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369节

 蒙古副使兀鲁思,立即带着财货,前往京城两处府邸,分别给张聪、王敞两位太监送钱。

 收到钱财,张聪批红,王敞盖印,顺利通过。

 监国太子都没权限处理的大事,这两个太监胆大包天,居然不跑去通知朱厚照,就私底下代替天子把事给办了。

 内阁并不知情,还以为是朱厚照亲自在过问。

 这两个太监,连日来一直琢磨太子的脾气和爱好,结果发现太子就是活脱脱的朱厚照翻版。

 “太子殿下,”张聪跑去讨好,“前阵子礼部上奏章,说安南旧臣寻了一个藩王子嗣,欲拥立其为国王,请求大明天子册封安南王,废了那自立为王的莫登庸。老奴读书少,听说那安南国,以前是大明的交趾布政司,不知为何却变成了藩国?”

 朱载堻不屑道:“安南之地,皆乱臣贼子。总有一天,我要让安南复为交趾布政司!”

 张聪立即说道:“太子殿下宏图远略,王尚书又兵法无双,定能将安南国收回来!如今北疆已定,正是对南疆用兵的好时机。”

 朱载堻点头说:“说得好。不过现在还不行,父皇龙体抱恙,北方一场大仗消耗甚多,等再过几年太仓充盈,再去收拾那安南国也不迟。”

 张聪拍马屁道:“殿下英明!”

 朱载堻受到父亲和王渊影响,也有一颗开疆拓土之雄心。张聪没头没脑几句话,便让朱载堻对他印象甚佳,感觉这个太监很对自己胃口。

 随即,张聪又拿出一个木匣子,神秘兮兮说:“殿下且看此物。”

 “这是什么?”朱载堻问道。

 木匣子可以拆卸,里面有一个铜质平台,台上立着几只造型各异的仙鹤。张聪拧动侧面发条,这些仙鹤立即动起来,而且还发出动听的音乐声。

 张聪介绍道:“此为妙音匣,京中一钟表匠所制,全京城也只有三个而已。老奴颇费心思,托人购得其中一个,特来献给殿下观赏。”

 全京城只有三个,那得多值钱啊。

 眼前这死太监,居然有钱买奢侈物,还拿来献给监国太子?

 朱载堻瞬间心中明悟,对太监张聪警惕起来。

 王渊给太子讲解《贞观政要·慎所好》一篇,是这样说道:“天子为何要谨慎其所好?因为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奸妄小人,会利用天子的喜好,博得天子的欢心。你想要开疆拓土,不能轻易表露出来,否则必有不懂打仗之人,天天撺掇着你出兵征伐。你喜欢音乐,也不能表露出来,否则必有幸进小人,献上乐谱、乐器和乐伎!你喜欢舞蹈……天子的喜好,也可以用来治国。你喜欢干臣,百官就会趋向于做事。你喜欢谏臣,百官就会勇于纳谏……”

 我忘了老师的训诫,竟被这太监所乘!

 朱载堻暗中拳头紧握,脸上却笑得灿烂:“你这老东西,竟能寻来如此奇物。当赏!”

 一声“老东西”,让张聪心花怒放,赔笑道:“老奴不敢邀赏,只要殿下高兴,便是对老奴最大的赏赐。”

 “好,算你忠心,今后好好做事。”朱载堻亲昵的拍打张聪肩膀。

 张聪浑身骨头都轻了几斤,只觉自己前程远大,即便朱厚照死了,新皇登基也会继续让他做秉笔太监。

 (不要吐槽老王的英语,另外今天只有两更,又感冒了,而且是被儿子传染的。)

第572章.570【太子选妃】

 京郊,西北。

 监国太子率领文武百官,出城十里迎接王渊凯旋。

 这个场面,隆重得不能再隆重了,但没有任何逾制的嫌疑。

 其一,王渊是代天子出征,太子和文武百官,必须执行迎接天子的礼仪。其二,王渊这次的战功卓著,大明北方边境线,已经恢复到明初极盛时的状态。

 大概中午时分,凯旋部队终于出现。

 走最前方的是腾骧四卫,他们驾着皇帝御辇,高举着大纛和龙旗。接着是王渊和文武官员,王渊表现得非常低调,把自己当成随御驾出征的普通文官。

 “拜!”

 队伍停下,百官叩拜,他们拜的是御辇和龙旗。

 一系列仪式之后,太监开始宣读封敕圣旨,升授王渊光禄大夫、右柱国,加太子少保衔。

 王渊的全部官职变为:礼部尚书(正二品),太子少保(正二品),东阁大学士(正五品,内阁官职,暂时只能听政),詹事府詹事(正三品,首席太子师),翰林院学士(正五品荣誉职务),光禄大夫(从一品散阶),右柱国(正一品勋阶)。

 没有什么实质性封赏,相较王渊立下的大功,朱厚照这次表现得非常抠门。

 究其原因,无非是留给太子。

 现在朝中百官都知道,一旦新皇登基,王渊必然真正入阁,朱厚照已经压了王二郎好几年。

 其余随军出征的文武百官,都没有任何封赏,一并留给太子施恩。

 王渊没有进城,凯旋礼结束之后,直接前往好山园见皇帝。

 “陛下,臣回来了。”王渊叩拜道。

 朱厚照的心肺功能,已经衰弱到极点,呼吸都显得困难。又兼全身供血不畅,脑子一直发晕,冷得需要裹棉被。

 见到王渊,朱厚照似乎精神大好,微笑道:“很好,二郎的礼物,朕非常喜欢。那些弯刀和马具,朕已经吩咐过了,全都给朕做陪葬品。”

 王渊说道:“陛下天命护佑,必然长命百岁。”

 朱厚照笑道:“朕没想过长命,若能少喝几杯,或许还可再活两年。但人生在世,美酒当前不得饮,这活着有什么意思?”

 王渊沉默。

 朱厚照也不再说话,似乎陷入沉思当中,屋内静得能听到落针之声。

 良久过后,朱厚照突然自言自语:“朕十五岁登基,少年放纵,不晓事理,行为每多荒唐。现在想来,可笑至极,堂堂一国之君,竟被几个太监糊弄。”

 王渊安慰道:“谁都有少不更事的时候。”

 朱厚照还想说些什么,张口欲言又止,最后挥手说:“去吧。”

 王渊躬身告退。

 朱厚照彻底陷入回忆之中,八虎陪伴的荒唐岁月,还有那伤肾的十二胡姬,又有江彬、钱宁那等佞臣。对了,应州之役,亲手擒住达延汗之孙,把人放回草原成了现在的博迪汗。

 大宁收回来了,河套也收回来了,建州女真也被打得不敢犯边。

 还有,还有安南未复,那是大明的交趾布政司!

 还有,还有那极东之地,真想亲自出海去看看啊,驾巨舟御万里波涛该是何等快活?

 朕不甘心啊!

 ……

 文渊阁。

 王瓒直接病死了,彭泽变成瘫痪状态,内阁大臣只剩杨廷和、蒋冕、毛纪和王琼。

 王渊指着地图说:“我是这么想的,九边该改一改了。置河套镇,废延绥镇,延绥地区归陕西布政司管辖。置集宁镇,废大同镇、太原镇,大同、太原两镇,中南部归山西布政司管辖,西北部划归河套镇、东北部划归集宁镇;置大宁镇,废蓟镇,废大宁都司,蓟镇北部卫所划归大宁镇管辖,中南部划归顺天府管辖。另外,置万全镇,废万全都司,废宣府镇,宣府整体并入万全镇。”

 众人盯着地图看了半天,皆表示认可。

 今后只有大明七边,从西到东为:甘肃镇、宁夏镇、河套镇、集宁镇、万全镇、大宁镇、辽东镇。

 延绥、宣大、蓟镇这些地方,已经被王渊搞得不是边疆了。

 宁夏总兵仇鸾,一堆脏事已经被王渊知晓,王渊打算彻查其冒功罪证。

 宁夏副总兵周尚文,升任宁夏总兵。

 大同总兵李瑾表现不错,转为河套总兵。

 袁达转升集宁总兵,这个位置很关键,出门就能征讨察哈尔部。

 大同副总兵梁震,转升万全总兵。这个地方也重要,同样出门就打察哈尔部。

 大宁都司马永,转任大宁总兵,也是出门就打察哈尔部。

 俞大猷转升辽北参将,负责抵御朵颜三卫当中,剩下的福余、泰宁两卫,以及不怎么听话的海西女真。

 辽南诸卫所,全部撤卫设县,军户转为民户,由山东布政司派参政进行治理。

 被废弃的几个边镇,一半卫所撤销,一半卫所北移到新边镇。

 王渊打算借着北方大捷,趁机对边疆卫所开刀,不听话的可以试试,看自己脖子是不是比蒙古人更硬。

 新设边镇,全部改流职武将,武官不得世袭,军户转为民户,此后实行营兵制(募兵)。被废弃的宣府、大同等镇武官,就地解散转为民户,朝廷花银子买断世袭官身。若主动报名前往新边镇,世袭转流职可升官,无官可升的也能获赐大片土地。

 王渊一口气派出六位都御史,前往这些地方做巡抚,专门处理相关工作。

 哪个武将不服,可以选择造反,带兵杀过去便是。正好抄没家产,把田产分给那些刚转为民户,却没有土地可耕种的老兵。

 以上改革,只针对有变动的边镇,暂时不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搞这些事情,比跟蒙古人打仗复杂得多。

 杨廷和表示不掺和,任由王渊选派巡抚,他一心等着新皇登基。

 王渊忙着跟都察院、兵部、六军都督府,一起处理军事改革问题,献俘大礼都还没开始,太子朱载堻的选妃工作已经完成海选。

 选太子妃,当在全国海选五千人,皆为13岁到16岁的少女,必须身家清白,最好家境贫寒。

 不过这次选得很着急,只在顺天府周边两三省海选,但凡清秀端庄的都被太监选中了。

 海选之后,五千名少女进京,太监们又开始初选,淘汰掉其中一千人。

 接着复选,仔细观察五官、头发、皮肤、音色、仪态等等,嗓音不好听的,头发干枯发黄的,诸如此类淘汰两千人。

 再来精选,用尺子量手足尺寸,还要走路看风韵,再淘汰一千人。

 剩下一千人进宫挑选,脱掉全身衣服,由老宫女严格检查,有细微疤痕的都不要,这样就只剩三百人。

 皇帝再派专门人员,或是太监,或是宫女,观察三百少女一个月,留下品行端庄、温柔敦厚的五十人,这五十人可为嫔。

 最终,太后(皇后)或太妃(皇妃),选出其中三人,皇帝钦点其中一人。

 除了皇帝钦点的那个,其他少女都可以退回去。不但给予路费,还要赏赐钱财,能进宫参选的一千少女,回到家乡必然身价百倍,不知有多少士绅望族抢着提亲,因为她们都是皇室认证过的。

 历史上,明光宗选太子妃时,刘氏姐妹都进前三。为避免姐妹联手称霸后宫,于是就把姐姐退回去了。这位姐姐只要留下,必然是妃子,回老家后自视甚高,一辈子都没嫁人。

 朱厚照想在死前看儿子结婚,这回海选只用了二十五天,五千进京少女里面有许多歪瓜裂枣。

 好在选到三百人的时候,个个貌美端庄,不至于给太子娶个恐龙回来。

第573章.571【驸马都尉】

 献俘大礼,已经挑选黄道吉日,还得再等上大半个月。

 太子的婚事却等不及了,本来按照正常流程,观察入宫少女的品性,就得耗时一个月之久。但皇帝下令缩短观察期,十五天足矣,观察那么久干嘛?

 爱耍性子的,尖酸刻薄的,脾气不好的,挑三拣四的……稍微表露出来,就是被淘汰的下场。

 最后剩下五十人,由皇贵妃挑出其中三个。

 一为吕氏,定州监生之女;一为宋氏,高唐平民之女;一为张氏,磁州千户之女。

 别说大明皇后都出身贫寒,真正贫寒的没几个,多是中下层军官和秀才举人的女儿。毕竟太监全国海选,不可能走街串巷下农村,必须消息灵通者才知道,然后请太监到家挑自己女儿。又或者让地方官员推荐,官员推荐的,当然也不可能是平民。

 从朱允炆到朱厚照的父亲,平民皇后只有两个。其中一个,还是因为太穷,把女儿卖给镇守太监,由镇守太监送去海选的。

 三位少女被送去好山园,皇贵妃介绍说:“三人皆知书达理,品性端庄,不分伯仲。”

 朱厚照随便看了看资料,吕氏是一个老穷酸的女儿,宋氏是一个富商的女儿,张氏是一个低级武官的女儿。出于个人偏好,朱厚照说道:“张氏女最优。”

 就这么定下来,张氏为太子妃,其余两女皆为侧妃。

 天子或太子大婚,依旧要遵照六礼,只是不必迎亲而已。同样得送聘礼,占卜问吉、选定日期等等,这一套流程走完,估计朱厚照已经死了。

 因此,太子完婚并不着急,朱厚照只想看看儿媳长啥样。

 三位准儿媳皆赐座,坐在那里手足无措。

 朱厚照说:“堻儿的婚事定了,祯儿的婚事却未定,选到好人家了吗?”

首节上一节369/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