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315节

 刚刚打下的大宁地区,山多地少,很难自足,接下来好几年,都必须中央输血养活。就算今后可以自足了,一旦遇到边患,还得朝廷运送粮草过去。

 这就是大明的皇帝和官员,为啥不想收复大宁的真正原因!

 时间越往后,就越不想收复,因为蓟镇已经拥有边墙体系,朵颜卫只能从几个缺口进入。现在朱厚照把大宁收回来,蓟镇的长城直接没用了,还得继续耗费银两慢慢修建长城和堡垒。

 杨廷和唯一感到庆幸的,是朱厚照还有点脑子,没把王渊打下的全宁草原也收回——那里一马平川,很难进行防守,若长期遭遇蒙古入侵,仅此一地的军费就能把大明拖垮。

 真想把全宁草原纳入治下,就必须占据整个松辽平原,以大兴安岭作为大明的国防线,否则就等着无休无止的边患吧!

 皇帝回京已是十一月,今年冬天相对暖和。

 根据物理学派弟子,每天观测气温变化,得出如下结论:自正德十六年以来,四年时间,北京全年平均气温已提升0.08度。

 别看只有0.08度的变化,那可是全年平均气温。

 明朝小冰河最冷的时候,也不过比20世纪低1度而已,这1度的平均气温差异就能让海南岛下雪。

 城外十里,百官相迎,朱厚照班师回朝。

 接着又告拜宗庙,祭祀社稷,宣扬皇帝武功。无论文官心里如何不爽,朱厚照终究是打了胜仗,还收复了数百里(以边长而论)故土。

 阁臣王琼疯狂拍马屁,别的文官进表赞颂,都属于例行公事。王琼的文章却引经据典,还仔细讨论此仗的战略意义,能把辽东西路都解放出来,将整个辽东连成一片,同时还缓解了京畿的军事压力。

 “德华果然大才,哈哈,文章写得好,”朱厚照被奉承得心花怒放,赏赐道,“加俸十二石!”

 内阁大臣王琼,又涨工资了。

 杨廷和、杨一清、毛纪、蒋冕、王琼,五位阁臣被召集起来,只有卧病在床的靳贵没到。

 “朕打算重设大宁行都司,隶属于蓟镇,”朱厚照问,“众卿可有异议?”

 杨廷和说道:“既然收复大宁,自当重设都司。臣以为,大宁已复,蓟镇、辽东西路各卫所,当移三成至大宁诸卫。”

 朱厚照笑道:“此持重之谋也,可行之。”

 在收复全宁之后,蓟镇、辽东西路已非前线。移出三分之一卫所,前往新收复的失地,不但可以缩减移民难度,还能减少两地的军费开支,杨廷和确实属于能做事的首辅。

 其实,杨廷和还有更多的想法。

 即把山海卫、义州卫、广宁前屯卫、广宁中屯卫、广宁左屯卫、广宁右屯卫,这六个卫所全部取消军管,改为设置民政官管理。都已经不是边境前线了,还继续军管干什么?

 可实施难度太大,必然招来兵部和武官反对,既得利益的勋贵和太监也会反对,杨廷和只随便一想就作罢。

 杨廷和,确有能力,但无魄力。

 “二郎还在大宁城未归,”朱厚照扔出一封奏疏,“这是他整顿大宁都司的方略,众卿且观之。”

 杨廷和最先阅读,还没看完就震惊莫名,然后一言不发的递给杨一清。

 杨一清读罢这封奏疏,表情颇为复杂,便递给旁边的毛纪。

 全体阁臣都看完,竟无人说话,整个内阁都沉默起来。

 “怎么了?”朱厚照笑道。

 杨一清开口道:“陛下,恕臣直言,大明军制确实该改了。但在新复之地改革,此处又直面蒙古,未免有些弄险。万一改坏了,大宁都司糜烂,今后怎么抵挡蒙古扰边?”

 王琼已经理清思路,笑道:“陛下,臣倒是觉得,不妨在大宁都司试试。大宁新复之地,犹如一张白纸,可以随意涂画,军制改起来比其他地方更容易。”

 众人鄙视不已,皆认为王琼太过无耻。

 王琼虽然公认的能力超卓,但却只知道拍皇帝马屁。他为了上位,甚至巴结江彬,现在又巴结王渊。朱厚照当初亲征宁王,其余尚书都表示反对,只有当兵部尚书的王琼、当吏部尚书的陆完不说话。

 朱厚照问杨廷和:“杨阁老是什么看法?”

 杨廷和此刻非常纠结,作为当朝首辅,他自然知道兵制必须改,也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但偏偏此番谋划,是政敌王渊提出来的,一旦改革成功又是泼天功劳。

 沉默良久,杨廷和终于说道:“臣,并无异议。”

 可喜可贺,正德朝并无真正的党争,还没形成你赞同我就反对的糟糕局面。杨廷和虽然喜欢排除异己,但都还在规则范围内操作。而且这家伙非常能忍,在没有必胜的把握之下,不会贸然直接攻击王渊,顶多打压王渊的党羽而已。

 杨廷和又不傻,皇帝如此宠信王二郎,他的普通攻击非但无用,反而还会给自己招惹麻烦。

 当初江彬跳那么欢,杨廷和都能保持表面和平,更何况王渊这个守规矩的文臣。

 朱厚照非常高兴:“那便照此方略,内阁弄一个章程,吏部、户部和兵部协同办理。”

 杨廷和突然说:“地方武举,乡试可归巡按御史负责。”

 “不可,”王琼立即反对,“巡按御史皆为年轻文官,哪能负责武举乡试?他们选出的武举人,怕是做文章比打仗厉害,今后提着笔端着砚台去杀敌吗?”

 “哈哈哈,此言有趣。”朱厚照被逗乐了。

 王渊在即将设立的大宁都司改革军制,其中一条就是取消武官世袭制度(只在大宁范围内取消)。同时扩大武举规模,改推荐为武举县试,继而乡试、会试。武举人可直授七品以下武官,武进士可直授七品以上武官,但这些武官都不能世袭。

 这种军制改革思路,其实早就已经有了,朝廷一直想让武举人、武进士,慢慢改变世袭武将掌控军队的局面。

 但是,军方暗中抵制,朝廷只能被迫让步,规定武官任用的时候,只分三成职位给武举人、武进士。可各地世袭武官们,连三成都不想让出来,而且还拿到武举考试的推荐权,搞得现在武举完全成了摆设。

 现在的武举是啥样的?

 地方武将推举下属和亲信子弟,送他们去参加武学乡试,录取者再到京城参加武举会试。如此考出来的武进士,全都是各地武将的自己人,并且任用时还只给中下层武职。

 王渊直接把推荐权给取消了,无论军户、民户、匠户,甚至是戴绿帽子的乐户,都能报名参加武举县试。各地知县负责武考,如此选出的武秀才,跟地方武官没有恩主关系。

 但毕竟不能一直让文官主考,于是在武举乡试时,王渊希望让各省都司负责考核。

 都司也是武官,杨廷和想彻底夺权,建议乡试由巡按御史负责。

 王琼是知兵之人,当然站出来反对,那些小年轻巡按御史晓得个屁!

 朱厚照也知兵,笑道:“武举乡试,便让各地都司主考,此事不需要再议。”

 在王渊设定之下,大明武举流程终于完善起来。

 武举县试,文官知县主考,选出武秀才。以武艺为主,但必须识字写文章。

 武举乡试,武官都司主考,选出武举人。不但要有武艺,还得熟读兵书,通晓战阵之法。

 武举会试,中央文官主考,选出武进士。以文考为主,必须通晓韬略。

 武举殿试,皇帝主考,钦点武状元、武榜眼、武探花。此三者,可直授从五品、正六品武职,而且必须是实权武官。

 如今还只是在大宁都司安置武举官员,若此法能推行全国,则各地武官都将被文官掌控。因为四级考试主官,有一级是皇帝,有两级是文官,只有一级是武官——其实是被中央控制。

 为文官集团争夺利益,杨廷和又怎么会反对?

 文官中的有识之士,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可惜武官集团虽无话语权,却在地方根深蒂固,阳奉阴违把多次改革给搅黄了。

 以至于,王渊都不敢推行改革,只敢在新收复的地盘上搞试点。

第490章.488【俞大猷】

 福建,泉州。

 二十三岁的俞大猷,手捧着一本易经,端坐书堂等着老师到来。

 俞大猷的父亲是世袭百户,可百户家里也穷得很,能供他多年读书已属不易。

 俞大猷的人生理想,是金榜题名考进士,做一个匡扶社稷的名臣大宦,可惜他乃军户长子没这资格。即便如此,俞大猷在卫学读完四书之后,也去拜师王宣、林福研习《易经》,又拜在民间大儒兼兵法家赵本学门下。

 以俞大猷的才学,考举人不好说,考秀才是肯定够格的。

 赵本学已经快五十岁了,昂首阔步走进书堂。

 “先生!”俞大猷连忙起身。

 “坐吧,”赵本学笑道,“府里传来消息,国家欲抡武才,增设武举县试和殿试,武状元由陛下钦点。你可动了心思?”

 俞大猷咧嘴笑道:“学生确有此意。”

 赵本学扔出三本书:“且拿回去慢慢研习,我就不做小儿态了。”

 这三本书,分别为《韬铃内列篇》、《赵注孙子》和《孙子书》,都是赵本学自己写的兵书。

 赵本学是宋代宗室后裔,祖宗是赵匡胤。他的《易经》传自蔡清一脉,兵法专研孙子,并将《易经》引入兵法当中,俞大猷的兵法思想也受此影响——俞大猷编撰的《续武经总要》,就把老师赵本学那三本书也一起编进去了。

 一番交谈,俞大猷请教了几处疑惑,便收起兵书拜别恩师而去。

 俞大猷从府城泉州返回晋江,苦候数日,即赴武举。

 刚开始是文考,考场在千户所校场,知县为主考官,千户为副考官。

 验证身份时,一个戴绿头巾的乐户子弟,直接被军士轰打出来:“你这绿帽忘八,竟也敢来考武举,也不瞧瞧自己什么身份!”

 乐户子弟愤怒道:“官府告示都写了,国家抡举武才,不分户籍种类。这是皇帝钦定的,你难道想抗旨?”

 “再敢聒噪,便将你打死!”军士冷笑。

 乐户子弟嘀咕两句,转身便逃,哪敢真的冲撞校场?

 王渊不歧视贱籍,可民间歧视啊,允许乐户参加武举,只能停留在官府告示上。

 俞大猷摇摇头,拿出自己的贴票,很快就被放行入内。

 武考内容没啥可说的,无非射箭、石锁、骑术之类,除了骑术和骑射,俞大猷全拿第一。

 第二天便是文考,地点在县衙。

 只有三道题:

 第一,武经七书是哪几本书?

 第二,孙膑十阵是哪些阵法?

 第三,民事不可缓也。试以此句论兵事。

 考题是知县随便出的,前两道问答题非常简单,第三道居然考《孟子》作八股。

 九成九的考生,都被八股题给整懵了,稀里糊涂乱答一通。

 俞大猷熟读四书和易经,八股文信手拈来。无非是民之为道,有恒产有恒心,无恒产无恒心。以此论及兵事,就是不能克扣粮饷,要让士卒有奔头,如此才能作战勇猛。

 那知县主考文科县试挺顺手,主考武举还是第一次,被莽夫们的各种文章逗得哈哈大笑。直到翻阅俞大猷的答卷,才感慨说:“如此文才,当为儒生,可惜只能考武举。唉,国家又失一才矣,且判为案首。”

 晋江县的武秀才名额,只有区区三个,且没有任何税收优待,俞大猷顺利考到第一。

 第二名和第三名,全是军户子弟。民户、匠户子弟报名的不多,而且本事也够呛,哪里能拼得过军户?

 因为大宁卫急需大量武官,俞大猷考完县试之后,立即动身前往福州,两个月之后就要参加武举乡试。

 福建的武举名额,只有十人而已,竞争比考文举还激烈。

 俞大猷乡试又是第一,虽然马术和骑射拖后腿,但个人武艺只是门槛,过关之后就能参加笔试,且以笔试成绩进行排名。

 全省十个武举人,有九个军户子弟,另有一个是出身富户的军事爱好者。

 乡试结束,又赶紧坐船去北京,因为时间太急迫了,广西、云南的武举人稍微耽搁,估计就要错过这次武举会试。

 俞大猷家里不富裕,福建都司给的路费也少,他来到北京之后,只能租住城外的民房。

 略作安顿,俞大猷便前往城南物理学院,想要领略王二郎弟子们的风采。

 作为一个军户出身的超级军迷,俞大猷当然有崇拜的偶像,那便是骁勇无双的王状元!

 而且,赵本学精研易经术数,对数学自然非常在行。王渊的新算学传到福建之后,赵本学立即研究采用,顺便再传给了弟子俞大猷。

 赵本学曾对俞大猷说:“王侍郎百战百胜,又创新算学,必然精通术数。兵法通术法,可惜不能当面讨教,此为人生一大憾事也。”

 刚走进物理学院,俞大猷就看到方献夫正在讲学。

 仔细听了片刻,俞大猷非常不爽。因为方献夫的心学理论,处处拿朱熹开刀,俞大猷又是蔡清的再传弟子,而蔡清可是朱熹的忠实推崇者。

 其实吧,蔡清属于理学修正派。

首节上一节315/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