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274节

 正德十五年夏天,新钱已在京城小规模制出,第一次亮相就是给百官发工资。

第421章.419【兄弟,换钱不?】

 王渊忙着制新钱时,正德十五年的会试、殿试已经结束。

 历史上,这一届科举很有意思。

 文官们把会试搞定了,皇帝却不在京城,且连个监国都没有,无法进行接下来的殿试。等朱厚照好不容易回来,已经是第二年,病死之前把殿试给弄完了。

 但现在明显不同,朱厚照依旧活蹦乱跳,还有一个健康成长的太子。

 贵州士子,在今年突然发力,汤冔、汤训兄弟同时考中进士。且没拜入王阳明门下的汤训,名次比哥哥汤冔还高,中了二甲第十四名。

 贵州心学门徒当中,学问最扎实的叶梧、陈文学,反而再次双双落榜,也不知啥年月能熬出头。

 汤训不但殿试名列前茅,还成功考上庶吉士,正跟其他庶吉士一起在翰林院深造。

 工部管理的官方宿舍已经不够用,汤训和郑一鹏被安排在民舍,由吏部和工部共同出钱租赁。

 新科进士是最爽的,也是最为痛苦的。

 爽在衣食住行,都有朝廷出钱,节假日非常多,还能免费雇佣差役做随从。

 痛苦在于花费甚巨,至少三个月的观政期,几乎每天都迎来送往。各种宴饮活动得参加,还要送礼拜会重臣,不管人家见不见,反正你的礼物必须送到。特别是吏部郎中那里,如果不多送点礼,指不定观政期满之后,就把你扔到哪个穷乡僻壤当知县。

 新科进士在正式做官以前,二甲领从七品工资(年薪八十四石),三甲领正八品工资(年薪七十八石)。

 汤训作为庶吉士,稍微没那么窘迫,他要深造两三年,可以慢慢跟上官联络感情。

 某日清晨,又是放假。

 室友郑一鹏洗漱之后,对汤训说:“仲元,今日关俸,什么时候过去?”

 “现在便去吧。”汤训拿起折扇说。

 二人步行前往天财库,高高兴兴领工资去了。

 天财库以前只给京营士兵发饷,京官的俸禄在外承运库支取。但到了正德年间,外承运库被内府给兼并,官员领工资只能找天财库。

 承运库现在只剩内承运库,也即狭义上的“内库”,官员“请发内帑”就是指从内承运库拿钱。

 终明一朝,皇帝和太监都在不断侵吞国库,到正德年间,只剩太仓还由户部管理。内承运库名义属户部,但户部只有记账权力,工部享有查账权力,库印由户部官员掌管(掌印大权后来也被太监拿走)。

 除了户部管理的太仓库,其他库房全都一塌糊涂,说明文官还是相对靠谱的。

 可是,历朝皇帝都在侵吞太仓银,等于把国库银子往内库捞。更有意思的现象是,在明代中后期,朱厚照是侵吞太仓银最少的;而嘉靖和万历,时不时就从太仓拿银子,万历直接把国库当内库使用(也有三大征需要赏赐功臣的因素)。

 单从挪用国库银子充实内库的情况来看,朱厚照就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好皇帝。

 爷爷成化帝侵吞的国库银子,是朱厚照的三倍;父亲弘治帝侵吞的国库银子,是朱厚照的六倍;嘉靖帝侵吞的国库银子,也是朱厚照的六倍;万历帝侵吞的国库银子,直接是朱厚照的十三倍!

 都说朱厚照喜欢大兴土木,可人家挪用的国库银子最少啊!

 汤训和郑一鹏来到天财库时,那里已经有许多官员在排队。不过真正的重臣要员,都是家仆持印信代领,可不会亲自来跑一趟。

 负责发工资的,是太监……

 几个领到工资的京官,议论纷纷从汤训身边经过,似乎都在讨论新钱的事情。

 好半天终于轮到汤训,太监让他签字画押,接着扔来一块银元,一吊铜钱,一袋大米。至于俸禄如何折银,太监并不解释,官员可以自己回家换算——折银、折钱若是太狠,百官肯定要闹的,正德初年就闹过一回。

 郑一鹏盯着自己手中的银元,皱眉道:“这是陛下的头像?”

 汤训说道:“应该是吧。”

 真的认不出来,只能从冠冕侧像,知道肯定是皇帝,然后通过“正德元宝”判断是朱厚照。

 郑一鹏愤怒道:“王侍郎逢迎至斯也,为了讨好陛下,居然使用这种手段。”

 “咳咳。”汤训咳嗽两声,不想讨论此事。

 郑一鹏说:“仲元,你与王侍郎是同乡,应该在私下好生相劝。我等士子寒窗苦读,求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不是做佞臣只知讨好皇帝!”

 汤训只能说:“王侍郎自有分寸。”

 杨慎因为皇帝出京不归,又加上妻子病逝,早已经愤而辞官了。这家伙整天研究文学、艺术、物理、数学,纠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者,郑一鹏便是杨慎的狂热粉丝,历史上还跟杨嗔一起去哭门。

 简单形容,郑一鹏就是个愤青,或许从政之后会慢慢改变。变好或变坏,暂时不清楚,至少此刻他是非常单纯的。

 二人没走多远,就有一个帮闲过来,拱手赔笑:“两位老爷,可愿换钱?”

 “换钱是何意?”汤训不解道。

 那帮闲解释说:“就是用旧钱,换两位手里的新钱。黄钱(京城铸钱)换新钱,两文换一文;皮钱(地方铸钱)换新钱,视铜钱好坏而定,两文到五文换一文。”

 郑一鹏惊讶道:“王侍郎所铸新钱,居然这么值价吗?”

 帮闲笑着说:“我家老爷爱收藏钱币,两位无须多虑,只是为了收藏而已。”

 郑一鹏犹豫片刻,拿出刚领的工资说:“那我全部换黄钱。”

 双方当场进行交易,郑一鹏手里的铜钱,数量直接原地翻倍。

 郑一鹏又问:“这银元换吗?”

 帮闲摇头说:“不换。”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首批发放的新式铜钱,大部分都被京城的钱庄和富户吃进。他们雇人到处换新钱,然后拿去储存起来不用,因为新钱制作精美、用料十足,不但可以保值,运到外地还能赚差价。

 如此便是劣币驱逐良币,好钱被藏起来,劣钱在市面流通。

 反而是王渊制造的银元,因为含有部分杂质,富户和钱庄都懒得储藏。但因为制作精美,且定价合理,大受市场欢迎,商贾做生意时特别方便,不必先验银子成色再称重量。

 小型交易也很便利,不需要把银子剪下一角,直接给一元、五角或一角的制式银元便是。

 此次制造新钱,可谓超级成功,官员和百姓都非常满意。

 (注:大明计重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并非全都是十六进制。)

第422章.420【又是政治】

 北京宝泉局制造新钱,铜料是走海运在天津登陆。

 自从杭州开海以后,天津跟着走私大兴。主要是日本、朝鲜两国商船,悄悄跑去天津买棉布,天津卫官员被买通之后,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

 北京造钱大获成功,王渊让物理学院搞了个机械制造厂。专门为朝廷制造制币机,一来扩大北京宝泉局规模,二来推广到南京宝泉局,之后便是昆明和西安,打算搞中国四大铸币基地。

 就在此时,朱厚照紧急召见,让王渊以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身份,前往内阁商议国家大事。

 赈灾!

 这两年的气候非常诡异,太湖居然都结冰了,广东那边天降大雪,汉水直接被整条冰封。

 咱们说过,正德年间的气候,远比嘉靖、万历糟糕,平均气温已经接近明朝末年。

 不但如此,旱灾也经常降临,正德年间的旱灾记录,远远大于水灾发生次数。

 冬天寒冷,夏天干旱,百姓苦不堪言。

 去年冬天南方大面积降雪,今年多个省份旱灾严重,江淮流域又有洪灾出现。江淮地方主官的奏疏,已经出现“人相食”字眼,内阁和六部官员被搞得头大如斗。

 朱厚照北征的打算,再度被拖延,别说出兵打仗了,赈灾都粮食不够!

 今天的内阁会议,不但内阁众臣到齐,就连六部尚书都来了。

 灾情太过严重,内阁根本扛不住,需要六部尚书来分担一下压力。

 礼部尚书毛澄率先发言:“自陛下登基以来,天下灾异频降,乃是上天示警也。正德四年冬,广东潮州大雪,积雪竟厚尺许。正德八年冬,太湖、洞庭湖起坚冰,迎春乡自古竹渡至蒲溪港十余里,尽皆冰封。有人行走被冻成冰雕,至翌年七月始解……”

 朱厚照听得不耐烦,打断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毛澄跪地拜倒:“请陛下发罪己诏,祭祀山川社稷,祈求苍天饶恕!”

 朱厚照居然没当场发火,语气平静道:“如果你只想说这些,那今天可以滚了,朕今天是招你们商讨赈灾的。”

 梁储跟着跪下:“毛尚书所言有理,今年春季,陛下南巡未归,亦未主持祭祀大礼。恐触怒上天,才会水旱灾一起降临大江南北,就算陛下不发罪己诏,也应该祭祀山川社稷,反思己身,勤修政务。”

 王琼突然来一句:“这数十年来,最冷的应该是弘治六年,当时长江口的海水都被冻成坚冰。如果天气转冷是皇帝过错,难道先皇也犯了什么大错吗?”

 一直垂拱不语的杨廷和,突然死瞪着王琼,他最恨的是陆完,最想弄死的却是王琼。因为陆完只是坏,王琼既有能力又唱反调,多次搅乱杨廷和的各种谋划。

 清流们的目标,明显不是赈灾,而是借着各地灾祸,逼迫皇帝不要再乱跑,老老实实坐在紫禁城里听话!

 朱厚照对王琼的表现很满意,又问黄珂、李鐩:“黄尚书,李尚书,户部和工部能拿出多少钱粮赈灾?”

 黄珂说道:“太仓的钱粮不太够,请拨内承运库、天财库新铸之钱。”

 王渊制造的新钱,名义上给了户部,其实都进了皇帝内府,分别由内承运库和天财库进行掌管。

 李鐩说:“工部库房,工部无法做主,而且最近两年不让臣查账。臣,实在不知道工部有多少银子。”

 工部是有自己的小金库的,但内府侵吞日益严重,工部已经实际丢失查账权力,就更别提使用小金库里的银子了。比如太监张永,就曾把工部的银两,直接往自己家里搬。

 朱厚照挠挠头,又问王渊:“二郎有何提议?”

 王渊突然说:“臣请设立新库,隶属于工部,库房银两专用于修筑各种工程,包括洪灾时修复河道堤坝。今后工部之收入,可只缴纳一部分进戊字库、广积库、广盈库。”

 戊字库、广积库、广盈库这三座仓库,名义上都隶属于工部,工部进项必须上交给三库保管。实际都是太监在操作,户部负责记账,工部负责查验而已,到现在连查都不让查了。

 王渊此言一出,李鐩顿时投来感激的眼神,其余众臣则吃惊地看着王渊。

 杨廷和率先支持,拱手说:“臣认为王侍郎所言有理!”

 “臣附议!”

 “臣附议!”

 内阁和六部全员赞同,都想从太监手中,夺回一部分财政大权。

 不管彼此闹得再凶,文官依旧是文官,在这种时候是非常团结的。嗯,这是因为正德年间,还未出现真正的党争,不至于搞得你赞成的我便反对。

 朱厚照用古怪的眼神,盯着王渊看了一阵,突然笑道:“准了!”

 张永若是知道真相,恐怕要被气炸。他多番结交王渊,多次主动示好,居然得到这样的回报。估计吧,今后张永会打王渊的小报告,反正必须出一口恶气才行。

 至于朱厚照是什么心思?

 张永和王渊联手坑死许泰,你当皇帝不知道吗?朱厚照心里其实很清楚,以为张永和王渊已经勾结起来。

 现在王渊主动跟张永划清界限,朱厚照在惊讶之余,又感到一丝欣慰,他要的就是王渊做孤臣!

 王渊一句话,就让文官们团结起来。

 可这种团结的气氛,瞬间被梁储打破。这老家伙说道:“陛下,自杭州开海以来,两淮与江南之地,逐利风气大盛。良田不种粮食,纷纷改种棉花,导致膏腴之地却缺粮。此次江淮大灾,本不至于‘人相食’,皆因数省缺粮所致。臣请再倡海禁,毁棉田而种稻米!”

 王渊都听傻了,老子刚抛出橄榄枝,你这厮居然反手就是一刀!

 杨廷和也有些无语,他跟梁储商议好了。趁着这次多省大灾,一要拴住皇帝不乱跑,二把王渊开海给搅黄,任何一个目标达成都是胜利。

 但也要稍微灵活一些啊,人家王渊刚刚给工部夺回财权,现在搞事简直太不要脸了。

 杨廷和做官喜欢和气,不配合的就排挤,能合作的就接纳。他正准备接纳王渊,甚至想把王渊拉进清流当中,被梁储这么一搞彻底坏事!

 王渊也懒得辩解与反驳,谁敢再谈海禁,暴跳如雷的应该是户部尚书黄珂。

 黄珂果然出声了:“梁阁老,户部本就缺钱,海禁之后你给太仓补银子?”

 梁储反问:“银子重要还是百姓重要?”

 黄珂冷笑:“那这次赈灾,你别找户部要太仓银!”

 王渊突然说:“陛下,臣在杭州开海之时,便料到棉花会侵占良田。因此有规定,各国商船更换海引文书时,必须运来足够的粮食,此举可称‘海上开中制’。如今,杭州建有常平仓,储粮众多,可就近调去江淮赈灾。另外,大明水师刚刚来报,已在海外获得三座大岛。三岛皆土地肥沃,可运送受灾流民去海外垦荒,赐予他们粮食和种子。一来能解决流民问题,二来可在海外大种粮食,以弥补江淮、江南被棉花侵占的良田。”

 朱厚照笑道:“此议甚好,二郎再说。”

首节上一节274/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