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文华 第962节

“嗯,没有机会,站里人太多,开始检票的时候我就走了。不过……”刘晓茜说道。

徐畅然看着她,没有说话,刘晓茜继续说道:“她昨天晚上肯定哭过,早上起来眼睛有点肿。”

徐畅然点点头,说道:“赵夏英心有点重。还有,她家里条件一般,投资理财意识也不如你,你以后如果跟她有联系,要盯着她点,趁现在还有机会,叫她多赚点钱。”

“好,我记住了。”刘晓茜准备进书房,徐畅然问道:“你不看电视了?现在睡觉还有点早。”

“我看会书就睡觉,今天有点累。”刘晓茜说着,进书房关上门。

第二天星期六,刘晓茜要回一趟学校,徐畅然下午要去参加《我的1982》的小型试映会,不料上午接到小袁电话,说育儿保姆今天下午有时间见面。

徐畅然立即和朱越联系,说他可以放弃试映会,和她一起去见面,如果觉得对方合适,就尽早敲定。

朱越建议徐畅然继续参加试映会,她可以和柳一起去见保姆,徐畅然想了想,同意了,这毕竟是女人的事,男人在场,有些话可能不方便说,朱越和柳加在一起,怎么也比他的眼光强。

试映会在一个小礼堂举行,除了公司工作人员、部分演员,还有杨嫣邀请的几个记者和评论家,总共只有20多个人,电影时长1小时35分钟,当字幕完毕,灯光亮起,没有人说话,大家互相打量着对方的面孔,确认他们的表情。

陈总看着徐畅然,微微点头,眼神有些梦幻,似乎还沉浸在剧情中。

徐畅然看着杨嫣,她朝他笑了一下,表情自信而放松。

几个年轻的演员围在一起,互相拥抱,他们的表演充满激情,把80年代初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来了。

电影本身是成功的,它不是那种激动人心,让人一看完就叫好的电影,但它的故事是完整的,感情是充沛的,表现手法也有特色,而且它在精神和气质上,似乎有着和目前电影不一样的特质,徐畅然长舒了一口气。

试映会下午三点开始,结束后,大家一起去吃饭,杨嫣代表百象影业掏腰包,这是了解电影效果的好机会,这些人都是最早看到电影的人,他们的观感没有经过任何干扰,会在饭桌上倾吐出来。

陈总因为家里有事没参加饭局,他对徐畅然说,电影公映后,他会带着家人进电影院再看一次。

“看得出来是小制作,场景不多,主要在学校和工厂转来转去,但没有短板,而且既有时代感,又有时尚感,一种奇妙的结合。”一轮啤酒过后,一位资深娱记说道。

“台湾歌手的加入是个亮点,这就是时尚感,的确让人意想不到。歌声一出来,我就想说一句话,这电影成了。”一位电影评论家说道。

“这个片子,从大了说是歌颂改革开放成果,完全可以纳入国庆60周年献礼片啊!”有人说道。

“电影本身是这个意思,但能不能纳入献礼片,我们还在争取。”杨嫣说道,朝徐畅然这边看了一眼——杨嫣一直想把档期从暑期调到国庆黄金周,那样的话,又是另一番景象了,可惜没有成功,虽然手里有点关系,但百象影业初出茅庐,人家也不愿冒险。

吴导演带着几名演员过来碰杯,感谢百象影业提供这次机会,表示过程有艰难的地方,但总的说来很愉快,体验了创造的快乐。徐畅然知道,不论电影票房成绩如何,业内人士对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应该是认可的,吴导通过这部电影无疑上了一个台阶。

对电影有了大致结论后,徐畅然放心了,溜到走廊上给朱越打电话,问她见面情况如何。

朱越说,保姆40多岁,是双庆市下面区县的人,女儿几年前嫁到门头沟,她就跟着来燕京,干起了育儿保姆这一高薪职业,这次离开原东家,是因为东家要带孩子离开燕京。

“你们俩对她什么印象?”徐畅然问道。

“我和柳都觉得她不错,靠谱,她也愿意……”朱越说道。

“那行,我就放心了,我得赶紧回去吃饭啦,细节以后再听你讲,再见。”徐畅然也感到高兴,麻利地挂断电话。

吃完饭散伙后,徐畅然和杨嫣意犹未尽,在电话里聊了一会,杨嫣说今天的结果在意料中,看样片时就知道。剪辑方面,从原来的1小时55分钟压缩到1小时35分钟,是因为觉得小制作影片不应该有那么长时间,吴导最后也忍痛割爱了。

谈起档期问题,徐畅然觉得国庆档期没挤进去不用在意,从八月下旬开始上映,如果票房成绩不错,能够持续到教师节,或许又能掀一波高潮,不比国庆档期差。

杨嫣一听,也觉得有道理,表示尽量把上映时间延长,现在她有信心,这部电影是绝对能赚的,两人乐呵呵道别。

回到屋里,已经是晚上8 点钟,刘晓茜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茶几上还摆着一本翻开的书。

“不错,离开学校还看书。看的什么书啊?”徐畅然问道。

刘晓茜把书拿起来亮了一下封面,是《平凡的世界》,徐畅然问道:“这书现在是大学生必读书了吧,怎么现在才看?”

第1254章 白日梦

“这书好多同学看过,都说写得好,我以前看不进去,现在试试,好像要好一点了。”刘晓茜说道。

“嗯,生活发生变化,意识也跟着变了。离开了象牙塔生活,能接受的东西多一些。”徐畅然说道。

“徐老师看过这部小说?”

“没有,知道个大概。其实我也有点看不进去,太长了。这个作者的另一本小说《人生》我看完了,写得很好。”

“是吗,那我也找来看看”刘晓茜说道。

徐畅然给自己泡了杯茶,在沙发上坐下来,电视正演着一部电视剧,一个大家庭争来吵去的那种,估计刘晓茜也没认真看,他继续刚才的话题:

“这个作家,我把他归作大饥荒一代,从特殊历史时期走出来的,对今天的年轻人有警醒作用,他属于现实主义流派,另一位同样从大饥荒走出来的作者莫言,属于现代主义流派。”

“大饥荒是指……?”刘晓茜问道。

“人们常说的三年自然灾害。这两位作者的童年刚好处于那段时期,给他们的意识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他们的小说中也体现出来。”徐畅然说道。

见刘晓茜听得认真,徐畅然说道:“莫言是现代主义流派,他的作品充满神奇的人物和荒诞的情节,但现实比小说还荒诞。他读小学时,由于没有粮食,大家都饿着肚子,有一次,学校拉来一车煤,学生们都围上去,看见亮晶晶的煤块,以为可以填饱肚子,就纷纷拿起煤块,咯嘣咯嘣吃起来。”

“真的?那怎么吃啊。”刘晓茜张开嘴,像是要把嘴里的东西吐出来。

“肚子饿着的人意识不一样,接近什么状态呢?你在街上看见过流浪狗吧,总是到处扒拉,它唯一做的事就是找吃的。”徐畅然说道。

“那路遥的童年也很惨?”刘晓茜问道。

“比吃煤块要惨点。”徐畅然说道:“他童年有个故事很能说明问题,要不要听一下?”

刘晓茜点点头,徐畅然讲起来:

“那一年,路遥读小学一年级,家里十来口人,没有吃穿,他父亲是个老农民,大字不识,养不活路遥了,带着他一路讨饭到伯父家,住在伯父家里。有一天他对路遥说,他要去赶集,下午再回来,两人一起回家。”

“路遥当时七岁,已经知道一些事情,他知道父亲这是撒谎。第二天早上他偷偷爬起来,躲在村里一棵老树背后,看见他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似地从村里溜出来,过了河,上了公路,走了。”

“路遥躲在树后看着他父亲走远,很伤心,但他又不愿追出去,他知道回家后不能上学,在伯父这里还能读书。”

“他父亲留下他在伯父家,也是为了让他读书。”刘晓茜说道。

“是的,勉勉强强能读书,但是读完小学,他伯父不让他去考初中,是一些同学把他拉进考场。他读初中时,他父亲没有给他拿粮食,是几个要好的小学同学,凑合着帮他读完初中。”

“初中时他读的是尖子班,整个班上差不多是干部子弟,就他一个农民孩子,三年时间,受尽歧视、冷遇,但也得到过温暖和宝贵的友谊,跟他留下强烈的印象,形成了他作品中的一个情结。”

刘晓茜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盯着徐畅然,等着他讲下去。

首节上一节962/114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