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当小编 第196节

侯德榜:“用合成氨做哪种化肥呢?只引进合成氨线不引进硝酸线,应该不是硝态化肥,是碳铵?或者硫铵,氯铵?”

唐华:“尿素。”

候德榜眉毛跳了一下,右手开始搓自己光光的脑门上的头皮,陷入了思考。

氮肥有很多种类,其实合成氨生产出来的氨水稀释浇地,也能被作物吸收,但肥效很低——大部分都挥发掉了。

碳铵其实是碳酸氢铵,它的生产成本不高,肥效快,现在仍用得比较多,作为追肥使用。最大的问题是挥发性仍然很强,如果密封不好的话,搁一段时间碳铵就会渣都不剩,全都分解挥发到空气里了。

硫铵是硫酸铵,氯铵是氯化铵。这两种氮肥的挥发性不强,但是含氮量偏低,而且贼贵——除非是利用某些种类的大型化工厂含酸废水来制造。老侯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生成的副产物中就包括氯化铵化肥。但这只是副产物利用,没法满足全国化肥需求的。

硝铵(硝酸铵)含氮量高,挥发性不强,问题是这东西根本就是炸药。农民买回来一看,受潮结块了,儿子啊,给我拿个榔头来,我敲碎了再撒到田里。锤子一敲,咣轰,全村吃饭。只有特意添加了防爆剂成分的硝铵才敢卖给农民当肥料用,然而硝铵本来生产成本就偏高,加了防爆剂之后更贵了。

尿素的含氮量比硝铵还高,挥发性也不算太强,还是偏中性的,尿素+碳铵是21世纪化肥的最常见组合(碳铵肥效快,做追肥),它的问题是——在1951年,用人们所掌握的工艺制造尿素,成本比其他几种化肥还高……

如果种一亩地一年只能收一百块钱,这时候肥料价格是15块还是10块,差别就很大。农民使用化肥肯定得精打细算,化肥太贵了,他干脆就不用了,把自己全家的翔收集起来浇地,农家肥凑合着混个两百斤的亩产也就全家吃饱了。

……可你是全家吃饱了,城里人吃什么呀。

老侯搓自己的光脑袋搓了一会儿,抬头问唐华:“唐部长,您是要我研发新的低成本生产尿素的工艺?”

唐华点点头。老侯的头衔是化工专家,设计化学品的生产工艺,如果最大程度利用原料、减少能耗、提高产出比例,是他的拿手技艺。

老侯:“巴扎罗夫,甲氨脱水转化为尿素的思路应该是可行的。”

唐华:“关键就是氨如何与二氧化碳合成甲氨,这个过程要能做成完美的循环,一滴氨都不浪费最好。”

老候:“……我得回去查手册,再好好想一想。”

唐华:“化肥就是粮食,手里有粮食我们工业化才没有后顾之忧。所以这不仅是化学工业局的事情,也是间接影响整个工业体系的事情,就拜托候老了。”

第153章,血红的汉江

人民军第1军团在5月5日攻克汉城后,就负责沿着汉江布防,第1师驻防汉城把守该处的汉江,第2师驻防高阳市,第3师驻防乌头山,总之从汉城处的汉江一直到入海口都归第1军团负责。

在人民军第1军团对面的,是英国陆军27旅、29旅和土耳其旅。

双方隔着宽度八百多米的汉江瞪眼吹胡子,人民军将战壕前修到了汉江附近,英国人也是。如果在战壕前沿部署重机枪,双方都可以封锁江面。只是这些修好的战壕平时只有一两个班的瞭望员,主力部队都集结在靠后一点的地方。

因为人民军和英军的炮兵时不时给对面的沿江防线犁地。

每天上午,英国的87.5毫米榴弹炮覆盖人民军的战壕,人民军连瞭望班都缩进猫耳洞躲炮弹。到下午,就是人民军的76毫米加农炮、122毫米榴弹炮轰轰轰,覆盖对面英国人挖好的战壕,此时英军也躲得一个人影都看不见。

这天早晨,晨雾刚刚散去,英国瞭望哨看看手表,离人民军的炮击还有1个多小时,不急不急。三两个英国兵就在汉江边上的战壕里,撕开野战口粮慢慢咀嚼,又漫不经心地眺望汉江江面。

“老伙计,快看,那是什么?”

“是江里有东西吗?等一会儿,我拿望远镜仔细看个清楚。”

“……噢!上帝!”

“那到底是什么?”

“汤姆,望远镜给你,你自己看吧,我的上帝,我刚吃进去的早餐要全浪费掉了。”

汤姆拿过望远镜,很快就分辨出了汉江里漂着的小黑点是什么——穿着救生衣的美军尸体!

目视范围内,十几具胖乎乎的美军尸体随波逐流,汉江的细浪将这些尸体一会儿抬起、一会儿沉回水面,汤姆也不能分辨哪些尸体是被水泡到肿胀变形、哪些尸体是美国大兵本来就胖。

“……是美国人。”汤姆呆呆地说。

汤姆是英27旅的士兵,在他面前的汉江有一个小弧度的U形转弯,这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U形转弯的河道让部分江水的流速降低,这十几具美军尸体就不再朝下游流动,而是在河湾里打转。转来转去,有些尸体干脆就被冲到了岸上,距离汤姆也就七八十米的距离。

“伙计们,能帮我一个忙吗?”汤姆转头,是随英27旅行动的一名战地记者,穿着便服、身背相机,手里一杆早就准备好了的红十字旗。

“我们一起去河边,把那些尸体从江里捞上来。刚才第2营的长官已经呼叫联系到了对面的朝鲜军队,只要我们挥舞红十字旗,他们就不会开火。”

汤姆和老士官长两人陪着记者一起去河边。当汤姆用钩子钩起第3具美国人的尸体时,残缺的半个脑袋让他终于把今天的早餐吐了出来。战地记者的适应性比汤姆好得多,戴着厚厚的口罩,除了时不时皱一下眉头,并没有其他不正常的举动,手中的相机一直咔嚓咔嚓拍个不停。

……

这场战斗发生在昨天晚上。二十多年后,派拉蒙电影公司拍了一部关于这场战斗的反战电影《Bleeding River》,国内引进译名《血红的汉江》。

5月13日,美步2、3师仓促的急行军进攻被20军58师和坦克一师的自行反坦克炮狠狠教训了一顿。之后美军两个半师的炮兵集结在一起,14个炮兵营对磨石隅里炮击了整整一小时。

也在同一时间,陆战一师和美骑一师的8个炮兵营在汉江南岸的河南市,对北岸的志愿军阵地开始了长时间的炮击。从上午轰击到下午,期间陆战一师还把重型坦克也推到汉江南岸,隔着七八百米的汉江开炮打对面任何可疑的目标。对面的志愿军阵地一片静悄悄,连像样的反击炮火都没有。

七八百米宽的江河,步兵游泳过去是很难的,也没法在敌方火力下强架浮桥。好在参与进攻的是陆战一师,这两天范佛里特还用火车拉来了很多冲锋舟。在炮火的掩护下,八十多艘冲锋舟摆在江边,陆战一师第1团的一个营准备上船强渡汉江。

乱糟糟的上船现场很快招来了一顿炮火。还是长津湖时见到的中国造的小火箭炮,还是那么精准的炮击——可能比六个月前的长津湖打得还要准。

美骑一师和陆战一师的重炮立刻对火箭炮发射的方向进行反覆盖,但无论美骑一师还是陆战一师的师长,都明白这种反覆盖应该没啥效果。因为在半个小时后,新补的四十多条冲锋舟放入汉江,美骑一师步兵营准备上船时,汉江对面的某处又射来了一大堆的炮弹。

如果说有什么举动让陆战一师师长杰拉尔德·托马斯最为后悔,那就是他在13号黄昏时下达的夜间强渡汉江的命令。

陆战一师现在的师长是杰拉尔德·托马斯,在长津湖与志愿军9兵团杀得昏天黑地的奥利佛·史密斯少将已经被解职了。

托马斯决定让一个陆战队营作为第一波,夜间上船强渡汉江时,美骑一师对托马斯发出警告:前些天的战斗中,中国军队的坦克在夜间有能在1000米以上的距离观察和射击的能力。

托马斯表示,会对中国军队的坦克保持警惕,但是夜间强渡无论如何都比白天有更高的成功率。至少部队在准备出发前——将冲锋舟推进汉江然后上船的这段乱糟糟的时间,不会遭到对面小火箭炮的集中轰击。

托马斯信心的另一个来源,是中国军队的坦克、反坦克炮在白天的战斗中一辆都没有露面。因此他认为,中国军队的坦克很可能被另一个方向美步2、3师的重装甲部队攻势完全牵制住了。

5月13日晚上9时,陆战一师第5团战斗工兵营随着一声令下,800多人全体冲向汉江边的冲锋舟群,以最娴熟的动作跳上船,向对岸驶去。

船队刚刚离开汉江南岸,对面漆黑的夜色里就冒出了三十多点橘红色的火焰,大约有7到8艘艘冲锋舟在爆炸中倾覆或被炸得粉碎。工兵营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炮击意味着什么,还是继续前进,毕竟以冲锋舟的航速,横渡汉江只需要3到4分钟。

15秒后,又一轮炮弹打来。

当中国军队第三轮开火时,工兵营营长终于意识到大事不妙。如果第一轮炮击是中国军队运气太好或自己太倒霉,那么此后每一轮炮击,冲锋舟的损失都在10条以上,这就很糟糕了!

在距离汉江北岸100米的地方,F连上士克斯塔斯乘坐的冲锋舟被坦克炮击中。

汉江南岸的迫击炮阵地一直在发射照明弹,照亮了对岸的陆地,克斯塔斯能看见那辆朝他开火的中国坦克,它只露出一个圆乎乎的小炮塔,车体应该隐藏在一条深4英尺左右的壕沟中,这样就可以将车体遮挡住,炮塔却可以探出来横扫江面。

工兵营的冲锋舟一直在黑暗中,中国军队并没有向江面发射照明弹。但坦克的那一炮分明不是蒙的。

首节上一节196/8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