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我来自未来 第262节

“嗯。”小强点了点头。

“那一起去食堂吃点东西吧,我可听说了,咱们中南海的食堂最近加了一些菜,很多同志都很喜欢。”说着,总理和小强就一前一后走进了食堂,正好是午餐时间,食堂里人头攒动,很多同志看到总理和小强来了,都纷纷放下筷子打招呼,而总理也微笑着一一点头回复,走到窗口前。

“同志,我要一份红烧肉,一份狮子头,两个明月蛋,两份米饭,加一份榨菜炒肉。”一边说着,总理一边从口袋里掏出了钱。

“总理,我来吧!”小强连忙挤了上去,把手上的钱递进窗口里。

“小强,你工资不高,怎么好让你请,回头主席知道了,一定要怪我哦。”总理笑眯眯的拦住了小强。

“嗨,总理,我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这工资每个月都有结余,实在花不掉。”小强也不示弱,把钱塞进了窗口,心说还好还好,差点顺口说出自己平时穿越喜欢夹带私货,这工资也的确没什么地方能用到。

窗口里的工作人员看着小强那激动地样子,又看了看总理,见总理点了头,就憨厚的笑了笑,收下了总理的钱,然后开出了票子递给了总理。

“哎,总理,不好意思,让你破费了。”小强帮着总理把饭菜端到饭桌上。

“小强啊,我可是听说喽,咱们整个中南海,就你每天中午都要点两个肉菜,现在几乎每个同志都知道秘书处的曹小强同志最讲究生活了。”总理笑着说:“不过,今天我请客,也按着你的习惯来了——喏,这个狮子头就是咱们食堂这几天的刚上的新菜,你尝尝看,看看比起你们那边的有什么不同。”

小强用筷子分开了狮子头,夹取了一小块,仔细的品了品:“总理,这狮子头味道真是不错,滋味十足。”

总理点了点头:“就知道小强你一定喜欢。”

“小强啊,你带回来的那批黑白电视已经开始投放市场了。”总理见小强埋头往嘴里扒饭,爱恋的又给小强夹了一块红烧肉。“市场的反响还是很不错的,和小强你想的一样,很多人家是几家人凑钱买了一台,然后每天晚上都放在院子里,全院的人一起看。”

小强咽下了满口的饭菜,笑着说:“这电视机毕竟是个稀罕东西,对了,总理,咱们的中央电视台也开始开播了吧?”

“当然要开播喽,不然大家买回电视机做什么?”周总理笑着说:“中央电视台已经开播快一个月了。”

“现在是1953年6月15日,比历史上早了不少啊。”小强不住点头。

“历史上,主席是在1954年提出了要办自己的电视台,期间中国也曾经派考察团去德国进行过考察,直到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才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开播——虽然这个时期还是属于试播状态。

而真正的开播,要等到1958年的9月份,而且还做不到每天都有播出,而是在每周二、四、六、日各播一次,不过就算如此,这电视节目的推出,还是极大地丰富了大家的日常娱乐。”

“小强啊,我之前看过你带来的资料,这后世的电视台,居然有那么多频道。”两个人聊着天忘记了时间,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午休的时间,发觉此时食堂已经没有其他人后,总理和小强也不再顾忌什么,只是略略压低了声音。

“是啊,有时候真的是看不过来。”小强也不含糊,直接拉开了话匣子:“有专门放电影的频道,还有电视剧频道,军事频道,新闻频道,体育频道……

而且不仅仅是中央电视台,包括地方电视台也都增加了类似的功能性频道,全国的各种各样的频道加在一起早就破了万。

好在后世各个地方基本只保留了本地的频道和央视频道,其他地方台只接受主要的卫视频道,不然啊,这从头到尾的浏览一遍,估计这电视机按坏了,频道都没看完。”

总理点了点头,笑着说:“那真是精神文明世界无比丰富的年代啊,不像我们现在,光是中央电视台一个频道,要填充节目都有些头大。”

总理顿了顿,继续说“不过好在有小强你带回来的那些资料,还有纪录片,咱们的工作人员压力也没那么重了,现在中央电视台的策划案已经足够一年使用的了。”

小强点了点头,似乎突然想起了什么,却欲言又止。总理是个细心的人,自然发觉了小强的这一奇怪的神态,不过总理也没有追问,只是和酒足饭饱的小强一起收拾了一下餐盘,然后和小强一起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

“小强啊,刚才你是不是要说什么啊。”在办公室里,总理给小强沏了一壶茶,笑着说。

“呃,其实也没什么。”小强想了想,谨慎的说:“总理,对于我们国家的宣传部门,我有点浅显的看法。”

看到小强这个样子,总理也皱了下眉,似乎明白小强要说什么了。

“我们国家刚刚成立不久,底子薄,其他方面的资源我可以提供和支持,但是宣传部门靠的完全是“有文化的人”,这是我所不能提供的。

所以建国以来,我们国家不得不用一些只会摇笔杆子的旧社会旧思想,甚至带有反动思想的人,这些人也许表面上看着文质彬彬,道貌岸然,满口爱国,但是背后却男盗女娼,自以为是;

你给他普通职位,他就觉得自己才华被埋没,斜着屁股念歪经;你给他高职位,他便自高自大,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一身文人的酸腐气息,明明是狭隘的视野却自以为高瞻远瞩,看不起其他人

——那些自以为是的文人喜欢高看自己,觉得自己只需动一动笔,刹那间樯橹灰飞烟灭,却从来不肯脚踏实地去做些什么,而且很多文人还有一个怪毛病,就是无论看到什么事情,都喜欢先反对,再去找反对的理由,以彰显自己‘特立独行’,彰显自己‘敢与权力对抗’,觉得这样是“文人的骨气”,却全然不顾这种做法是不是合理,自己的“建议”是不是正确;

有的人思想浅薄,看到别的国家的优点就要生搬硬套到中国,全然不顾国情和地理位置的区别,这样的人在宣传部门,是会出大问题的!尤其是那些还喜欢钻营的人,嘴巴一套做一套,简直就是扛着红旗反红旗,是明晃晃的反贼!”

小强越说越气,差点没拍桌子,总理对小强情绪的突然转变也不禁皱了一下眉头——和小强相处了这么多年,总理太了解小强的脾气了,一定是小强真的看到了什么,才会越说越激动,越说越生气。

“宣传部门某些人,屁股歪的很,提拔上来的人也嘴巴上说爱国,心里早就不把自己当中国人了,这样人的宣传下,国内的舆论不乱套才怪!

这种情况在后世并不少见,揣着明白装糊涂,故意请一些丑化过中国,或者仇华的人来参演节目和影视剧;在节目上打擦边球,含沙射影甚至直白的诋毁国家和中国文化;更有甚者,混入了教育机构,篡改教科书内容,进入电视台高层,培植仇华势力,在公开场合调侃国家,谩骂领导……”

总理越听眉头皱的越紧,终于,总理喝了一口茶,低声而又坚毅的问:“后世怎么会这样?”

小强苦笑了一下:“‘阎罗殿’厥功甚伟,扛着红旗反红旗,全球范围他说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后世的很多报纸和网站都能公开支持‘意见领袖’,——倘若这所谓意见领袖说的是正理倒还好,但是明眼人一眼就看出来,那完全是偏颇之词一家之言,但是往往却能煽动起一群不明真相的群众来支持他。

到后来,很多人被这些宣传部门搞得遇到事情就下意识站到国家的对立面,而这些宣传部门还依然我行我素——实话实说,在后世,很多民间的个人组织,没有国家的补贴,也没有专业的技术,却依然思想端正,战斗在最前线,和他们比起来,我国中轩部的部分人,真是的枉披一张人皮。”

第723章 中央电视台(2)

“所以,针对宣传部门的审查一定是必须的,一个国家的宣传机构整天就知道从自己国家鸡蛋里挑骨头一般挑毛病,阴奉阳违,怪里怪气,这算什么宣传机构?

美国也好,日本也好,乃至全球,哪有一个国家的媒体会这么干?污蔑自己领导人,污蔑自己国家的文化,疯狂媚外,向自己国民宣传这种东西,居心何在?”

小强越说越激动,舔了一下发干的嘴唇继续说:

“后世,很多中国人以爱国为耻,很多人一提爱国各种不屑一顾;还说中国洗脑,但是看看美国人,被爱国宣传洗脑到听到国歌会流泪,唱错了国歌要被国民逼着道歉,国庆日都自发悬挂国旗,有个屁大的事情都集体高呼USA,这难道不滑稽吗?到底谁在洗脑自己国民?”

总理没有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然后皱着眉头,许久没有说话。

“李同志,看来你今天晚上要加班喽!”和后市比起来显得格外简陋的中央电视台大楼内,一身白色连衣裙的王妤站起身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回过头看到一旁正在埋头校对稿子的李如晦,调皮的她拍了一下李如晦的肩膀:“说你呢,大作家!”

李如晦抬起头,扶了一下眼镜,看了一下眼前的王妤,愣了愣,半天才慢吞吞的说:“你不说我也得加班啊,这稿子还没审阅完,可不是要加班吗。”

王妤见到李如晦那木呆呆的样子,忍不住笑了一声:“你个呆子,看个东西都那么慢,活该天天加班。”

“这稿子要上电视的,当然要认真审阅了。”李如晦没有搭理王妤,而是继续低下头润色着自己的稿子:“这要让电视主持人朗诵的稿子,和报纸上的可不一样,叙述的方式也有讲究……

你看,像是你写的这一段,‘新华印刷厂的工人师傅马元坡说,印刷工作看似简单,其实繁琐得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王?,你说说看,这马师傅是什么学历啊,我咋看着比咱们懂得都多啊。”

王?不在意的撇了撇嘴:“这不是为了行文更加流畅嘛,这样的稿子多文雅,你想啊,这电视台的节目,自然要文雅,不然岂不是要被外国人笑话。”

“但是咱台长不是说了嘛?一切节目都要以事实为基础。”李如晦摇了摇头:“我看过采访记录,人家王师傅说的很朴实嘛,根本没这么多余的辞藻,我看看……

哦,找到了——‘王师傅回答说,咱们印刷厂新到的设备很好用,印刷出来的书刊非常清晰,在他看来,比很多外国人的画册还要精细。’——你看看,人家王师傅自己说的本来就很好,咱们这样子乱加东西就是画蛇添足了。”

王?一脸不高兴,扭过头哼了一声:“你们这些土老帽懂什么,看过《诗经》、《楚辞》吗?怕是三自己都没读过吧?乱指手画脚,好好的一篇‘阳春白雪’,被你胡改八改成了‘下里巴人’。”

李如晦愣了愣,没有说什么,只是摇了摇头,继续低下头审阅王妤的稿子。

“哼,你愿意改就改,反正最后出了事,台长也得骂你。”想着,王妤就拎着自己的手提袋气鼓鼓的甩门离开了,整个办公室只剩下了李如晦一个人。

“哼,李如晦啊李如晦,你真是人如其名,跟一团晦气一样!”王妤一边气鼓鼓的走到车棚推出自己的自行车,一边暗暗的骂着李如晦。“长得白白净净,眉宇不凡,却净做那些土里土气的事情,真是浪费了那副好皮囊。”

“小妤,等等我嘛!”王妤突然被叫住了,回过头看到自己大学的同学,邵近雪。

“怎么啦,刚才下楼的时候就看到你在前面气鼓鼓的走,喊了你两声都没听到。”

“还不是那个李如晦!”王妤没好气的说:“跟个书呆子似的,天天就知道挑我的毛病,我写的稿子本来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渌波,他非要改得就像……就像野猪拱地一样,我能不生气嘛?”

听到如此‘粗鄙之语’从王妤的嘴里冒出来,邵近雪也是忍不住‘噗嗤’笑了出来。“小妤啊,你这个词形容得,真是贴切。”

“就是嘛。”王妤忍不住继续说:“哼,台长还说李如晦是什么书香世家,哼,一定是乱贴金,在我看来啊,他也就是个读过几天书的地主老财家出身,会认几个字罢了。”

“小妤,你不知道吗?”邵近雪听到王妤这句话显得十分惊讶:“李如晦的祖上在清朝好像是个大学士,据说还曾经参与过编撰《四库全书》,他的父亲现在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应该是个知识渊博的历史学家。”

“不能吧?”王妤还有点不敢相信。

“怎么不会,我听说李如晦的名字也是他父亲从诗经而取的。”说着,邵近雪抑扬顿挫的背诵了一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而且听同事说,李如晦也是北大毕业的,好像和他父亲一样,喜欢研究历史。”

听到如晦两个字后,王妤的脸羞得通红,方才她还笑话李如晦没读过《诗经》和《楚辞》,连名字都满是晦气,结果却是自己不知道,这如晦二字来自诗经。

“讨厌,既然那么有文化,为什么写东西还土里土气的?难道不应该有一些文人的风雅吗?”这样腹诽着,但是王妤心里还是突然对李如晦产生了一点点敬佩。

“李如晦啊,我听说你是北大毕业的?”第二天的中午,王妤在食堂看到了在角落里闷不吭声低头一边吃饭一边看书的李如晦,就端着餐盘走了过去,坐在了李如晦的桌前。

“哦,是你啊。”李如晦扶了一下厚重的眼镜,着王妤傻乎乎的笑了一下:“对,我是北京大学毕业的。”

“真看不出来呢。”王妤托着腮看着李如晦:“我一直都觉得北京大学毕业的一定都是风度翩翩的风流才子,谁想到你李如晦这样的人也是北京大学毕业的。”

“一样米养百样人,百朵桃花一树生。”李如晦憨厚的笑了一下:“我比较愚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其他的同学。”

王妤没有说什么,只是侧过头看了一下李如晦正读着的书。“二十四史?”

“嗯。”李如晦点了点头:“刚刚看到魏书。”

“二十四史总共有多少本啊?”王妤产生了好奇心。

“二十四史嘛,自然是二十四本啊。”一提到这本书,李如晦似乎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二十四史启于公园前2550年黄帝,止于1644年,就是明朝崇祯十七年,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毛主席说过,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看到李如晦在掉书袋,王妤连忙转移了话题:“这书的装帧真棒,纸张也好,一定特别贵吧?”

“呃,我也不知道到底多少钱,这个书是我从图书馆借来的。”李如晦实话实说:“哦,对了,这个书就是之前你那个稿子里提到的新华印刷厂印刷的,是今年刚出版的,我可能是咱们新中国第一个看到这版现代点校本的人。”

“难怪。”王妤翻看了一下,虽然自己对这种大部头的书不太感冒,但是这精美的印刷和配图还是吸引了她,她简单翻阅了一下,把书还给了李如晦:“慢慢看吧,李大才子,还有,吃饭的时候就要好好吃饭,你看你嘴角还有饭粒呢。”

“先别走啊!”李如晦看到兴趣索然的王妤似乎要走,连忙站起了身,连嘴角边的饭粒都没来得及抹掉。

“这个愣头青,突然叫住我要干什么?”王妤心里猛地小鹿一撞——李如晦本身就是个相貌堂堂的年轻人,加上学时和知识远超自己,又是书香门第出身,这在本来就对李如晦颇有好感的王妤心里更是好感倍增,只可惜李如晦就像个木头疙瘩一样,天天就知道抱着本书翻来翻去的……难道今天这个呆子要做什么出格的事情了?

“王同志,正好我们聊到了印刷厂的事情……昨天你的稿子我审阅好了,需要修改的地方太多了,不过你放心,我已经把稿子修改好了,你看一下。”说着,李如晦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之前王妤给他的稿子,递还给了王妤。

王妤一脸无奈的接过了自己的手稿,打开一看气的差点七窍生烟——稿子虽然内容没大改,但是所有涉及复杂的成语和引经据典的部分都被修改成了白话,只有少数的一些谚语有所保留。

“你这是干什么啊!”王妤有些生气:“好好的稿子,让你改成了白话小说了。”

“王同志,这就是你的不对了。”李如晦义正言辞的说:“我们报道新闻就是要严谨,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引经据典没有错,但是胡乱修改人家说过的话就不对了,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一是一,二是二,不能从我们自己的主观角度出发,这样新闻不就是去真实性了嘛?”

说着,李如晦又翻开了自己的记事本,指着其中一行字说:

“之前台长说过,咱们中国现在文盲还有很多,这是因为旧社会的环境导致的,那些不识字的同志只能听懂白话;我们是人民的电视台,如果我们不管不顾,只知道附庸风雅,那岂不是脱离群众了?我们的电视台就是要向全国人民播报新闻和国家政策,如果这些新闻脱离群众,唱高调,还有什么意义?”

王妤心里知道李如晦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嘴巴上却不愿意服输,她鼓了鼓嘴巴,生气的说:“哼,随便你,以后我还这么写,累死你这个审稿子的。”说罢,气鼓鼓的端起了餐盘转身走开了。

“哎?是不是我的语气有些严厉了?”李如晦抓了抓头,似乎没有想明白:“哎,算了,回头我再跟她说说吧……”

第724章 新的人生(2)

“铃铃铃……”工厂下班的铃声响了起来,王金花下意识抬起头看了一下挂在厂房大门口的钟表。

那个在这个年代看起来颇有“未来高科技”感的钟表其实在后世几乎不值什么钱,但是在这个年代,那可是王金花所在的车间上个季度产量第一的奖品。

王金花记得清清楚楚的,车间主任说了,这个看起来洋气十足的钟表可是上海钟表厂生产的,放一小节精贵的电池,能走一年,这技术全世界也就上海钟表厂有,上次有一群大鼻子老外来工厂参观,都对这个钟表赞不绝口;

主任还说过,他听说今年年底评选的生产标兵,也会奖励一个一模一样的钟表,王金花做梦都想得到这样的一块漂亮的钟表,如果挂在自己家的墙壁上,一定特别好看。

一想到自己的家,王金花突然忍不住心里噗通噗通的跳了几下——自从离开了八大胡同,在政府培训后分配到了天津制呢厂,王金花就决定以后要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以前在八大胡同,自己过的是生不如死的日子,自从政府解救了她们,教会她们技术,并且送到工厂后,王金花才真正明白什么是正常人应该过的生活

——有一份正式的工作,可以凭借自己的劳动每个月获得一份正正当当的工资,有一间政府分配给自己的房子,吃穿不愁,这对于像王金花这样的姑娘来说,简直满足极了。而之前在八大胡同的日子,王金花也尽力的想要忘却,再也不要回忆起来。

“金花啊,想嘛呢?”一旁的老工人徐阿红注意到王金花正看着墙上的钟表发愣,就走了过来轻轻的拍了一下她的肩膀:“都下班咯,可以回家了。”

“啊,徐大姐。”王金花回过神来,不好意思的说:“没啥,我就是想点事。”

“是不是在想周末的事啊?”徐阿红一副过来人的样子,笑着说:“你可别嫌你徐大姐我唠叨啊,咱赵厂长说了,你是个勤快的姑娘,模样又俊得很,怎么的也得找个好小伙子,这周六你打扮漂亮点,相亲的这个小伙子听说是还个解放军呢。”

王金花有点犹豫,洁白的贝齿紧紧咬着下唇,许久没有说话。

是啊,虽然政府已经抹掉了她们过去的档案,让她们以新的身份生活在新中国里,但是那些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并不会和档案一起抹去——有那么多或老或丑的男人曾经哼唧着爬在她的身子上。

在她看来,自己的身子脏极了,不要说结婚,王金花曾经一度告诉自己,不如就一个人过一辈子好了,不要去“祸害”别的男人,而现在让她去嫁给一个在她眼中高高在上的解放军军人,这道坎她更是怎么都过不去。

“徐大姐,我看……我看还是不要吧?”王金花犹犹豫豫的,终于还是吞吞吐吐的说:“我,我觉得现在就挺好的……”

“你这傻丫头,今年都26岁了吧?老大不小了,咋能不找个男人一起过呢?”徐阿红有些不解的说:“你是怕徐大姐眼光差,给你介绍的小伙子不好?”

“不是,不是。”王金花慌忙摆了摆手:“我不是那个意思……我就是觉得,那个,不,不太好……”

“有啥不好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不是啥丢人的事儿。”徐阿红自然不明白其中缘由,还以为王金花这个小姑娘害羞。“我跟你说啊,咱们女人啊,得有个男人在身边照顾着,毛主席说过,男女平等,是说这男女啊,是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

首节上一节262/4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