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224节

 欧洲那边,还要再等两百多年,才发明类似的搅炼炉,中国早在成化年间就推广开了。

 并且,欧洲用铁棍搅炼生铁液,只能得到低碳熟铁。而大明用柳木棍搅拌,柳木的碳混入生铁之中,减缓生铁去碳的速度,能够直接得到低碳钢。

 如果炒钢师傅的技术和运气都好,还有几率炒出中碳钢,甚至是高碳钢。

 当然,大部分时候,只能炒出优质熟铁。这种情况,在官营铁厂最为多见,比如北方的遵化铁厂,居然一直用罪犯来炒钢,谓之“炒炼囚人”。其死亡率极高,相传十个里面要死九个(“顾十九毙命”),经常是被打死、病死的。炒钢之人性命都保不住,哪能提高自身炒炼技术?

 民营铁厂就厉害得多,最典型的就是佛山!

 中国古代历来盐铁专卖,明代官府却没有控制冶铁行业。按照朱元璋的思路,官方生产的钢铁量,够用就行了,没必要与民争利。当时,有官员发现新铁矿,建议皇帝立即收归国有,结果马屁拍在马腿上,被朱元璋直接流放海外。

 明代的铁匠户,服役最繁重的,一年时间有半年给官府做工。服役最轻的,五年时间有半年给官府做工。剩下的时间,都可以自由分配。

 正是这些有利因素,导致明代的冶铁炼钢技术,达到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也达到当时全世界的巅峰。

 但是,王渊想要铸炮,有一个情况非常致命,那就是中国铁矿石品质太低!

 北方大规模使用煤炭冶铁,导致炼出来的铁更脆,用于铸枪、铸炮都非常容易炸膛。南方依旧使用竹木炭冶铁,品质稍微好一些,但依旧杂质甚多,而且冶炼成本也很高。

 欧洲如今普遍使用铜炮,可惜中国严重缺铜,铜炮的制造成本让人难以承受。

 那就铸钢炮?

 王渊向铁匠们一打听,炼钢费时又费力,而且产量非常低,从成本来看还不如铸造铜炮呢。

 中国此时主要有两种炼钢法——

 一种是前面所说的炒钢,但主要产品是熟铁和低碳钢,炒出优质钢材的成功率属于玄学范畴。

 一种是灌钢,且在明代出现两个方向的改进。其一为“生铁覆盖法”,已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其二为“生铁浇淋法”(苏钢),目前只停留于南直隶地区。

 综合成本和质量考虑,苏钢铸炮最为划算,可苏钢的价格,依旧比铜贵出无数倍!

 更为尴尬的是,王渊身为浙江总督,任期之内不能随意乱跑。而明代最好的钢铁厂,官营以南北直隶和山西为主,私营以福建、广东和湖广为主,浙江的冶铁炼钢技术实在堪忧。

 海宁船厂在新建大型船坞时,王渊骑马前往绍兴,那里有浙江最大的铁矿——漓渚铁矿。

 绍兴知府叫梁乔,听闻总督视察,立即前来拜见。

 但也仅此而已,梁乔属于真正的清官,拜见总督纯粹出于官场礼节。历史上,他在绍兴任期一满,立即回乡侍奉病重老母。给母亲送终之后,闭门苦读二十余载,期间只收下几位弟子,淡薄名利,不附权贵,病逝于家中。

 倒是会稽、山阴两县的知县,一个劲儿溜须拍马,把王渊烦得不行(跟杭州府城差不多,绍兴府城也被劈成两半,一半归山阴县,一半归会稽县)。

 王渊来一趟,见到地方主官,自然要问政:“绍兴诸县,观音像改建得如何?”

 梁乔回答说:“观音旧像,皆已拆除,少数新像已经塑成,多数新像还在建造当中。”

 王渊又问:“可有遇到阻力?”

 梁乔答道:“吾知总督心意,此为整治溺婴陋习,可活婴孩无数。些许阻力,不足挂齿。”

 王渊很高兴:“本督定当上报朝廷,阐明梁太守政绩。”

 梁乔没给好脸色,说道:“不用,家中老母年事已高,且时常患病卧床。等明年任期满了,我就辞官归乡,政绩对我而言毫无用处。而且,我虽然支持总督大建怒目观音像,却反对总督在浙江开海。不论总督是否听得进去,我都要说几句不中听的。开海,于商贾有利,于小民有害!”

 “哈哈哈哈!”

 王渊大笑不止,觉得梁乔很对胃口,只是眼界稍微差点,他说:“那就不论开海之事,本督遥祝令堂身体康健、长命百岁!”

 梁乔是孝子,这话喜欢听,也对王渊印象好了许多,当即抱拳道:“多谢总督吉言。”

 又勉励一番会稽、山阴二位知县,王渊便暂住于绍兴宾馆休息。

 翌日,在山阴知县罗芳的陪同下,王渊前去视察官营铁厂。

 铁厂情况很糟糕,首先规模就不大,其次冶铁工匠们积极性不高。好多人根本不干活,甚至连炼铁炉都没开,围在那里一个劲儿聊闲天。

 知县罗芳自觉丢了面子,把铁厂主事叫来一顿臭骂。

 铁厂主事只能硬着头皮解释:“今年的任务已快完成,再炼两三炉铁就够了,恐怕半年之内都不会再开炉。此时开炉,无铁可炼,只会平白花去不少银钱。”

 明代官方铁厂,严格执行朱元璋思路,完全处于计划经济模式。每年出铁多少,都是有任务的,任务完成就闲置,接到任务再招来工匠服役开炉。

 罗芳气得不轻,呵斥道:“今日总督视察,你就不能把炉子全开了,多炼一些铁存在厂内?”

 铁厂主事嘀咕道:“上头也没多拨款啊,铁矿和木炭都得花钱的。”

 “混账!”罗芳大怒。

 “我又没乱说。”铁厂主事毫不畏惧,因为罗知县并非他的直管领导。

 王渊安抚道:“好了,不必责骂。也不要因为本督造反,就乱开铁炉浪费银子。罗知县,附近可有民间铁厂,你陪我过去看看。”

 厂,在明代属于官方机构,比如东厂、西厂,又比如盔甲厂、石基厂。

 官方冶铁部门才叫铁厂,民间叫做冶铁作坊。

 背靠着浙江最大的铁矿,官府又不强行控制,自然就发展出不少民营铁厂。

 罗知县立即带着王渊,前往附近规模最大的一个,并提前派人把作坊的老板叫来。

 “晚生王禄,拜见总督!”铁厂老板作揖道。

 王渊笑问:“你有功名?”

 王禄答道:“晚生侥幸,弘治十年进学。”

 王渊赞许说:“绍兴果然文章锦绣之地,一个冶铁作坊主都是秀才。”

 罗知县凑趣道:“绍兴确实文脉兴盛。”

 明代的江南识字率非常高,据一个朝鲜官员记载。他由于不会说汉话,只能通过文字交流,在北方遇到路人,十个里面有七八个不识字,而在江南则刚好反过来。

 王渊问道:“王朋友这铁厂,能不能炼钢?”

 王禄说道:“主要用炒钢法炼熟铁,偶尔可以炒出钢来。真正炼钢,还得找铁匠铺,他们专门给一些顾客炼钢。”

 “你还会炒钢之法?”王渊问道。

 王禄说:“炒钢之法,自晚生祖父那辈就传到浙江了。便是灌钢之法,许多工匠也会,只不过买钢的人少,绍兴还是以炼铁为主。”

 古代没有专利技术,很难做到保密。

 “苏钢法”一发明出来,短短数年时间,便在南直隶传开,后来干脆传到湖广那边。

 在王禄的带领下,王渊进厂参观,这里明显比官营铁厂热闹得多。冶铁工匠们态度积极,干得热火朝天,因为可以赚钱,而在官营铁厂做工纯属免费服役。

 厂里有七组十四座炉子,都是炼铁炉和炒铁炉连在一起,另外还有一座锻炉单独存在。

 炼铁炉炼出的生铁液,直接流进炒铁炉,然后工匠们拿着柳木棍在那儿不停搅拌。

 王渊只能瞎看热闹,他对炼铁一窍不通,只是了解少许原理而已。

 不过嘛,王渊倒是记得,好像欧洲那边炼钢大发展,是从劳什子的坩埚炼钢开始的。

 “王朋友,你可知坩埚炼钢法?”王渊问道。

 “坩埚?”王禄愣了愣,很快反应过来,“总督所说可是方炉?方炉只能炼铁,不能炼钢。”

 坩埚一词,古已有之,坩埚炼铁法,也早在汉代就发明出来了。

 如今,坩埚炼铁法,只西北、西南以及各地小作坊还保留着,在江南与河北的铁厂早就被淘汰。

 王渊想了想,说道:“王朋友,我来出钱,你帮忙起一座方炉,建来炉温越高越好,我试试看能不能方炉炼钢。”

 王禄欲言又止,但还是忍着没有劝谏,只当总督大人花钱找乐子。

 方炉炼钢?

 扯淡吧!

 嗯,扯淡这个词,明代也已经有了,还留下大名鼎鼎的扯淡碑。

第341章.341【总督炼钢】

 转眼已是春节,正式迈入正德十二年。

 过年期间,杭州官员想要拜访总督,顺便拍马拉近一下关系,谁知总督大人居然巡视地方未归。

 不知情的,大赞总督为国操劳,春节元旦居然还在奔波。

 消息灵通的,却知王总督不务正业,带着几个弟子在绍兴铁厂住下。

 明代的炼钢炉,炉温是超过1300度的——打造苏钢,就至少要1300度以上。

 炉温是否能继续提高不清楚,但明代耐火材料却扛不住,用黏土加各种材料制成的耐火砖,超过1400度就会慢慢融化掉。

 而想要用方炉炼钢,坩埚必须能耐受1500度的高温,因为普通钢材的熔点就在1500度以上!

 正月初九,王渊第一次炼钢。

 因为不知具体方法,他所选的炼钢材料,直接借鉴灌钢法里的“生铁覆盖法”。即用生铁,包裹炒钢法炒出的劣质钢材,放置在坩埚里送进炼钢炉加热。

 这种玩法,纯属歪打正着。

 欧洲发明的坩埚炼钢法,使用的材料是泡钢。而王渊借鉴灌钢法的材料,同样可行,并没有太大区别。

 钢材没问题,坩埚却有很大问题!

 “出炉了,出炉了!”一个工匠大喊,其他工匠也来看稀奇。

 开炉的一瞬间,王渊的脸色很不好看。

 生铁和炒钢融为一团,根本就没有炼成钢水,反倒是里面的坩埚已经被炼化。

 王渊使用的这个坩埚,模仿炼钢炉材料制成,现在看来必须改进才行。

 工匠们一个个都憋着,想笑又不敢笑,默默回到自己的岗位。

 该怎么改呢?

 王渊首先想到石墨坩埚,这玩意儿在后世许多行业普遍使用。

 “张慕!”王渊唤道。

 张慕立即应声上前:“卑职在!”

 王渊吩咐道:“你给我弄点石墨来,黑乎乎那种。”

 “是!”

 是个鬼啊,张慕根本不知道石墨是啥玩意儿。

 一番打听之下,张慕终于知道,原来石墨就是石碳,属于煤炭在魏晋时期的叫法。张慕心想:“总督不愧是状元公,石碳也要用古称。”

 张慕自去寻找石碳,王渊则留下来改进炼钢炉。

 重新设计鼓风通道,辅以一个高大的烟囱,反正造出来的炉子不伦不类,成为工匠们回家跟老婆聊天时的笑柄。

 足足过了半个多月,张慕背着一筐石碳回来,欣喜道:“总制,石墨找来了!”

 王渊看着那筐煤炭,苦笑不得道:“你管这玩意儿叫石墨?”

 张慕愣了愣:“找错了?是黑乎乎的,也叫石墨啊。”

 “错了,我要的石墨很软,有滑腻感,这种石墨太硬了。再去找!”王渊也不知道石墨在古代中国是什么称呼。

 张慕只能继续打听,王渊也向工匠们打听,可惜都没有获得任何线索。

 可怜的张慕,在绍兴府城到处拜访,一些人说不知道,一些人说石墨就是石碳。

 又过了好几天,一个绍兴府学生员笑道:“黑乎乎的,很软,有滑腻感,叫做石墨。是吧?”

 “对,对,”张慕连连点头,“这位相公,此物总督有大用,还请帮忙则个!”

首节上一节224/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