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反动派 第1110节

看看他们发行的战争债券规模就知道,发行了大约3亿英镑的债券。这是什么规模,3亿英镑是目前中国财政收入的近四倍。现在的英镑含金量是非常高的,一亿英镑兑换银元可以兑换十亿银元以上。日本发行这么多战争债券,可以看出他们的野心。

日本此战的目标是要彻底打垮中国军队,甚至陆军部都做好了要打进中国的首都北京的计划。此次战争,日本是要彻底拿下中国,把中国这么多年发展的成果都拿走。可是事情没有按照他们预料的那么发展。

钱借到了。

但这么多钱,日本其实没用完,连三分之一都没用上。甚至有些钱还没有回到日本本土,就碰上了大地震。现在的情况是日本都不想要这些战争债券,因为打仗已经用不上了。特别是这些战争债券利息那么高,他们更是不想要。可是那些购买战争债券的人也不会同意。

为什么。

他们还想收利息呢?

特别是欧洲那些银行家,他们要的是高额的利息,岂能任由日本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

“你是说,我们手握那些战争债券?来抵消那些贷款?”

“是。”

“可是我们上哪里弄那些债券?”

段勋皱眉。

这个思路倒是不错。

可是能够购买那些日本战争债券的人,那都是银行,那都是富豪。中国政府手中可是没有这些东西。

不过王永江没有说话,因为该说的他都说完了。接下来的事情,不是他该说的。此时董康道:“总理,目前我们清理开滦煤矿的资产,纳森也购买了日本发行的战争债券,数额巨大。足足有一千万英镑。”

“一千万英镑?”

“是。”

有钱。

只能是这么说。

纳森靠着开滦煤矿,成为了世界级的富豪。估计纳森家族甚至有机会进入世界前十的富豪。竟然有能力购买日本战争债券一千万英镑的巨资。段勋忽然看了看王永江,有些明白王永江的意思。

是。

日本在天津和上海发行了那么多债券,肯定是有人买了。除了那些列强的商人和银行之外,剩下的是被中国商人买了。

都是眼红日本高利息的战争债券。

他们的想法都一样。认为日本一定会胜利,战争债券不会有任何的问题。所以才会购买了那么多的战争债券。

这些人手中估计有不少日本发行的战争债券。

“尤总长,派人查,看看到底是哪些人购买了日本的战争债券。”

“是。”

段勋至今没有精力查这些。

但现在局势稳定,段勋也想要做到心里有数。到底是哪些人在中日战争这样的时候,竟然敢买日本的战争债券。

这可不是小事情。

那可是战争债券。你购买日本的战争债券,换句话说就是支持日本的战争。他们都是赌日本可以胜利。

赤裸裸的叛国行为。

段勋要知道,到底是谁。段勋发行的战争债券,最后才卖出了700万银元左右,可是日本人发行了债券却卖出了三亿英镑,是段勋发行债券的四十多倍以上。现在段勋需要日本发行的这些战争债券,段勋需要这些来抵消对于日本的债务。

因此把目光放在了那些人手中。

“王总理(王永江),这些战争债券的利息更高。我们要是互相冲抵,是不是我们损失更大。”

“从利息上的确是如此。不过一个是战争债券,一个是正常的商业贷款。本来风险就不一样,现在日本算是战败,加上发生了大地震。因此想让他们兑现战争债券是比较困难的,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日本就算是兑现战争债券,也需要很长时间。甚至说不定未来有一天,日本赖掉这些钱。因此还不如用这笔钱直接冲抵贷款,这样我们欠日本的贷款数额会大大减少。”

“恩。你说的不错,就用这些战争债券冲抵贷款。”

段勋最后拍板。

至于怎么收集这些战争债券,办法就很多了。欧美商人段勋动不了,但那些国内富豪,段勋有的是办法对付他们。

就算没有拿到其他的债券,光是纳森手中拥有的一千万英镑的债券,就可以抵消上亿银元的贷款。

不错。

谈了日本的债务之后,段勋才回到了关于解除禁令的问题。道:“禁令?可以解除。当初发布禁令就是因为双方正在打仗,现在双方已经结束了战争,当然要解除禁令。但他们必须要用黄金、白银、英镑、美元这些东西,又或者是用我们需要的机器设备来换,其他的我们不接受。特别是日元我们不会接受。”

“是。”

“给我控制好煤炭、铁矿石、生铁这些东西。日本想要重新恢复他们的工业,需要的资源会很多。以后再也不要给日本那些廉价的资源,该是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这些年中国损失了多少钱。

以廉价的价格提供煤炭、铁矿石、生铁,包括其他的资源,中国都是以廉价的价格提供。日本靠着这些廉价的资源,发展他们的工业。

但现在不一样。

段勋是不会给他们提供廉价的资源。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所需要的资源都要进口。这么多资源的进口,每年都要花费很多资金。

以后中国要挣钱,还指望日本进口的资源。

“王总理,关于解除禁令之后,双方关税的问题,物资的价格问题,你和几个部门好好商量一下。然后和日本交涉谈出一个结果来。”

“是。”

“明天的租界收回仪式我亲自参加。我不在北京的时候,戴总理,你来负责内阁的工作。”

“是。”

397

“小潘公使,请签字。”

首节上一节1110/199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