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反动派 第1068节

“是。”

“还有……”

“哒哒哒”

“七哥。”

就在张作霖和杨宇霆考虑怎么整编段勋部队的时候,张作相走了进来。然后道:“七哥,刚刚内阁再次调兵进入东北。”

“哪支部队?”

“山东兵团第十四军,还有北京卫戍部队。第十四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利用铁路过了锦州,估计很快就要到达沈阳。”

“第十四军?”

张作霖皱眉。

想不太清楚这是哪支部队。

“大帅,这是两支部队组成的。往前数的话,其中一支部队是当年云南督军唐继尧的侍卫官出身,毕业云南讲武堂的滇军猛将龙云率领的第二十师。还有一支部队是出身陕西靖国军,一度担任过段勋警卫部队的杨虎城警卫师。两支部队在护法战争和第二次直皖战争,以及去年和卢永祥战争当中都立过战功。”

杨宇霆很厉害。

对于目前段勋部队的来历、编制、武器装备,只要是他接触过的资料,他都非常清楚,随口而来。

“北京卫戍部队的司令员董宋衍是段勋在保定军校的学生。听闻是护国战争的时候,在四川被段勋俘虏。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跟着段勋,一直到现在担任北京卫戍司令。这支部队是御林军,部队从人员配备、武器装备各方面都是非常好的。”

“段勋这是要拼命了。”

张作霖不屑一顾。

在张作霖看来,目前战局不利,段勋要拼命了。不然怎么会把山东的部队和北京卫戍部队都调到前线。

越是兴师动众,越是表明段勋心理没底。

所以张作霖道:“段勋部队来的越多,对我们越是有利。毕竟这么多部队,日军想要完全击溃也不是那么容易。到时候日军就会更加需要我们,我们可以提出更多的条件。邻葛,日本那边的代表一定要好好招待,但千万不要让任何人知道,也不要答应任何的条件。再看看,观察几天再说。除非段勋部队已经失败,不然我们坚决不表态,不站队。”

张作霖是老狐狸。

虽然肯定段勋会战败,但依旧是不表态,不站队。因为他要防备万一,一旦事情出现变化,自己如果早早地表态,以后就不好改变。

最好的办法还是拖一拖,继续看看战况再说。

“是。”

388反帝

“发行公债呢?”

随着日本增加部队,段勋这边的压力是越来越大。日军在强大的海军掩护之下,几天之内越来越多的日军部队涌入了东北。

到了1923年8月26日,日军三个师团的部队进入大连和旅顺。还有两个师团的部队登陆了釜山港。到了8月27日,日军已经是有两个师团的部队开始投入大连战场。

而朝鲜半岛那边也是一样。

因为在朝鲜半岛有铁路,因此日军靠着铁路,登陆釜山港的部队,可以很迅速的调动到新义州。到了8月27日,日军增援的一个师团已经来到了新义州。

商震压力很大。

两个方向的压力都很大。

在大连方向中国军队投入了两个军,但随着日军两个师团的加入,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日军其实在飞机数量上,防空的高射炮上,都没有多少准备。

可是为了对抗中国军队,日军把能够动员的飞机,能够动员的高射炮全都放在了大连方向。和中国的空军部队作战,给中国空军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肆意的轰炸日本军队。

安东那边也是如此。

随着日军一个师团增援新义州,安东防线受到的攻击也是越来越大。好在唐生智的第十二军本来就拥有三个步兵师、两个骑兵师,加上一个组建的剿匪师,部队足足有八万多人。

因此受到的压力虽然很大,但还能够坚持。但日军那边的援军依旧是源源不断的开来,日军未来的攻击力会越来越强。

所以段勋才会继续调动部队进驻东北。

可是调动这么多部队,用了这么多弹药,花费的资金不是一星半点。

对于财政压力很大。

其实段勋还有一个办法,就跟之前的政府一样。从银行借调资金。当年袁世凯开始,后面的段祺瑞他们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一旦没有钱的时候,就让中国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拿钱。命令他们把银行的钱取出来。

银行也不敢拒绝。

所以当时的银行就是政府自己的仓库,想拿钱就拿钱。结果是中国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面临倒闭的危险。

段勋也想过这个办法。

因为中国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是有钱的。特别是这几年中国政局稳定,让这些银行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

但很快就否决了。段勋好不容易进行了金融方面的改革,把中国银行变成央行,把中国交通银行和中国商业银行弄成完全的商业银行。

如果选择从他们两家挪用资金,那么前面的改革就完全付之东流。

但钱还是要筹集的。

没钱打什么仗。因此段勋想到了发行战争公债,从民间筹集一笔资金。

“并不容易。目前来说很多人并不相信我们能够战胜日本,并不看好我们。在战争开始之前,我们和日本几乎是一起在上海发行了战争债券,可是我们的债券没什么市场。相反日本在上海租界发行的战争债券,不仅仅是很多欧美商人认购,就连我们中国的很多商人也认购了。”

“一群没有国家没有民族的败类。”

段勋忍不住大骂这群人。

日本发行战争债券,一些欧美商人愿意认购,那是因为他们相信日本能够胜利。战争债券的利息很高,他们都是想挣钱。

这个段勋不想批评,也没有资格批评。

首节上一节1068/199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