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
罗斯福和段勋一直没有表态,静静地看着英国和苏联,丘吉尔和斯大林之间的争论。能够参加这一次会议的人,都是各国派出的高层人物。在战略分析上,都是一等一的。
斯大林和丘吉尔之间的争论,大家很快就明白是什么意思。苏联希望给德国更大的打击,来减轻目前苏联的压力,同时也直接帮助苏联目前的军事行动。因为战争打到现在的地步,苏联的伤亡真的太严重。
但英国不一样。
英国的压力当然也很大,战争打了这么多年,也直接打崩了英国经济。可是英国隔着英吉利海峡,加上英美两国空军越来越占据优势,英国相比起苏联更加游刃有余。英国已经开始考虑战后的问题。丘吉尔一直在要求发起地中海战役,要求从意大利登陆,然后解决巴尔干地区,是为了配合英国战后的战略的。很明显是要阻止苏联军队。
因为苏联一旦解决了苏联境内的德军部队,特别是一旦收复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那么苏联军队就会涌入东欧,控制巴尔干地区。这样苏联在欧洲影响力会大增。这是英国不想看到的事情。战争直接打击了英国的实力,但丘吉尔依旧是希望战后英国能够重返欧洲,能够继续影响欧洲。
英国想要阻止苏联控制巴尔干地区,同样苏联对于巴尔干地区是虎视眈眈。特别是黑海海峡,苏联目前是势在必得。尤其是得到了中国暗中的支持之后,斯大林对于黑海海峡这个出海口垂涎三尺。因为这是苏联能够控制的最有可能的出海口。为了黑海海峡,苏联也不能让英国控制巴尔干半岛。
不仅仅是斯大林和丘吉尔,双方带来的那些人也都是唇枪舌剑,互相表明自己的方案是最好的。扯了20多分钟之后,斯大林和丘吉尔的目光不约而同的来到了罗斯福这里。
虽然中国分量很重,但中国毕竟没有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加上中国目前在欧洲也没有实质性的实力和影响力,因此讨论开辟第二战场,跟中国没有多少关系。
相反和美国有密切的关系。
因为开辟第二战场,英美法联军当中,美军会占据主力。开辟第二战场之后,美军在欧洲最少会有百万以上部队,出动强大的航空力量,出动几千艘的军舰和运输舰。没有美国的支持,所谓的开辟第二战场是根本不可能的。
现在英国和苏联僵持不下,两国都等美国的态度。
罗斯福之前一直沉默,看着斯大林和丘吉尔的争执。现在看到他们都等自己表态,他没有立马开口,而是转过头问道:“段委员长,你认为哪种方案更合适?”
“我?”
段勋摇头,道:“开辟欧洲战场,和我们中国没有多少关系。因此具体情况我不发表意见。如果想要推迟欧洲战场的胜利,那么可以选择地中海战役的方案。如果想要尽快的解决欧洲战争,那么选择从法国登陆是最佳的方案。”
段勋说的模棱两可。
然后微微一笑,看着罗斯福。罗斯福皱眉,明白段勋的意思。中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参加战争,而且正因为没有参加战争,不仅没有受到战争的波及,反而因为左右逢源在战争当中是大发战争财。虽然美国手中没有完全明确的数据,但罗斯福完全可以肯定,这场战争让中国的工业规模翻了好几倍,甚至十几倍以上。
这是有根据的。
中国在第二个五年计划结束的时候,公布1933年的发电量,当时中国的发电量刚刚超过200亿度,1934年是220亿度。等第三个五年计划结束,特别是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规划的大型发电厂项目陆续完工,加上第三个五年计划加大对于电力行业的投入,到了1939年的时候发电量直接翻了两倍,达到了700亿度。这里面光是大型水电站项目的发电量就达到了170亿度以上。
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的发电量更是突飞猛进。外贸获得那么多钱,都用在了哪里,就是用在了工业建设上。当中工业基础的电力行业,更是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仅仅中央政府,还有地方政府也大量的投入电力行业,因为中国的电量制约中国工业的发展。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国发电量每年以150亿度到200亿度的速度增长。电力部预测1943年中国的发电量会超过1400亿度,已经是稳稳的世界第二。
而且中国工业的大发展丝毫没有停止的迹象,还在不停地扩大规模,不停地扩大建设。
相比起来英美苏的钱都投入到了战争当中。
虽然现在反法西斯同盟形势好了很多,但想要完全解决轴心国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轴心国的两大主力德国和日本,加起来有上千万的军队。
如果拖拖拉拉,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够解决他们。
罗斯福是不想拖下去的。
因为越拖,对于美国经济的影响越大。美国政府现在打仗,军费是财政收入的好几倍,那些钱可都是借的。再打几年,未来这些国债的利息要比财政收入还要高。当然不至于这么严重,但相比起美国目前的情况,罗斯福对于中国是越来越忌惮。中国实在是太大,人口太多,工业规模的增长速度太快。放任下去,罗斯福担心中国的工业规模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国家。现在只有尽快的解决欧洲问题,才能够集中力量解决日本,结束现在的战争。也只有结束了战争,美国才有足够的精力插手欧洲,考虑如何应对正在崛起的中国。
“如果实施地中海战役,那么欧洲战场的胜利会拖延半年左右。这不符合今天我们聚在这里开会的主题。”
丘吉尔脸色迅速变得难看。
因为罗斯福这是支持苏联的方案。参加德黑兰会议的四个国家,就如段勋说的那样,开辟欧洲战场的事情是英美苏三国讨论。这里面美国的意见非常重要。
现在罗斯福支持苏联的方案,让丘吉尔控制巴尔干地区的打算完全失败。丘吉尔不高兴,斯大林却是大喜。
“罗斯福总统说的不错。我们今天在这里就是讨论如何尽快的解决战争。我国会加大对于德军的打击,不让东线部队有机会回到西线,影响登陆作战。只要我们密切合作,两年之内结束欧洲战争是不成问题的。”
750
1943年10月23日,德黑兰会议正式开始。
不过第一天,大家仅仅进行了一个半小时左右的会议。并没有讨论太多的问题,只是讨论了欧洲第二战场的开辟问题。经过一番唇枪舌剑,最后因为罗斯福的支持,最终通过了斯大林的想法,否定了丘吉尔的“地中海战役”。
罗斯福是支持斯大林的想法,英美联军从法国登陆。
具体从法国的哪个地方登陆,动员多少部队,什么时间登陆,苏联这边怎么配合,这都需要慢慢的讨论。而且里面很多具体内容,并不是几个巨头讨论的。几个人只是讨论大方向上的战略问题,具体的问题有下面的军方、外交人员谈判。具体问题几个人并不如下面的将军清楚。
包括登陆作战的时间都是如此。
几个人最多讨论大致的时间,就如是几月份之类的。具体是什么时间,那是需要军方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因此第一天的会议时间很短。
第一天会议结束之前,大家决定第二天讨论战后波兰独立的问题,德国的地位问题,以及讨论战后成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的问题。
下午六点大家就离开了会场,之后就是简单的晚宴。
晚宴比较自由,相比起会议来说轻松很多。这一次会议来的人很多,各个国家都派了不少人,他们各有各的使命。几个首脑讨论的问题都都大方向,下面的人要赶紧讨论具体的方案问题。晚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家利用轻松的晚宴氛围,可以彼此交流,从侧面打听对方的立场,对方的想法。
“段委员长,对于战后建立一个国际组织,贵国是怎么看的?”
“为了避免像这一次这样的世界大战爆发,建立一个广泛的国际组织,我认为很有必要。不过新成立的国际组织应该积极吸取国联失败的教训。”
晚宴开始之后,斯大林和丘吉尔谈关于巴尔干半岛的一些问题。此次会议分歧最大的就是英国和苏联,因此利用晚宴的机会斯大林和丘吉尔彼此交流意见。而罗斯福和段勋则是谈一些其他问题。毕竟相比起英美苏三国来说,中国很少参加反法西斯同盟会议。毕竟中国还不是反法西斯同盟国。
中国第一次参加反法西斯同盟会议,是在加拿大进行的魁北克会议。当时王正廷代表中国出席会议,不过只是列席会议,并不算是参与国。
德黑兰会议应该说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加反法西斯同盟会议。
段勋就更不用说了。
这是段勋第一次亲自和西方领导人见面,参加西方主导的国际性会议。段勋唯一参加过的国际性会议,就是地区性的亚洲联合会议。段勋对于这几个人陌生,他们对于段勋也是陌生。因此英美苏三国,都会抽时间和段勋见面,看看段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段勋的脾气如何,而且还要听听段勋的意见。因为他们都知道,段勋的意见就是中国的意见。
罗斯福也是如此。
罗斯福单独和段勋说话,主要是想跟段勋谈远东的问题。现在的罗斯福并没有看起来那么轻松,相反目前的罗斯福心中是比较着急的。
这段时间美军和日军在太平洋岛屿是作战频频。
虽然中国已经中断了和日本的军火贸易,但不代表美国就能够轻松战胜日本。日本实力还是很强大的。历史上日本大量的兵力牵制在中国,还要防备苏联,所以光是在中国境内就有200万部队。日本虽然号称拥有700万军队,但其中近半的部队都是后面扩军的娃娃兵,因此当时中国牵制的200万日军部队并不是小数目。而且那个时候英美海军开始压制日本,美国航空部队和中国合作也开始拥有制空权。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美国大量的物资涌入太平洋,慢慢的占据太平洋战场的主动权,可是当日本把70%80%的实力用在太平洋的时候,对于美国来说压力非常大。
历史上用于中国的200万以上的部队,目前都用于对付英美。而且因为之前一直得到中国的支持,所以现在日本海军实力大减,但依旧保持不小的规模。还有中国帮忙日军培养飞行员,让日军可以大大减少教练机的生产,更多的资源用在了生产战斗飞机。现在的日本每年能够生产1.5万架左右的战斗飞机用于太平洋战场。
面对这样的日本,美国在太平洋每攻陷一个岛屿,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随着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上反攻日军,美军的伤亡也是急剧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