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25节

 “好酒!”王阳明抿了一口,问道,“你这口音,是跟谁所学?”

 王渊回答说:“我的老师叫沈复璁,绍兴府余姚人,成化十四年进学。”

 直呼自己的老师姓名,这显然不守规矩。但王阳明也不挑刺儿,只当是蛮夷陋俗,笑道:“竟是同乡。不知这位沈朋友,现居何处?”

 王渊答道:“先生已被贵州提学副使聘为幕宾,此刻正随主官按临各处,或许十天半月就能回来。”

 王阳明瞟了一眼王渊身上的弓刀:“你精通武艺?”

 王渊笑答:“还没杀过人。”

 “哈哈,这个回答有趣,”王阳明不禁大笑,起身说,“可否借弓箭一用,我有好些日子没拉弓了。”

 四个土匪无语,他们也有弓箭,却不见先生试弓,可能是看不起土弓吧。

 “请!”王渊递过弓箭。

 王阳明试了试弓力,惊讶道:“竟是七斗弓。”

 “咻!”

 搭弦瞄准,一箭射出,洞口的藤蔓应声断开。

 好吧,其实没把弓拉满,王大爷的力气明显不够。

第35章.035【龙场悟道】

 王阳明文武双全吗?

 是。

 王阳明身体强壮吗?

 非也。

 “咳咳咳咳!”

 还未放下弓箭,王阳明便大声咳嗽起来,连忙横起袖子去捂嘴巴。

 “大爷!”两位仆从立即过去搀扶。

 “无事,不必惊慌。”王阳明把仆从推开,运用引导术调整呼吸,袖子上隐约透出血迹。

 王阳明从小就体弱多病,28岁时开始咳血,经调养渐渐病愈。30岁时旧病复发,之后一直身体健康。37岁被打四十廷杖关进大牢,一路风餐露宿来到贵州,最近又犯病了,只不过他一直苦撑着。

 王阳明幼时习武,就是为了强身健体。后来练习引导术,也是为了治肺病。听说服汞能治肺病,他甚至还服了一段时间的汞。

 肺病复发之下,刚才又是喝酒,又是拉七斗弓,不咳嗽吐血才怪。

 因此,不要认为王阳明是猛男,他身体孱弱得很。

 被视为猛男的正德皇帝,同样是个病秧子,这在《孝宗实录》、《武宗实录》和《明外史》都有记载。

 朱厚照从小体弱多病,弘治皇帝多次取消经筵,就是因为儿子病了没心情。当皇帝以后,朱厚照经常在冬天发病,有次感冒三月都没有痊愈,自身免疫力差到了极点。

 王渊瞄了一眼王阳明袖子上的血,心想:该不会是肺结核吧?

 还真有一些史学家,认为王阳明患有肺结核,不过这都属于猜测。但先天性肺病是肯定的,从小就表现出来了,王阳明最终也是因肺病而亡。

 “阳明先生,你应该戒酒了。”王渊提醒说。

 王阳明摆手道:“偶尔小酌一杯,无妨。”

 王渊指了指山洞四壁:“还有,应该早点搬出去住,这里边的潮气很重。”

 王阳明说:“本地苗民,正打算为我修几间草房。”

 “草房顶什么用?不如跟我回贵州城算了。”王渊道。

 王阳明摇头:“我是龙场驿丞,不得离驿站太远。”

 王渊笑道:“那你得跟安贵荣打交道,这龙场驿是安家修的,日常管理维护也靠安家,你得写信让安家出钱修缮。”

 “你直呼其姓名,是认识安将军吗?”王阳明问。

 安贵荣早在成化年间,就获授“昭勇将军”,正三品武官散阶,相当于一个荣誉称号,跟文官的“正议大夫”、“嘉议大夫”差不多。

 宋灵儿突然笑起来:“安胖子我很早就认识,比我阿爸稍微瘦一点。”

 王阳明好奇道:“这位女公子是?”

 王渊介绍说:“宋灵儿,贵州宣慰使宋然之女。”

 “原来如此。”

 王阳明忍不住多看王渊几眼,这个少年给他的感觉太奇怪了。对自己的老师、对本地的上官、对自己的同伴,都喜欢使用全称,连个“讳”字都不加。

 并且,这个少年面对他王阳明,也没有太多尊敬可言,而是像熟稔友人那般交流。

 你说他不尊重吧,又专门从贵州城带酒过来,这份心意是弥足珍贵的。

 贵州进士,王阳明以前也见过,都没王渊这般洒脱恣意。

 王阳明问:“你读书几年了?”

 王渊答道:“两年。”

 王阳明问:“学业如何?”

 王渊笑道:“《三字经》、《千字文》还记得。《小四书》已经背不齐了,但大致内容掌握于心。《大学》、《中庸》滚瓜烂熟,《孟子》、《论语》也勉强能背。《礼记》只学了几篇,正在认真学习。”

 王阳明赞叹说:“你很有读书天赋,两年时间竟能背诵《四书》。”

 王阳明在考中进士前,也能背诵《四书》,但如今已忘记不少,只有关键篇幅还能完整背诵。便是那位提学副使席书,也忘得差不多了,只不过当提学官后又拿起来复习。

 这很正常,便是被清华录取的高考状元,几年之后也要把高中所学遗忘大半。

 王渊说:“正欲向阳明先生请教。”

 “那我来考你一考,”王阳明见才心喜,直接把自己之前所悟拿来提问,“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你对这段话怎样理解?”

 王渊说:“这段话我很认同朱子,无外乎‘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这里的“事天”、“天命”并非宿命论,而是强调“心”与“性”。按朱熹的解释,心是人之神明,具众理而应万物。性是心之理,人的天命就从心性当中体悟。

 用人话来讲,天命即一个人的终生使命,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努力去做。

 只不过,王阳明借此悟通了生死,将誓言刻在石墩上,督促自己去毕生践行。

 这还没悟道,但已经有了悟道的方向——朱熹强调心、性、理的三者关系,却又不讲明白理怎么获取,只说什么格物致知,可王阳明一直没格出来。只有王阳明把“理”搞清楚,才算真正的悟道。

 王阳明又问:“存何心,养何性?”

 王渊戟指向天:“吾心即天心,吾性即天性,吾命即天命!存吾心,养吾性,践吾命,如是而已。”

 “哈哈哈哈!”

 王阳明大笑,指着王渊说:“汝颇具陆象山之遗风也。”

 陆象山就是陆九渊,南宋人物,陆王心学的开创者之一。他曾说“宇宙是吾心,吾心即宇宙”,跟王渊刚才那段话大同小异。

 可王渊却不知道,他好奇问:“陆象山是谁?”

 王阳明反问:“你不知陆象山,却又说‘吾心即天心’,难道是你自己悟出来的?”

 王渊想了想:“我只是觉得吧。朱子说话太笼统,模棱两可,全是空言。心与理,瞎想是想不出来的,你得去接触历练。而且每个人都不同,非但是想法不同,自身际遇也不相同。我十岁时知道的理,与十二岁知道的理又不同,去践行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就够了。”

 王阳明默然思索,说道:“你的这套道理,我年轻时也有过。但还缺一样东西,你所认为的真理,有可能只是歪理,至理必须符合大道。”

 王渊摇摇头:“治国安民,算不算符合大道?”

 “算。”王阳明说。

 王渊笑道:“我身在大明,有朝一日出将入相,治的国是大明,安的民是大明百姓。听说北面蒙古余孽年年扣边,我若想要治国安民,就必须扫荡蒙古。我的大道,却不符合蒙古人的大道,无数蒙古百姓可能会因我而难以为生。”

 “此乃诡辩!”王阳明根本不入套,“治国安民,在大明和蒙古都是大道,实为真理不可辩驳。你想分清个人之差异,但人有差异,大道却没有区别。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获得真理,以真理趋大道!而非个人歪理,个人小道。若你不知真理,便去践行己命,则能力越强,为害愈烈。”

 “受教了。”王渊拱手抱拳,其实不以为意。

 一番交谈,天色渐晚,王渊拜别离开。

 当天夜里,王阳明翻来覆去睡不着,王渊那句“吾心即天心”在他脑中挥之不去。

 “轰隆隆!”

 电闪雷鸣,恍若白昼。

 王阳明突然惊座而起,不禁一声长啸,自语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第36章.036【自省】

 贵州城,宋公子书房。

 宋际去年又到云南乡试,不但没有发生意外,而且居然被他考中了!

 于是,宋坚、宋际父子爆发激烈争吵。

 宋公子想要外出游学,携重金寻访名师,为今后考进士做准备。

 而宋坚表示强烈反对,他虽然有几个儿子,但只有宋际属于嫡长孙,是唯一有资格争夺贵州宣慰使的人选。外出游学动辄数年,指不定哪天宋然死掉,宋公子赶回来黄花菜都凉了。

 至于考进士?

 别扯淡,那玩意儿困难得很。而且,一旦考中之后做官,等于自动放弃土司继承权。

 于是乎,考中举人的宋公子,不但没有获得奖赏。反而失去自由,被父亲软禁在家中,只能每天靠读书打发时间。

 “渊哥儿,你真见到了那位阳明先生?”宋公子非常兴奋,既然不能去外省游学,那在附近找个名师求学也一样。

 “宋公子急匆匆派人寻我,就是要问这事儿?”王渊奇怪道,“你是怎么知道阳明先生的?”

 宋公子笑道:“不止是我,贵州好多读书人都知道。”

 自从上次跟王阳明喝酒之后,王渊有半个多月没再拜访。因为提学副使席书已经回来,并且公布了道试日期,他需要留在家里努力学习《礼记》,就怕席提学突然脑子抽风要考五经。

 谁知仅仅半个月,被禁足在家的宋际,居然都听说了王阳明的大名。

 这消息传得也太快了吧。

 从贵州城前往龙场驿的官道,虽然比扎佐驿要好走得多,但来回一趟至少也得一天半!王渊上次还是赶夜路回来的。

 如此传播速度,用脚后跟去想,也是王阳明自己故意散播消息。

 龙场悟道,并不突兀。

 王阳明经历了二十年苦思,又结合自身之遭遇,才突然在一瞬间悟通。

 悟道之后,便是传道。

 这般道理,生番苗夷肯定不懂,只能传给贵州的读书人。

 王阳明立即派人来贵州城,在司学附近造势,说白了就是搞招生宣传。他不为功名利禄,仅仅为了传道,即便是贫寒子弟,身上一分钱没有,都可以带着干粮去龙岗山免费听课。

 王渊跟宋公子没聊两句,沈复璁也被仆人领进书房。

 宋际立即起身询问:“沈兄,你跟那位阳明先生是同乡,可知他真实学问如何?与你相比谁高谁低?”

 沈师爷显然也听到了关于王阳明的消息,他苦笑道:“王幼安(王阳明)的父亲就是状元,家学渊源,我怎么能跟他比?虽为同乡,但王幼安少年时住在北京,他回浙江考乡试的时候,我早就去给恩主当幕宾了,至今未曾见得一面。”

 “原来如此。”宋公子有些失望。

 “不过嘛,”沈师爷接着说,“我在江南亦听过他的大名。此君自号阳明子,弘治末年,已有年轻士子称其为‘阳明先生’,可见才学远超常人。”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能被江南士子称为先生,没有真才实学根本镇不住。

首节上一节25/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