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423节

 在岛上休整两日,鲁芳带着船队继续航行。他们没有直线向西,而是向西的同时稍微偏北,那里的前方有马绍尔群岛。岛主名叫林春,是大明在太平洋册封的第一位国王,马绍尔群岛也被称为“广海国”。

 过了广海国,一路全是小岛,就连关岛都已经被发现。

 鲁芳走的是新航道,从关岛直接去吕宋北部,那里有王策建立的港口城市。交易大量农产品之后,再购买吕宋的商品,前往台窝湾(台湾南部)进行补给贸易。

 接着绕过台湾岛,直奔福州大港,把船上的货物全部售出,再从福建买货运到杭州或天津,然后走日本前往北殷州。

 盛州特产的香松胶,在福州已经被抢疯了。

 刚开始,只是崇信佛道的信徒,用来添加到信香之中燃烧。渐渐的,这玩意儿被文人看上,作为极品墨条的添加品,写出来的字儿带有沁人心脾的香味。

 香松胶的价格,已经超过同等重量的黄金。

 鲁芳带着船队在天津港靠岸,又亲自押送银子去北京。

 陈立打算每年给皇帝进献二万两白银,换取一个伯爵的封号。有了这层身份,就能得到更多的高级流放犯人,至少能弄到一些流放殷州的工匠。

 盛州已经发展到瓶颈状态,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奇缺,这些都必须朝廷支持才行。

第656章.654【岁入破两千万】

 绍丰三年,西元1533年。

 冬,今年最后一次朝会,奉天殿里喜气洋洋。

 王渊手持笏板出列,汇报着年度工作成果:“陛下,一条鞭法已在山东、山西、四川、湖广、浙江、江西、福建、广东、云南、南北直隶推行,其余省份正在加紧清田当中……”

 户部尚书严嵩随即报告:“绍丰三年,重造天下户籍黄册,大明共有人丁九千三百五十八万又四千三百六十二人!”

 “为大明贺,为陛下贺!”群臣大呼。

 另一个时空,大明数百年江山,人口巅峰是在成化十五年。

 当时,在一代昏君朱见深的统治下,大明人口达到罕见的7100多万,明朝任何皇帝都没有超过这位昏君。

 而今,小皇帝登基只三年,大明的人口就已经9000多万。

 明年很可能破亿!

 户部尚书严嵩又说:“绍丰三年,不含地方进项,朝廷岁入折白银二千一百九十六万八千四百三十三两五钱七厘。”

 “为大明贺,为陛下贺!”

 群臣再次高呼。

 几年前,杨廷和曾经因为岁入破千万而震惊,可现在竟然突破了两千万大关!

 朱载堻跟父亲朱厚照一样,平时都喜欢读书,也清楚祖上几代的财政。他喜不自禁道:“诸卿辛劳,朕亦有赏赐。宣旨!”

 内阁首辅王渊,加官太保,兼加少师。

 内阁次辅毛纪,加官太子太傅。

 内阁大臣王琼,加官少师。

 内阁大臣王宪,加官太子少傅。

 内阁大臣汪鋐,加官太子少保。

 内阁重臣的封赏宣布完毕,朝会班次立即变动。

 王渊上前排到文臣第一位,王琼排在文臣第二位,毛纪排在文臣第三位,其后依次是王宪和汪鋐。

 “仓场尚书聂贤,历仕三朝,劳苦功高。督理仓场期间,清廉无私,出入有度。特授东阁大学士,预机务!”

 聂贤颇为激动,他一把年纪了,居然还能入阁为相。当即出列跪拜道:“谢陛下隆恩。臣今年八十有三,来年便是八十四岁。得此恩荣,不胜欣喜。但臣老迈昏聩,请求致仕归乡。”

 朱载堻说:“卿虽年迈,却宝刀未老,还请留在内阁辅政。”

 聂贤没再言语,三请三辞,他还得再辞职两次。

 聂贤算是改革派官员当中,年龄最大的一个。小皇帝的爷爷刚刚登基,聂贤就已经考中进士,但直至王渊做首辅,他才有机会实现政治主张。

 杨廷和主政那会儿,聂贤一直在南京当侍郎,无非就是扔到那边闲置养老。是王渊把聂贤召回北京,两年多时间,便从侍郎跳进内阁,升迁速度快得惊人。

 千金买马骨,聂贤就是那匹马骨。

 此人的资历深厚得吓人,又一贯主张改革变法。虽然八十多岁干不了太多事,但管理仓场已经足够,拉进内阁也算家有一老。

 疯狂提拔聂贤,就是在对天下官员说,老老实实支持改革,就肯定有政治前途!

 聂贤则真的想退休,他年纪太大了,能进内阁便再无追求,改革变法交给年轻人便是,他就希望带着荣耀回家养老。

 继续宣布封赏,翰林院、都察院和六部大佬,勋阶集体提升一档,有的甚至连升三档。

 比如在南直隶,对徐达后人开刀的陈雍,虽然仍旧是左都御史,但散阶直接提升为“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大员!

 而王渊,终于以太保身份,真正的位列三公,也是绍丰朝目前唯一的三公大臣。

 更扯淡的是,王渊位列三公的同时,还兼三孤的少师头衔。翻遍整个明代历史,三公兼三孤仅一人,即嘉靖皇帝的发小陆炳而已。

 “陛下,臣请去少师衔,三公兼三孤,未闻有此制度。”王渊说道。

 朱载堻笑道:“先生可以变法,朕就不可以改制吗?”

 王渊回答说:“法可因万民而变,制不可因一人而改,还请陛下三思。”

 朱载堻想了想:“便去少师衔,升授先生特进荣禄大夫,再授左柱国。先生不必再推辞,便这样定下来。”

 王渊欲言又止,不再多说。

 此刻他的全部官职是:左柱国(正一品勋阶),特进荣禄大夫(正一品散阶),太保(正一品加官),礼部尚书(正二品虚职),谨身殿大学士(正五品首辅),翰林院学士(正五品虚职)。

 勋阶已经升无可升,再继续封赏下去,就只能破例升为“上柱国”。

 散阶也已经升满了,但真要再次封赏,也可以专门发明一个散阶。

 三公还能继续升,太保之前,还有太傅和太师。

 另外,阁臣身份还能升,谨身殿大学士之前,尚有一个华盖殿大学士。

 王渊早有打算,等所有职务满级,他再坚持干一年,就跑去印度换地图,免得君臣之间积累太多矛盾。

 虽然权倾朝野,虽然加官飞快,但没人敢提出异议,每年两千多万白银的岁入,全国九千多万的户籍人口,可以让绝大多数人闭嘴。

 大明何时有过这样的盛世图景?

 大量刚刚入仕的年轻官员,就算暂时没有受到重用,也不妨碍他们崇拜王渊,心里充斥着一种汉唐再现的骄傲之情。

 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艺术的兴盛,以及文化艺术的风气大变。复古派的分支盛唐派,隐隐已经占据主流,诗词歌赋的格调变得蓬勃大气。

 就连杨慎的文学风格都变了,这位本来是六朝派的代表,现在写诗作词也越来越倾向盛唐。他的作品不再婉转悱恻,不再伤感怀古,而是带着一种李白式的浪漫。

 现在的文坛,不再称什么复古派,因为这玩意儿已经统治文坛。最新的说法,是分南派和北派。

 北派文人主推盛唐,南派文人主推六朝,《春江花月夜》估计也没法再受到追捧。这首诗直至明中期,风评都还普普通通,根本没有“孤篇压全唐”的说法,到了明末才被一次次推上全新高度。

 这次大封赏,杨慎也获得赏赐。

 杨慎现在是翰林院学士(有资格入阁的虚衔),兼礼部右侍郎分管文教(正三品),兼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此次被授予散阶“光禄大夫”(从一品)。

 现在的甲骨文研究,也分为南派和北派。

 北派以杨慎为首,南派以文征明为首。

 文征明被特授南京国子监学正,因为这个超擢提拔,在充满“反王渊”舆论的南京,文征明坚决为王渊摇旗呐喊。

 同时,文征明还创办《甲骨学报》,一边传播甲骨文研究成果,一边为王渊的改革变法正名。

 至于唐伯虎,已经病逝了。

 临死前,从兄弟那里过继一子,也算延续了自己的血脉香火。

 散朝之后,百官纷纷前来道贺,王渊抱拳互相道贺。

 下午,王渊召集大臣在文渊阁开会,制定明年的全国发展规划。

 首先是继续推进田政改革,总结各省变法的得失,在实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尽量根据各省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做出一些微调。

 其次,勒令兵部尚书张璁整兵备武,明年一定要收复交趾!

 再次,勒令户部尚书严嵩改革盐政。之前,王渊、杨廷和的盐政改革,没有涉及到军队问题,这次要彻底把盐政改过来,兵部那边必须予以配合。

 最后,勒令工部尚书凌相,在山西铁路建设的同时,把京蓟铁路延伸到辽东地区。

 青海那边的战事已经结束,河套副总兵郑虎,率3000火枪骑兵出征。甘肃副总兵张彦,率1500边骑协同作战。关西七卫,共同出兵2000骑,从西北方杀入青海边境。

 他们抵达青海的时候,西海蒙古已经回军,并且征服了除后藏地区之外的整个乌斯藏。

 双方激战月余,关西七卫大败,损兵折将而回。

 郑虎与张彦,则追上西海蒙古的迁徙部众,西海蒙古骑兵被迫进行决战。三千火枪骑兵,给这些蒙古人上了一课,乖乖把吞下去的乌斯藏吐出来。

 随即,王渊设置青海都司,郑虎担任青海都指挥使,治所设在河州(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

 西海蒙古部落,被再次一分为二,设海西卫和海东卫,皆归青海都司管辖。两卫各置一活佛,活佛下达重大命令,必须与青海都指挥使商议。

 再置乌斯藏都司,调集宁副总兵、武进士卢静,前往西藏担任乌斯藏都指挥使。

 乌斯藏被一分为三,乃东王朝不复存在,设羌塘、前藏和后藏三卫,每卫各置一活佛。活佛下达重大命令,必须与乌斯藏都指挥使商议。

 至此,西藏和青海,进一步纳入大明统治,不再像以前那样毫无管束力。

 开年之后,大明就要进攻安南,收复大明的交趾布政司!

第657章.475【你他娘真是个人才】

 安南统治者叫莫登庸。

 黎朝大臣阮淦在老挝起兵,扶持王子黎维宁重建后黎王朝,盘踞在老挝和安南边境山区。时不时要出山闹腾一下,被打痛了又缩回去,莫登庸也没法将阮淦给消灭。

 纯粹站在安南百姓的角度而言,莫登庸其实是一位有为之君。

 他结束了安南的多年内乱,收缴全国兵器整顿治安,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兵制、田制、禄制和官制,使得安南的财政和军事都大为改观。

 但是,这一切改革,都是篡位者使用武力推行的。

 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大量前朝遗臣,纷纷逃到大明,每年都有请求大明皇帝出兵的邦国奏疏。

 安南,宜阳县,祥光殿。

 安南太上皇莫登庸,自诩打渔为生,其实是在遥控朝政。他在国内名声太烂,不得不传位给儿子莫登瀛,以此来缓和旧朝大臣的怨气。

 “太皇上,大事不好了!”

 莫登庸正在祥光殿读书,听到传报略微抬头,问道:“阮淦老贼又闹事了?”

 太监说道:“大明打来了!”

 莫登庸吓得双手发抖,他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但总算还能强自镇定,若无其事道:“莫慌,说得仔细一些。”

 太监说道:“细作置书来报,大明以林富为领军总督,沈希仪为征南总兵官,率军三十万准备南下。”

 “三十万大军?”莫登庸顿时口干舌燥。

 当然不可能有三十万,真正主力,只有一万新练火铳兵,剩下三万全是广西卫所兵和土司兵。

 自从莫登庸篡位以后,就一直请求大明皇帝册封安南国王。请封无果之下,又大量派间谍去广西,希望能够探听一些大明动向,甚至出钱贿赂广西地方官员。

 在另一个时空,大概再过三年,嘉靖就会出兵征讨安南,但被严嵩和张瓒劝说阻止。随即,大明官员抓到安南间谍,嘉靖皇帝勃然大怒,下令按照原计划出兵。吓得莫登庸带领四十多名大臣,跑到镇南关自缚请降,并割让部分边境土地给大明。

 莫登庸此刻有些六神无主,甚至比历史上吓得更凶。

首节上一节423/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