备兴建武钢的时候,发现汉阳铁厂没留下多少基础,还不如择地新建。

“总理:来电知悉,我将于3月初去武汉考察,同时也会安排钢铁工业局3月初从北京派出考察组前往武汉汇合。当前钢铁工业局对武钢的规划方案尚有需调整之处。第一、大冶铁矿经民国时期,现已处于半荒废状态,如要在武钢投产时达到满足武钢设计产能所需的铁矿供应量,则需更早在大冶开工建设现代化的铁矿系统;第二,武钢与长江大桥的关系,两个重点项目工期应协调一致;第三、武钢投产后,出产的钢铁可否提升武汉地区的工业化的问题。对此最近正在与上海的船舶工业局研究建立武船的可行性。”

“武汉建立潜艇和其他特种船舶的建造企业,在最近几年可防止重点船舶企业遭美轰炸机核打击之危险,在未来我完成海空防御体系之后,在武汉建造潜艇及其他国防机密船舶,也可有效防止敌对国家的空中监视与侦察……这一项目望政务院与国防委员会尽快召开相关部门会议,协商确定。”

第203章,T52准备出货

上海计算机所,送往苏联的第一批两台计算机装箱打包,等卡车拉到火车站送走。

T52计算机机柜比T51小了,可又多了一台死沉的14寸显示器,加上各种附件的包装箱子,所以还是杂七杂八的一大坨东西。

还是万管级别的计算机,虽然晶体管数只比T51增加了10%,但加上运行频率的提高,运算能力还是比T51加倍了。

“邓部长,这两台计算机,一台还是照例送到莫斯科的苏维埃少年宫,给苏联小孩子当玩具,另一台由您在展销会上现场展示用。展销会上可以把这台演示用的计算机卖掉,但送给少年宫的那一台不卖,不管出多少价钱都不卖,少年宫展示最新计算机这要做成我们的传统。”

邓发点点头,“每年研制一代新的计算机,唐部长辛苦了。你们电子信息工业部很厉害。”

唐华:“这一去莫斯科,邓部长就要在火车上过春节了,大过年其他人都放假,你跑几千公里干推销员的工作,更辛苦。”

邓发:“我们的工业品能销往苏联,而且还是这么昂贵这么先进的计算机,这推销员的工作可自豪得很。……展销会的主题,是要把重点放在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功能和办公室自动化功能?”

唐华:“其实去年我亲自做推销的时候,已经把注意力往这方面引了,但是T51的性能终究是有局限性,而T52不一样,它比T51更适合做行政管理计算机。而且,目前的苏联,科研计算的市场没有行政管理市场大。”

1950年和1951年,电子信息工业部已经向苏联卖了近300台计算机,往东德卖出去29台。到1951年,唐华发现计算机的月销量开始呈现波峰和波谷循环的状态,他就感觉可能苏联又不少研究所、大学觉得自己买的计算机已经够用了。

现在计算机的使用方式还是集中管理的机房为主,比如一所大学买一台计算机,单独放一个办公室,甚至可能为这台计算机成立一个部门、配两三名员工来管理它。大学里的老师和研究生如果需要用计算机,先写申请书等分配机时,自己会编程的就用打孔纸带写好代码,不会编程的就把自己要演算的方程和参数写出来,拿到计算机室请编程员帮写程序。到自己的机时时段,计算机就运行自己的程序,等十几分钟或者几个小时,拿到要运算的结果。如果你的程序两分钟就运行出结果了,计算机管理员可能还还会骂你多事,这么简单的运算还来麻烦我们。

也就是说,从校长的角度,他会觉得一所大学有一台计算机就够用了。除非大学比较牛,几个理工科院系都很庞大,大家抢机时把狗脑都打出来了,校长才会决定买第二台。

总之,现在计算机还不是以后那种公共机房一大片、实验室人手一台的数量级,而是一个稀罕物品。唐华估计三五年之内计算机在苏联高校、研究所里都是这个状态。

而苏联的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加盟共和国政府……层层叠叠的架构和部门,如果能够形成使用计算机的习惯,那么未来几年计算机的销售都会有稳定的保障。

邓发:“苏联的政府部门繁多,机构确实非常庞大。”

唐华:“说起来,我们政务院系统也该少量地配备一些T52了……”

T52没有汉字系统,只能显示英俄字符,如果要储存汉字,那么得是储存汉字电报码或者唐华和王永俊、小曹交流时用的拼音流。

但没有汉字有时候也是能进行一些业务处理的,比如用字母缩写代表省和城市,甚至用数字编号——可惜现在邮政区号还没制定出来。比如在计算机里储存这样的信息:PK,1951,G3.35,N2.41,翻译过来就是北京1951年工业产值3.35万亿,农业产值2.41万亿。统计局把各省数据录入之后,用现在上海所编的简单数据统计程序,就可以给各省工农业产值排序、计算总量、计算平均数和增长率等等。

……

“李复礼,还有三天就除夕了,你们确定要装配齐全出海试航吗?”

“唐部长,不但是我想立刻试航,海军接舰的同志也很积极,所以这事干脆就不拖了。”

8月份来上海时,2艘“花”级护卫舰的改装工程已近尾声。到12月31、32两艘舰都改装完毕,由船厂工人开出海进行试航。虽然只敢离开海岸二三十公里而且要空军战斗机掩护,但也能完成试航项目。测试改装之后军舰的主机、推进轴、螺旋桨、电机没问题之后,海军就把舰给接了,现在是船厂工程师和海军人员在共同操纵31舰和32舰。

现在李复礼想做的项目,是测试31舰和32舰上反舰导弹配用的对海搜索、火控雷达。

雷达在改装的时候已经装好了,舰上的导弹火控计算机是由北京所、北京电子厂生产的,1月份刚刚运到上海,还躺在上海计算机所的库房里头。

唐华:“既然这样,那计算机所就配合你们的工作,明天就装火控计算机。”

挂掉李复礼的电话,唐华用电话呼叫王守珏让他从楼上下来。

“船舶工业局要马上进行舰载导弹的雷达、火控计算机的海试。明天我们一起去,给他们装火控计算机。”

在华东海军的码头,唐华和王守珏看到了一前一后停泊在泊位上的31舰和32舰。

两舰改装之后新刷了油漆,全身上下焕然一新,至少看起来颜值不错。

“高司令员,”趁火控计算机卸车搬运这段时间,唐华对华东军区第四舰队司令员高志荣说道,“整个系统的定型时间比空舰型还晚2个月,大概是1952年11月,到8月份31舰才会安装导弹,到渤海担任导弹试验舰,11~12月,两艘舰才会都装上实弹。你们这边进度加快了,可导弹还在乌梁素海试射着呢。可能过段时间,你们雷达和火控计算机都装配齐全了,但就是要在码头歇半年等导弹来。”

“我们提前一点,这样第一次海试雷达或者整个系统有什么缺陷,还有时间慢慢调整。”

说起来……有点道理。舰载雷达是挺复杂的。

陆基雷达都是装在固定平台上,红旗-1导弹系统在工作的时候也是停车状态。军舰可没法停下来。或者说,军舰就算停着,在海波的作用下它还是会周期性地左右摇晃。

首节上一节254/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