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245节

“1名指挥参谋和1名控制参谋就可以指挥400万中国军队……不,90万志愿军?”什捷缅科觉得这太匪夷所思了,“哪怕是在总参谋部本部的工作支持下也很难办到,这会导致你们的参谋工作无法做得太细,只能生成一个粗略的作战计划和行动方案,单独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

粟峪:“有总参本部的支持,其实已经解决了很多问题。至于其他的,我们能用一些办法来提高工作效率。”

粟峪示意什捷缅科看过去。“这是我们的情报参谋的工作计算机。”

粟峪指着主指挥室角落的T51,“所有的电报和其他情报信息都在这里汇总。这台计算机与志愿军司令部的另一台计算机保持着联络,因此它同时也是专用的发报机和收报机,信息传递的速率是0.3K/S,也就是每秒钟300个数字。”

粟峪和聂帅没再多说通信计算机的事,也没让什捷缅科看计算机的内容,而是示意他看战情中心主指挥室旁边的三台T51计算机。这三台计算机是在一个屋子里,但屋子与主指挥室紧挨着而且有很宽的平时不关闭的大门。

什捷缅科坐在控制参谋的工作计算机椅子上,参谋在键盘上敲了几个字,段码管显示屏显出一行行的字母和数字,参谋按键盘的上下箭头,这些文档也随之上下“滑动”。

63C188D,YKJN,10725,51-12-7

63C189D……

64C190D……

“在这里,控制参谋可以调出在朝鲜作战的志愿军所有作战单位的简要信息,简版数据精确到师级,重点数据精确到团级。”粟峪解释,“控制参谋的计算和指挥参谋的计算机通过线缆互连,即可进行文件共享和写入,也可进行文件传递。下达军令和作战指令时,指挥参谋可以从控制参谋、通信参谋和情报参谋获得数据支持,从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下发准确的军令。”

什捷缅科觉得头有点晕。

他是见过计算机的,国防动员委员会办公室里就有T51。他看过几个苏联大妈们把一卷磁带放进计算机,按几个按钮,计算机连着的卡片打印机就会一张、一张地吐出义务兵信息卡,一卷磁带能打印一个多小时,打印出来的一两千张士兵信息卡整整齐齐,不存在抄写错误。在航空工业部什捷缅科还见过另一台计算机,在计算机操作室里嗡嗡地运行着,据说在进行流体力学的复杂运算。

在北京,他又见着了计算机的另一种用法……

……

唐华没一起陪什捷缅科参观北京战情中心,主要是聂帅觉得不用把所有的东西都展示出来,另一个原因是清华的激光大家庭又添了新成员。

1951年6月,激光器家族新添了一员:诸国祯小组的激光照射器(不过激光制导炸弹导引头的研制还没完成)。12月,激光第五组——李庆忠的工业激光组出了一个成果,另外周光召的第二组有一个阶段性成果。

走进第五组的试验室,唐华看见的是固定在车间天花板钢架上的一台激光器。看激光器的结构,光束应该是向下射的。还有一组活动的光学组件让光束可以变换方向,同时还有一个可变向和升降的吹除系统。启动激光器之后,第五组的成员干净利落地将一块铝板切成了很复杂的镂空形状。

不错,这是机械加工之外的另一种加工方式,目前可作为机械工业的补充设备,以后继续发展的话会成为特种加工手段。

周光召的第五组才是唐华这次清华之行的重点。

1951年出的两个激光项目成果,严格遵循了由易到难的顺序,最简单的激光照射器半年搞出来了,接着是也比较简单的激光切割,用了将近1年搞出来。但是,分给周光召小组的工作,是激光通信……

“唐老师好。”

试验室里就周光召一人。

唐华问:“赵老师呢?”

“赵老师说他一会儿过来,他还说,小组里面他的进度落后了,有些不好意思。”

唐华打量试验室里摆着的设备,相隔10米的两台计算机,计算机旁堆着的包括示波器在内的两大堆零件。“行啊,我看试验室里的摆设看出来了,你确实做到了。”

“那……唐老师,之前我们说好的?”周光召摸摸脑袋,笑着说。

“当然算数,一年之内取得突破进展,额外奖励你师母的签名唱片集。”唐华掏出周璇签名的1951纪念版唱片,把盒子交到周光召手里,“不过我还是想开机看看激光调制和解调的工作过程。”

第195章,光通信与光导纤维

周光召的激光通信验证演示是在两台计算机之间进行的,激光器和接收器之间相距10米,激光在空气中传播——这就是为什么赵忠尧说自己先不来的原因,光纤没做出来。

不过10米的距离,空气中传播也无所谓。

唐华和周光召一起摆弄一起,信息波形、调制、解调、显示,最后又将输出接到另一台计算上,用4秒的时间把那台计算机的硬盘剩余空间写满了。

嗯不错,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KB/秒了。

现在50中心、志司和战情中心的“铁三角”计算机网,传输速率是300bps……

就这唐华看起来如同蜗牛的速度,有多年工作经验的通信部参谋都吓傻了,他们就是抽疯手一秒钟最多也就按十几次电报按键,而且在这个速度发误率挺高的,有时候一封电报要拍发2遍以相互校验。而计算机通信本身已经掺了校验码,只要能接收得到文件,那文件就肯定是原样复制过去的。

“光召,这样的话,你的硕士毕业设计就完成了。”唐华说,“你赶紧写论文,我来翻成俄文。”

“就这也要写论文?一个复杂点的试验而已。”周光召说,“唐老师,这是你把硕士毕设的方向定好了,跑道也铺好了,你还在后面啪的一声发令枪,我们甩开腿跑而已……”

唐华:“……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通信装置,岂止是硕士毕设,你把试验再完善完善,做成产品,至少是院士级别的成果。”

周光召:“说到硕士毕设,唐老师,我又申请了北大研究院彭桓武教授的研究生,跟彭教授学基本粒子物理,明年9月开学。我觉得只读一个硕士学位,我的学习日程不够饱满。”

唐华:……

历史上周光召就是清华物理系毕业读研,又转去北大读彭桓武的研究生,唐华原来还想,现在他弄成跟着赵忠尧搞激光物理,历史乱了呢。结果周光召倒好,同时念两个硕士。

“那差不多正好。”唐华说,“激光通信的原理机你搞成了,接下来因为配套系统没跟上你的进度,所以可能会有一两年时间,激光通信这边的研究会停滞……这段时间你去学基本粒子物理,相互之间不会干扰。不过,光存储组的工作需要你这个激光调制和解调装置,所以在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你还是得出现,或者至少要让你们小组的成员过去协助光存储组做下一步工作。”

周光召:“没有问题。其实我也不需要打什么时间差,同时上两边的课都可以,只要我的自行车没坏。”

……行行行,学霸做什么都没问题的。

但说到第二组和第三组的配合问题,唐华觉得还得提醒第一组和第四组也要配合。第一组用了不到半年做出激光照射器,诸国祯已经被唐华弄去做激光陀螺了。这和第四组——激光测量技术是有共通之处的。

说到第四组,唐华又想吐槽他们组长杨桢。交给第四组的任务是两个,第一激光测距仪,第二激光水平仪。明明是激光水平仪最容易做,然而杨桢二话不说就带着全体组员扑向激光测距仪,现在全组卡着,没能出成果。——不过激光测距仪的确比激光水平仪有用多了。

唐华和周光召聊了一会儿,赵忠尧才到。

“赵老师,”唐华上前,“光导纤维这个东西急不来……王大衍已经去长春筹建光电子所和光学仪器厂了,等他那边有成果,光导纤维才会有成果。”

赵忠尧:“我是想在长春光学仪器厂落定之前,先在清华实验室里小规模生产一点光导纤维的材质,现在这个工作我已经动手做,再等几个月可能就行了。”

唐华知道赵老师的DIY功夫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顶级极客,但还是劝阻:“我看还是等苏援光学仪器厂的光学玻璃生产设备到位吧。这样才能大规模生产并应用。在光学玻璃的基础上再多次纯化,再制作光导纤维,比实验室从头自制要省事得多。”

赵忠尧想了想,说道:“那好吧。这个长春光学仪器厂,什么时候投产?”

唐华:“1953年1月投产军用望远镜。……光学玻璃的话,52年,明年四五月就要试出一两炉。”

赵忠尧:“那我明年四五月去长春,找王大衍。”

……

把光通信这一组的工作计划安排下来,唐华还给周光召的试验装置搞了一个滤波系统,这下大概100米的空气介质通信都不成问题,两栋教学楼的两台计算机把激光器和接收器放在窗边就能联网。

首节上一节245/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