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我来自未来 第213节

“That someone, somewhere will soon make a change。”(在某些地方总有人要改变自己)……

虽然在场的大部分中国人都听不懂这个美国人唱的是什么,但是音乐毕竟是相通的,一曲唱毕后,台下的观众们还是报以了热烈的掌声,埃尔维斯兴奋鞠了个躬下了台,即使是到了后台依然兴奋不已。此时的他完全不知道这首歌的影响力如何,更不会知道此时的白宫里,总统办公室发出了一声短促又清脆的瓷器破碎声,伴随着某种类似野兽的咆哮:“叛徒!混蛋!混蛋……”

第五百四十三章 1951年的春节(6)

埃尔维斯下台后,接下来的歌曲是由刚组建的北京大学生合唱团以及军人合唱团、工人合唱团带来的歌曲四联唱,包括了苏联二战经典歌曲《喀秋莎》,以及由诗人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的选段《保卫黄河》,以及后世传唱甚远的《团结就是力量》和《咱们工人有力量》。

当《喀秋莎》的前奏响起来的时候,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小礼堂里,中国和苏联的技术人员都停下了互相敬酒的酒杯和跳舞的步伐,瓦西里副教授听着这熟悉的歌曲,脸上的表情既有伤感,又有欣慰。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那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Расцветали яблони и груши,Поплыли туманы над рекой;Выходила на берег Катюша,На высокий берег,на крутой.”

合唱团第一遍中文第二遍俄文唱着这支曾经在二战鼓舞着苏联红军的歌曲,似乎将瓦西里副教授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的喉结有些激动的上下蠕动着,忍不住也跟着唱了起来,这个时候,钱三强院长也注意到,身边很多苏联的专家和中国方面的技术人员也激动不已的哼唱了起来,甚至有不少苏联专家都揽着中国同志的肩膀,一边碰着酒杯喝酒一边动情的唱了起来。

“吴阁,这个合唱团的发音很准确,唱的也很有感情。”瓦西里副教授的女儿娜塔莎正在和一个年轻英俊的中国技术人员坐在一起,娜塔莎另一侧的位置空出了许多,很明显她故意把自己的座位朝那个年轻人的位置挪了许多。

吴阁觉得脸有点发热,他喝了一口啤酒,清了清嗓子。“这首《喀秋莎》,呃,很好听,呃,我们都很喜欢。”

看到吴阁有些手无举措的样子,娜塔莎调皮的用餐巾捂着嘴偷笑了一下:“吴阁,这么慌乱的你可真少见,你现在完全没有了平时做实验时的那副镇定和帅气的样子。”

“啊,哈哈,那个,那个做实验的时候,当然,当然一定要镇定。”吴阁被娜塔莎这么一说,更显得有些拘谨了。

娜塔莎充满爱意的看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中国男人——不,准确来说,他还是个男孩一般的男人,认真,整洁,文雅,和善,专注……所有娜塔莎喜欢的美德在他的身上都彰显得淋漓尽致,娜塔莎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这个男人的,也许是缘分,亦或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好感终究升华为爱情?娜塔莎几次暗示过吴阁,但是吴阁就像是一块木头一般没有反应,而今天,娜塔莎借着晚会和酒精,终于壮起了胆子,坐在了吴阁的身边,没想到他好像完全没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举动一般,明明有些慌乱却还是要装作镇定的样子让娜塔莎更是平添了几抹好感。

而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苏联。

中国的海军军官正和苏联的海军军官聚在一起庆祝这中国的节日,这半年来的相处,这些苏联军官已然把中国的海军军官当成了好兄弟一般看待,大家一起吃饭,一起喝酒,一起出海,面对巨浪的时候大家手挽手,面对暴风的时候大家肩并肩,而苏联人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民族:你和他不认识的时候,他们理都不理你,但是一旦熟络了,那就是好兄弟,尤其是一起喝过酒之后,用中国话说,简直就可以两肋插刀了。

“詹竹一!来,干杯!”一个留着大络腮胡子的苏联海军中校揽过了沈其勋的肩膀,用自己的大酒杯用力的碰了一下他的酒杯,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两个人的友谊一样,然后仰起脖子一饮而尽,然后咧开嘴哈哈的大笑着,全然不顾胡子上还挂着的啤酒花。

“干了!”詹竹一也豪爽,一口干了杯里的酒。

“詹竹一,还有我!”詹竹一回过头看到,之前在军舰上一直很照顾自己的伊凡中尉也走了过来,在给詹竹一的酒杯倒满了酒后,伊凡中尉贴着詹竹一的耳朵小声说。“詹,你是我见到过的最好的,最有天分的海军军官,说实话,我真希望能永远和你在一起服役,可惜,可惜……”伊凡中尉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

“怎么了?伊凡?”詹竹一拉着伊凡中尉找了个位子坐了下来,整个礼堂音乐和欢闹声响成一片,詹竹一用自己的头顶着伊凡中尉的头,小声的问着。

“我的母亲病了,而且我也要退伍了。”伊凡中尉有些难过的说。“我就要回到老家的农场了,要离开这片大海了。”

詹竹一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劝他,只是给伊凡中尉的酒杯满上了酒,和他碰了个杯,伊凡中尉仰起头喝下了这杯酒,许久,才缓缓的说。

“我现在因为可以回家照顾母亲,可以回到故乡而开心,但是又舍不得离开军队,离开广袤的海洋,但是我没有选择,今年我就要退伍了,再也不能穿上这身海军的军装了。”说着,伊凡中尉像是想到了什么一般,突然掏了掏口袋。“明天我就要去执行最后一次的任务了,可能我任务结束后,你已经回中国了,我也许没办法去送你回国,所以我送给你这个。”说着,伊凡中尉掏出了了一个小盒子,打开来递给了詹竹一,詹竹一定睛一看,居然是苏联海军的勋章,虽然詹竹一不知道这个勋章是因为什么而颁发,但是他知道这个勋章对一个军人的意义,詹竹一抚摸了一下勋章,然后将盒子盖好。

“伊凡中尉,这个礼物太贵重了,我没办法收下。”

“不,不。”伊凡中尉摆了摆手:“詹竹一,这个是我想了好久,才想好的最好的礼物,你知道的,我们军人其实没什么东西能送的,唯一有纪念意义的也就是这个勋章了,这是我真心想送给你的礼物,请不要拒绝。”

詹竹一还想推辞,伊凡中尉的大手死死的按住了詹竹一拿着盒子的手,阻止了他的推辞:“还记得上次执行任务时的事情吗?当时你救了我!如果不是你,我肯定就会坠下冰冷的海水中!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把你当做我的好兄弟了,现在即将分开,我只有用这个来表达我的不舍和心意,你一定,一定要收下。”

詹竹一被伊凡中尉那真诚的眼神打动了,他点了点头,小心的把这个盒子放进了上衣的口袋里,想了想,将自己胸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服役章取了下来,递给了伊凡中尉。

“伊凡,这个请你收下,见证我们的兄弟情义!”

伊凡看了看詹竹一手上那由红色的五星红旗和金色的白鸽以及麦穗组成的漂亮的国防服役张,笑了笑,接了过来小心的放进了口袋里。

“好,我们交换了勋章和胸章,用他们来见证我们兄弟的情谊!来,詹竹一,我们继续喝酒!;来……”

第五百四十四章 1951年的春晚(7)

在遥远的新疆戈壁滩上,铁道工程兵28团团长王江南和技术员赵世圆正和其他的同志们围坐在篝火前听着收音机,虽然冬季的新疆荒野,夜里温度非常低,但是毕竟位处新疆,此时、太阳落山还没多久,所以气温还可以,加上这几次中央送来的防寒毯子和高强度高韧性的大型军用帐篷,所以大家一起点着篝火听着春节联欢晚会并不冷。

“这个《团结就是力量》唱的好啊。”王江南说。“团结就是力量,力量是铁,力量是钢!说的太对了!咱们工程兵对这点体会得再深不过了,只要大家团结,就算是铁打的敌人,我们也能掰断他的牙齿!”

“《咱们工人有力量》这个歌写的也好!”赵世圆也点着头说:“咱们现在的这些工程机械,哪个不是我们的工人同志们设计制造出来的?有了这些机械,我们的工程进度可是大大加快了,而且战士们肩上的担子也比以前轻多了!以前咱咋修路的?得一步一步的打夯!现在呢,那个压路机开过来转一圈,就行了!不但战士们省力,工程还快!毛主席的话真没错啊,这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这工人同志,就是落实科技技术的排头兵!”

看着赵世圆这么激动,王江南知道,自己这个老同志一定是又想起来中央配发给他们的那些工程机械了,嗯,那些机械真是好东西,真是千金不换的好东西啊,自打用上了这些机械后,团里再也没出现过减员,要知道,任何一个工程队伍里,最怕的就是连续不断的减员,减员就要影响工期,而且新上来的战士熟悉岗位和互相间配合都要时间,可能你正在熟悉环境呢,和你搭档的另一个人又减员了……之前王江南虽然咬着牙硬顶,硬抗,哪怕不睡觉,不吃饭也要修好路,但是他其实很清楚,再怎么拼命,这进度还是落下来了,但是没办法,不拼命,进度掉的更快,哪怕是流血牺牲,我们共产党人也要在保质量的前提下,赶工期,要让世界其他国家看看,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有能力建设自己的铁路的。

想到这里,王江南的眼角有些湿润了,他怕战友们看到,背过身擦了擦眼角的泪水,感觉到有人碰了碰自己,他回过头,面前是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

“老王,吃饺子,刚煮好的。”赵世圆笑呵呵的说。

“饺子啊,饺子好。”王江南端起了饺子站起身来,跟周围各自围坐在火堆旁的战士们说。“同志们,今年过年啦!我在这里祝大家新年好!”

四下也响起了齐刷刷的“新年好!”的声音,王江南顿了顿,继续说:“别的人家,过年都是回到老家里,爹妈老婆孩子的,聚在一起,合家团圆的,但是咱们没有,咱们只能在这荒凉的大戈壁滩上,守着冰冷冷的铁路过年,大家难不难受啊!”

“不难受!”虽然有几个小战士抹了抹眼泪,但是大家还是异口同声的喊着。

“大家都说不难受,其实我明白,大家心里面还是或多,或少的有一些难受的,很正常,大家不用不好意思,但是!我要说,但是!我们这样辛苦,这样在这荒凉的大戈壁滩上,守着冰冷冷的铁路和设备,是为了啥?是为了不让那些大鼻子外国人瞧不起咱们中国人!是为了我们国家的富强,让那些大鼻子外国人不敢再欺负我们中国!同志们啊,大家知道我们修这个铁路是做什么用的吗?我告诉你们,这铁路啊,被称为国家的血管,为啥这么叫大家知道吗?”王江南端着饺子走过了一个小战士身边,那个可爱的小战士仰起头看着王江南。

“好,你来说,为什么这么说!”王江南拍了拍这个小战士的肩膀。

“报告,因为人体的血液通过血管输送到浑身,而铁路则将物资和人力输送到全国各地,没有铁路,国家就是个残疾人,只能瘫在地上,什么都做不了!”这个小战士目光坚毅,回答得铿锵有力。

“没错!就是这个道理!”王江南拍了拍这个小战士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所以,大家想想看,这铁路修好了,这新疆的水果啊,资源啊,可以运到东边,运到北边,运到南边;这东边的资源啊,也可以运到这大西北,运到各个地方,咱们坐在家里,就可以吃到,用到,摸到这全国各地的东西,大家说,一想到这个,大家现在这点苦,还算是事吗?”

“不算!”战士们齐声道。

“对!不算!而且,咱们虽然没有和家人一起过年,但是我们可以和战友同志们一起过年!我们一样高兴,一样快乐!而且国家知道过年了,还给咱们送来了面粉,还有鱼肉来改善生活,这个面粉啊,是河套平原的,咱们这有些战士就是河套平原的,他们都知道,那的面粉最好!这个鱼肉,是从我们南边的海上打回来的,捞出来就直接冻上,运上岸直接做称罐头,然后用火车拉到了咱们大戈壁,多新鲜!要是没这铁路,咱们上哪里去吃这海边的鱼啊!大家说对不对啊!”

战士们都看着自己碗里的饺子,还有摆在面前的鱼肉,牛肉,齐声回答“对!”

“今天是大年三十,过年了,大家要高兴,来,大家一起吃饺子!来!”

一声令下,战士们都端起了盛满了饺子的碗开心的吃了起来,而这年夜饭也着实丰盛,不但有南海的鱼,还有猪肉,牛肉,羊肉,战士们香喷喷的吃着热乎的饭菜,烤着火,听着收音机里的春节联欢晚会,这一年的春节,注定会深深的烙印在这些战士的回忆中。

大合唱结束后,接下来的节目是由侯宝林大师表演的相声《普通话与方言》,这个相声是后世1955年,为了配合推广普通话,和著名学者吴晓玲先生一起合作,创作的新相声,而在这个时空下,小强为了配合这个时代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推广普通话,将这个相声段子提前交给了侯宝林大师。

侯宝林大师的相声结束后,则是由京剧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昆曲《游园惊梦》,梅兰芳大师精湛的表演技艺,一颦一笑极为传神,会场里掌声不断,小强虽然看不太懂也听不太懂,但是心里还是暗说,这大师就是大师,虽然看不懂,但是依然还是被这情绪感染了,真是觉得演出的太好了,后世那些什么歌星的演出,和梅大师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不,何止是小巫见大巫啊,简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差距了。

小强身旁的孟思思倒是听得津津有味,一双婕目不时的随着戏中的剧情或是微愠如青颦染眉,或是释怀若粉黛渲颊,随着梅大师的一笑一颦,整个人都沉浸在了剧情当中。

一曲《游园惊梦》选段之后,两个主持人又回到了台前。

“我国的西藏高原被称之为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就位于我国的西藏。”

“多年以来,在这世界上最高最高的高原上,我们的藏族同胞在遭受着最重最重的苦。”

“但是,这所有的苦难日子已经过去了!”

“新中国由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不允许再出现剥削阶级,不允许在出现地主阶级!”

“下面请欣赏由18军选送的歌曲《翻身农奴把歌唱》,演唱者,白玛。”

听到主持人报出了自己的名字,藏族女孩白玛连忙又最后一次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藏袍,深吸了一口气,落落大方的走到了台前,身着洁白藏袍的白玛宛若雪山上的一株雪莲花一般随着熟悉的音乐前奏开始了翩翩起舞,唱起了那字字叩击着心灵的歌曲。

“太阳啊霞光万丈,雄鹰啊展翅飞翔,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

唱着这熟悉的歌曲,大半年以来的一幕幕又浮现在了白玛的眼前,52师155团团长范明来带他们村子,并且在她的家里做客后,白玛的脑海里就掀起了一阵头脑风暴,这个年轻的藏族女孩天生有着不服输和不妥协的精神,在和解放军一起劳作和生活一段时间后,她渐渐明白了,原来世界上并不是只有自己村子那么小的地方,原来自己祖祖辈辈都在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而解放军,毛主席则是藏族人民的大救星,是来解放大家,推翻这吃人的农奴制度的,了解这些后,白玛就毅然决然的报名加入了解放军,聪明的她汉语学得很快,只是一个月的时间,她就基本能听懂解放军战士们的日常对话了,而她天生的金嗓子也渐渐显露了出来,战士们的军歌,以及电影里的主题曲,白玛听过一遍就会唱了,声音高亢而甜美,清澈如水又甘冽若泉,155团团长范明听说北京开设的学校正在招募少数民族的同胞去学习后,第一个就想到了白玛,于是推荐她去北京学习。

第五百四十五章 1951年的春节(8)

白玛还记得离家前的最后一个夜晚,自己的阿妈和阿爸一遍帮自己收拾行囊,一边不停的在嘱咐着自己。

“女儿啊,这次你要去北京了,真好,真好。”白玛的父亲斯朗温堆激动的说:“我听说,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心脏,离我们这里要有十万八千里,你阿爸我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咱们村子,你这回可以走这么远,我真是开心啊。”

“是啊,我们的女儿要去长见识了,也好,在这里呆一辈子也是这样,还是出去长见识的好。”白玛的母亲还在往白玛的背囊里装着衣服和干粮,这个背囊也是解放军发给白玛的07式荒漠迷彩背囊,白玛的父亲斯朗温堆和母亲第一眼看到这个就喜欢上了,斯朗温堆更是好奇的把整个背囊翻来覆去的看了足足一整天,一直不停的称赞着:“中央的东西就是好啊,不仅吃的好,这个包包也这么好,你看这布料,多漂亮,多结实,还有这缝纫的线,我从来都没见过!我听说就算是经常来咱们这里卖货的那些商人,都没见过这么好的包。还有这不知道什么东西切成的扣子,太漂亮了,太精美了……”

自从白玛参军后,家中的新奇物件就越来越多,崭崭新的数码迷彩军装,迷彩军用胶鞋和棉皮靴,防寒手套,以及各种曾经都没见过的吃食,让这个小小的家庭每天都新的欢喜。

“阿爸阿妈,我舍不得你们。”虽然白玛很坚强,但是一想到要离开父母,正在整理行囊的她还是忍不住扑在了母亲的怀里。

“傻孩子,不哭,又不是不回来了,再说这个机会多难得,可以去北京学习文化。”白玛的父亲抚摸着自己女儿的长发。“你看那些解放军战士们的东西,咱们都没见过,都不敢想,但是人家都能造出来,这是为了啥?还不就是因为他们有文化,懂得多吗?你看看解放军们给咱们村子修的路,那些机器,就像神话里的仙兽一样,一天的功夫就能修好一条平坦结实的路,还有用那些机器盖的房子,又高又结实,还漂亮!那些机械和车子,一个都能顶好几头牦牛的力气,我听说咱们家明年就能住进结实的新家里了,而且中央很快还会给大家分牲口和土地,所以家里这边你就不用担心了,好好的在北京学习文化……”

想到了自己的家人,白玛的歌声更加充满了深情厚谊:“翻身农奴把歌唱,幸福的歌声传四方……”

一曲《翻身农奴把歌唱》结束后,时针也指向了凌晨,主持人和演员们都走到了台前,和现场的观众们以及收音机前的听众们一起倒数迎接新的一年。

“十、九、八、七、六、五、四……”伴随着钟表上秒针一点一点的朝数字12移动,小强感到孟思思握着自己的手似乎也泌出了点点汗水,新的一年马上就要到来了,回顾过去的一年,展望新的一年,各种不同的情愫也是袭上了小强的心头。

“过年啦!”、“新年好!”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整个晚会现场也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接着,伴着台上的主持人和演员的合唱《难忘今宵》,1951年的春节连环晚会就这样在万众的期待和欢乐中结束了。

此时,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也洋溢着更多的春节的喜悦,在今年的中国,收音机的覆盖率已经比去年大大的增加了,很多人家都是和邻居们一起凑钱买一个收音机,很多原因是因为可以收听新闻,或是平时听听戏曲节目,但是更多的原因,则是期待着这每年一次的文化盛宴。

“放鞭炮去咯!”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了,大院里的孩子们也都纷纷拿着拆成了一个一个的鞭炮和几分钱一根的小烟花一窝蜂一般的涌出了张有财家,而张有财也笑呵呵的擦了擦收音机,然后在上面罩上了缝制得板板整整的布罩子。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真不错。”一个年轻人一边收拾着客堂里的板凳,一边说着。“老张啊,今天谢谢你了。”

“客气啥。”张有财乐呵呵的说。“这过年嘛,就是要热闹,不热闹怎么能叫过年呢?你说自己家过自己家的,都关上门,哪里还有什么过年的感觉啊?”

“呵呵,说的也是。”这个年轻人说:“要说咱中国人,不就是盼着这个过年嘛。”

“是啊。”张有财擦好了收音机和桌子,也坐在了窗前看着外面,窗外夜幕下,虽然没有后世那般万家灯火辉煌,但是随着欢快玩耍的孩子们手上偶尔响起的鞭炮声和闪耀着的小烟花,这年的氛围却比后世更加浓郁和醇厚。

而此时,在中国丹东的战俘营里,战俘们的春节联欢会也达到了高潮,虽然对于这些战俘来说,刚刚听说到春节时,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几日没什么概念,尽管如此,但是大家听说了这个东方的节日是庆祝他们历法里的新年,就像他们庆祝圣诞节和新年一般,尤其是在听说这一天会举行联欢会,还有各种各样的丰盛的美食时,大家还是对于这个节日充满了期待。

“There comes a time when we hear a certain call,When the world must come together as one,We can't go on pretending day by day,That someone, somewhere will soon make a change…… ” 詹姆斯少校一手拿着装满啤酒的酒杯揽着自己的中国同志,一边大声唱着刚刚从收音机里学到的歌曲,这首歌旋律是那么优美,辞藻是如此打动人心,詹姆斯少校第一次听到这个歌曲就背了下来。

“同志!同志,干杯!”迈克上尉也端着酒走了过来,和一个中国的志愿军医生碰了个杯,一饮而尽。这啤酒是今年年初刚建好的长春第一啤酒厂酿造的,这次为了让战俘营以及驻守在战俘营的官兵们过一个好的春节,所以特别加班加点酿造的。

“这个啤酒味道真好,完全不亚于我在比利时喝过的啤酒。”一名德裔的美国人一边贪婪的又给自己的杯子里倒满了酒一边说。

“比利时人的啤酒我喝过,他们很有创意,喜欢在啤酒里放很多香料,这点和严谨的德国人完全不一样。”另一个叫杰克美军士兵摇着头说。“不过中国人的啤酒也很严谨,酿造的味道也很纯正,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水质不一样吧,啤酒的味道反而更好。”

“杰克。”这个德裔的美国人醉醺醺的说。“我们永远不要小看中国,也不要小看这个民族,他们很聪明,也很勤劳,很团结,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着坚韧的信仰。”他打了个酒嗝,继续说。“我们大多时候总是喜欢关注那些明显的,那些摆在明面的东西,但是要记得,往往细节才是彰显一个民族能力的地方,我们看看现在我们穿着的衣服,吃的罐头,做工是多么细致,还有我们现在在战俘营里工作用的一些工具,都是中国产的,但是那精密的程度可比美国产的要高多了!要知道中国之前可是一点工业化基础都没有的,这么短的时间内居然能打到这样的水准,一旦全面工业化后,他们将不会逊色于苏联,甚至美国。”

杰克摆了摆手,似乎对这个德裔美国人的观点不是很赞同。“中国人,我得说,中国人意志是很坚定,但是,但是中国人是不会崛起的。”

“为什么?”那个德裔美国人听到这句话眼睛都瞪了起来。似乎这个叫杰克的人将会说出什么对他不敬的话一般。

“很简单,第一,中国还是个贫穷的国家,没有钱,搞什么工业?最后只能自己把自己玩死。第二,中国人识字率太低,没有文化根本搞不来工业,如果现在开始搞教育事业,也已经太晚了,来不及了,更何况搞教育更花钱,对于中国这个穷困的国家来说,这么玩只会让自己死的更快。”

这个德裔美国人闭上了嘴巴,脸上不知道是因为酒精还是愤怒的原因显得有些通红,他很想反驳什么,因为这几个月以来他和这些中国的同志相处的非常愉快,他甚至不想听到别人说一点这个红色国家的坏话。但是此时此刻,他似乎没办法反驳杰克的话语。

“也许是这样的吧。”终于,他摇了摇头。“不过我觉得,只要有机会,中国一定会变得非常强大,一定会的。”

“这绝对不可能。”杰克不屑的说。“我承认中国人聪明,承认他们不像我们那个该死的政府宣扬的哪样邪恶,但是,除非上帝来帮助这些可怜的中国人,不然,他们想崛起,是永远不可能的——我有一百个中国无法崛起的理由,简直都可以写成一本书了,哦,对,写成书,这真是个好主意,等我回到美国,我一定要写这样的一本书……”

这个德裔美国人盯着杰克,没有再说一句话,他和杰克不知道的是,几个月后,当杰克回到美国后,真的写了这样的一本畅销书,成功的忽悠了很多美国的雏鹰们十多年的时间……

第五百四十六章 去哈尔滨

1951年的春节刚过,主席就交给了小强一个任务——去哈尔滨。

其实小强长久以来一直对哈尔滨没什么特别深的印象,小时候就是知道哈尔滨一到冬天就天寒地冻的,还有冰灯和太阳岛,长大后知道有个全国有名的哈尔滨工业大学,但是可惜自己学习一般,想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去哈尔滨旅游时顺路在校园里转一圈了……

“小强啊,这次你去哈尔滨,主要有两个任务,一个任务是去新建成的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指导’一下直升机的研发工作,另一个任务则是去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教授们进行一下关于新技术新资料的落地研讨。”毛主席安排下了小强的任务。

“我一直都想找机会去哈尔滨呢。”小强兴奋的说:“这个季节去哈尔滨还能看冰灯,嘿嘿,还有中央大街,还有俄式西餐……”一旁的周总理哭笑不得的拍了拍小强的肩膀:“小强啊,这次让你去不是度假,而是代表中央去检查工作进度,看一下基层的同志有什么问题和需要,即时反馈回中央。”

“是!我就是开个玩笑。”小强挠了挠头:“毛主席,周总理,您放心,我一定会把工作放在首位!”

回到家后,小强把自己要出差的消息告诉了孟思思,孟思思虽然心里有点不舍,多少还有点埋怨中央为什么这么着急,小强本来身子就虚,这次才回来没多久就又要出差,但是转而又想到,小强的肩膀上的责任,也释然了。

“唉,自己的丈夫总归是国家的高级干部,总不能天天待在家里儿女情长,自己的觉悟真差劲。”

坐在桌子前翻资料的小强自然不知道孟思思心里在想什么,他喝了一口自己从后世带回来的名为大红袍实际上也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的茶,侧过脸看着忙忙碌碌为自己收拾行李的思思,一股温馨的感觉涌上了心头,转过身开始翻阅起了资料。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的创建,同沙俄在中国建设“中东铁路”有直接关系。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哈尔滨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的水陆交通条件,使之成为俄国沙皇政府在我国东北最先攫取的一块土地。1895年2月,沙皇政府开始制订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东北到达海参崴的计划。这个计划是从满洲里直接穿过东北到达绥芬河,而不用沿着中苏边界绕道修筑铁路,可以缩短行程1000余公里,大大减少运输时间,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中东铁路(即“东清铁路”)于1877年8月开始修建,1903年7月14日竣工通车。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南至旅顺口,中东铁路全长2400余公里。中东铁路建成以后,特别是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以后,大批俄国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及其他工业技术专家携家带眷纷纷来到东北,大都集中到哈尔滨。到这里来的商人、传教士以及形形色色的俄国人与日俱增。大批高级技术人才的到来,为建立哈尔滨工业大学提供了师资条件,而俄籍铁路员工子女又有着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中东铁路运营业务的迅速发展,也急需补充大量的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哈尔滨工业大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同年8月5日,成立了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筹建协会。中东铁路理事会主席宋小廉将军为名誉主席,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德·勒·霍尔瓦特将军为主席。9月9日,筹建协会推举阿·阿·摄罗阔夫工程师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首任校长;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宣告成立。

从1920年建校起到俄文班最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中国学生382人,占30%;前苏联及波兰人885人,占70%。这些毕业生分布在中国大陆及台湾、香港和前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国。俄语班学生在校学习的特点是: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因此,哈工大的毕业文凭得到前苏联等欧洲国家的承认。许多毕业生以他们在哈工大取得的全部考试成绩顺利进入世界著名大学深造,取得更高的学位。在国外的哈工大毕业生,都能够以完全称职的工程师或技术专家的身份,在许多国家里工作,在经济、科学技术研究及教育事业中为人类作出贡献。

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在后世,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首批“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九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成员,入选国家首批“111计划”、“2011计划”、“卓越计划”,为中管副部级建制,由工信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可以说,很多学子都以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为荣。

首节上一节213/42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