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410节

 到了天津北,可怕的蒸汽巨兽,沿着铁轨而奔驰,把他们带进更加光怪陆离的世界。

 “今天进城,带你们去国子监注册。”黄煦敲开他们的房门。

 三人站在过道,齐刷刷朝黄煦作揖:“多谢先生!”

 十多个奴仆跟着下楼,黄煦皱眉道:“带这许多家奴作甚?一人只许带一个,专门给你们背书箱。”

 “是!”三人乖乖听话。

 南城外和东城外都非常繁华,外地商贾多住在城南和城东。商业的兴盛带动城市繁荣,城墙根下到处都是民居,并且在城外形成了街市。

 舒拉克走到街道上,好奇左右张望,看到许多背着书箱的士子。他忍不住问:“这些都是学生吗?”

 黄煦解释说:“应考士子。下个月就会试了,他们如果考试过关,就能被取为进士,然后授予各种官职。”

 特里维迪问道:“他们都是贵族吗?”

 黄煦笑道:“他们大部分是平民出身。在大明,只要户籍正常,每个人都有资格读书考试做官。”

 三个印度青年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突然,一群官差出现,把靠外围的街市弄得鸡飞狗跳。

 工部营缮司郎中汤训,正是王渊的贵州老乡,也是一起拜入王阳明门下的同窗。他手里拿着营造图纸,大手一挥,最外围零星的民房就要被拆除。

 这些民房,本就属于私人违建,朝廷可以直接拆了。当初刘瑾在城东建玄明宫,就拆除了上千户违建房屋,而且一分钱补偿款都不给。

 王渊自然不能这么做,否则民间声誉就毁了。

 汤训又指着几座坟茔说:“贴出告示,半月之内必须迁坟,每座坟墓给三块钱的补偿费。”

 舒拉克问:“这是在做什么?”

 黄煦也有些不明白,走过去抱拳道:“见过汤师伯。”

 “你是?”汤训回头问。

 黄煦说道:“弟子黄煦,师从若虚公。敢问这是要营建何物?”

 汤训回答:“筑城,等会试结束就开工。东城和南城都要增筑,把这些民房框起来,不然城外太乱了。”

 “原来如此。”黄煦恍然大悟。

 又闲聊几句,黄煦不便再打扰,抱拳告辞离开,又给三个印度青年解释。

 印度青年们已经麻木,这大明果然富庶啊,城外那么多民房,说筑城便筑城,得花多少金银才够?

 历史上的北京城,只增筑了城南,而且草草了事,因为修到一半没钱啦。

 现在嘛,城东、城南一起增筑,反正国库里有的是钱!

 而且还不免费征发役工,全部花钱请农民工做事,让京畿百姓们勤劳致富。

 城墙使用青砖和水泥修筑,地基用三合土夯实。只要修得足够厚重,坚固程度不输给米浆黏合的墙体,建筑成本还能大大降低。

 进得城门,三个印度青年,顿时深吸一口气。

 街道太整洁了,跟印度的城市相比,北京就好像是神明的花园!

 环卫工人分段清扫,七品以上的官员,如果觉得某段街道太脏,可以直接去五城兵马司告状,偷懒被抓住是要吃挂落的。

 每隔一段路,都有箩筐作为垃圾箱。若有商户或居民,敢把垃圾乱丢乱倒,“巡警”可以直接开罚单。

 因为乱开罚单引起的纠纷,已经出现好几次。虽然难免扰民,但收效甚佳,就连京城孩童,都知道垃圾应该扔进箩筐,否则爹妈就要被罚钱。

 来到国子监登记注册,又交了一百块学费,再交五十块钱住宿费,三个印度青年就被安排到宿舍中。

 这是一个四合院,他们还以为能独享院落,谁知竟分到双人间,而且还没有奴仆的床位。

 五十块钱,就是五十两银子啊,一年下来就这住宿条件?

 忍了,大不了搬出去租房住。

 迦乃士和舒拉克合住一屋,特里维迪被安排在另一屋。

 屋里已经有人了,特里维迪抱拳道:“见过兄台!”

 那人起身回礼:“苏龙国朱星,见过朋友,不知朋友来自哪国?”

 特里维迪惊讶道:“你不是大明国民?”

 朱星笑着解释:“我从极东之地而来,已经在大明学习快九年,先皇陛下还赐予我大明国姓。大明的科举太难考,我到现在也只是秀才,若下次再考不上举人,就只能去钦天监做杂官了。”

 在印度,赐姓是大事,能够抬升种姓。

 眼前这异国学生,居然能赐皇帝姓氏,怕是拥有了贵族身份,特里维迪的态度立即变得更加恭敬:“请问你的国家,跟大明的关系很好吗?”

 朱星拿出地球仪,指着上面说:“此为大明,渡过万里大洋,便是我的家乡。”

 特里维迪晕乎乎问:“阿难国在哪里?”

 “阿难国?”朱星寻找一阵,“在这里,你的故乡也好远啊。”

 特里维迪看着地球仪,整个人彻底傻了。

 特里维迪只能转开话题,问道:“你在大明九年,还没有结婚吗?”

 朱星说:“已经结婚了,还生了两个孩子。我的妻子,是太后遣散的宫女,比我年长六岁。但她很贤惠,我每月十天住在国子监,二十天住在自己家里。国子监是免费的,这是先皇的恩赐,先皇甚至赏了我一处宅院。先皇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皇帝,他去世那年,我斋戒吃素了三个月。”

 “你不回自己的国家吗?”特里维迪问道。

 朱星说:“我为什么要回去?我已经是汉人了,我有北京的户籍,我的孩子也是汉人。”

 两人瞎聊一通,特里维迪的心情非常复杂。

 只听院子里吵嚷起来,特里维迪出门一看,却是自己的两个同伴,被四合院里其他国子监生围观。

 雅利安人种,明显跟汉人长得不一样,国子监生都跑来看稀奇。不仅对着他们指指点点,甚至嘲笑他们是白鬼,这让印度青年不理解,汉人的皮肤明明也很白啊。

 朱星也跟着出来,对特里维迪说道:“你们最好取一个汉名,可以少些鄙夷。我刚来的时候,也天天被笑话,那时我连汉话都不懂。”

 特里维迪说:“你帮我取一个吧。”

 朱星随口说道:“韦迪就不错,还可以请先生赐字。”

 突然,院子里有人喊道:“自请削藩的郑王来了!”

 “快走,去看贤王!”

 院子里的围观人群,瞬间走得干干净净,三个印度青年没搞明白状况。

第636章.634【宇宙大战】

 在朱星的解释下,三位印度青年,终于明白郑王是个什么东西。

 一位皇室出身的地方大领主!

 而且,这个大领主,还主动放弃领地,只为到国都这边来读书考试。

 疯了吗?

 三人好奇的跟过去,却见一群老师,亲自礼送郑王出门。

 显然,郑王已经办完入学手续,正要离开学校回自己家。皇帝恩赐京中宅院,专门给郑王读书所用,平时住在校外并不算违反校规。

 其实违规了也没人管……

 朱元璋那会儿管得很严,国子监生必须请假。若请长假回乡探亲,还设置了名额,每月只准多少个,超过数额就得慢慢排队。

 至于现在,九成以上的国子监生,别说是住在学校了,他们连京城都没来过。

 校长也不敢让他们全都来,因为学生数量太多,教室和宿舍会直接爆炸。

 仅北京国子监,就有注册学生数万人,长期在校的仅三四百而已——可以纳粮入监,捐给朝廷100石粮食,即可成为国子监生。

 学校领导把郑王送出门后,监生们连忙围过去拜见。

 即将年满十五岁的郑王,认认真真朝众人作揖,彬彬有礼找不出任何可指摘之处。

 “果然是贤王啊!”

 目送郑王离去,监生们纷纷赞叹。

 翌日,不上课,校长突然召集全体学生开会。

 杨慎已经不当校长了,回到翰林院潜心研究甲骨文,如今的国子监祭酒是欧阳德。此人是王阳明的早期追随者之一,考上进士后又研究过物理学,由南京国子监教务主任,转升北京国子监校长。

 欧阳德历任南北两京国子监官员,早就看不惯国子监的散漫学风,王渊提出改革正合他的心意。

 见学生来得差不多了,欧阳德宣布道:“遵陛下、内阁及礼部令,今日宣布国子监改革之策——”

 “举监生(举人监生)、荫监生(蒙荫入监),平时可不用入监读书,但每过三年必须到国子监报备。逾期不来报备者,开除监生学籍,因丁忧延误者例外。”

 “岁贡生(地方推荐的秀才监生),必须在半年之内,来到国子监登记报备。逾期不至者,取消监生学籍。岁贡生,平时必须在国子监读书,无故逃课三次以上者开除。”

 “取消选贡生(岁贡的例行恩科),取消例监生(捐钱捐粮入监),取消俊秀生(好字、好文章入监),今后不再选贡、纳捐。已有的选贡生,必须入监读书,半年不至者取消学籍。例监生与俊秀生,爱来不来,来了就必须守规矩读书。”

 “夷生。土司子弟入学者,必须来国子监读书,逾期不至者开除,并严厉惩戒其父。属国官派入学者,每年学费五十块,住宿费二十块,饮食自费。属国民间入学者,每年学费一百块,住宿费五十块,饮食自费。”

 “恢复太祖旧制,不可无故旷课,归乡探亲者必须请假。”

 诸生凛然,一些高兴,一些懊恼。

 眼前这三百多人,骨子里还是很上进的,否则就不会老实待在学校了,毕竟还有几万名学生不来北京呢。

 可是校风散漫,上进者也渐渐懈怠,平时都潇洒习惯了,一时之间不想被管束。

 欧阳德又说:“今后国子监选官,三年一考。愿意为官地方者,可报名参加考试,名列前茅者方得外放。国子监选官考试,必须用台阁体,试卷必须糊名。”

 此言一出,诸生哗然,随即欢呼雀跃。

 国子监的学生,是可以做官的,大部分被外放地方当老师,少部分留用京城当末流杂官,甚至是当不入流的杂官。

 以前想要分配官职,要么有关系,要么送银子,今后只能用考试成绩说话。

 在校学生们,不管如何贪玩,总比不到学校上课的更努力。如果仅凭成绩就能做官,他们的希望更大啊,简直就是喜从天降。

 欧阳德继续说:“每年岁考,前三名奖励10块钱,第四至十名奖励5块钱,此后十名奖励1块钱。此为奖学金。”

 学生们更加高兴,想要奖学金就必须参加考试,不来学校的肯定没法考试,只能出现在他们这三百多人当中。

 欧阳德又说:“国子监教学科目,亦有改正。四书五经,依旧为主科,《说苑》、律令、武射、御制大诰依旧为副科。废除《九章》,废除回回文字。增加《数学》为副科。岁考不合格者,饮食自费,国子监不再免费提供膳食。”

 这是跟学生有关的改革,跟老师有关的改革没有对外公布。

 国子监有祭酒一人,相当于校长;有司业一人,相当于教务主任;有监丞一人,相当于学生处主任;还有掌馔一人,专门给师生提供饮食。

 其余有品级的官员,都是授课老师,有博士、助教、学正、学录。

 博士主要传授五经,相当于研究生导师。其他助教什么的,都只是专业课老师。

 改革之后,视学生的岁考成绩,三年评一次绩效,学录、学正、助教依次往上升,最高可以升为博士。

 博士也三年评一次绩效,带出的进士学生越多,就越有机会被外放。绩效第一的博士,必定外放知县;绩效第二、第三的博士,只能去地方当杂官,有可能还不如留在国子监教书。

 这个规定一出,礼经博士和春秋博士顿时叫苦,因为治这两经的学生最少。

 诗经博士则乐得找不着北,因为每年的进士榜,诗经士子的数量最多,他几乎铁定被外放去当知县。

 国子监的五经博士,仅为从八品而已,一下子外放正七品知县,简直就是祖坟在冒青烟。

 欧阳德笑嘻嘻说道:“从今往后,国子监设三名诗经博士,两名尚书博士,两名易经博士,一名春秋博士,一名礼记博士。”

 那位诗经博士瞬间傻眼,诗经进士确实多,却要被一分为三啊!

首节上一节410/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