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18节

 “能够想象。”王渊说。

 别扯什么明朝文官集团腐败,在贪污一事上,拍马都赶不上太监。

 因为文官贪污还稍微讲点规矩,太监贪起来则肆无忌惮。

 贵州这边土司势大,镇守太监不敢把手伸得太长,云南那边才叫人叹为观止。

 弘治年间,吏治清明,天下承平。

 即便这种年月,云南镇守太监都敢胡来,任用混混无赖和破落军户,广占田地、山场和池塘,肆意盘剥当地土司和百姓。

 二三十年时间,竟把凤溪附近土司都祸害个遍,只有少数土司愿意继承职位,其他土司全部不堪忍受而逃。环城周边的土民百姓,人口减少八成以上;城池周围二三百里,土民人口减少六成以上。到正德末年,当地被太监搞得宛如末世,土司、土民皆反,甚至还引来生地蛮夷入侵。

 沈师爷道:“听说令尊就是从贵州前卫逃亡的,你们家的土地,可能也被镇守太监侵占了。”

 “唉。”王渊无奈叹息。

 这贵州已经烂到根子里,土司盘剥百姓,将官盘剥军户,太监盘剥土司、将官、百姓和军户。

 说起来,还是太监最牛逼。

 “不说这些了,”沈师爷道,“数日不见,我来考教你的功课。”

 王渊说:“《百家姓》我随便看了看,《千字文》我已经完全掌握,文中典故也请教了廖夫子。”

 “那接下来就学《小四书》,”沈师爷问道,“你知道为什么叫《小四书》吗?”

 王渊说:“是因为很重要?”

 沈师爷介绍说:“所有的科举内容,大半的儒家经典,都是以《小四书》为提纲展开的。你若能学好《小四书》,今后学四书五经便事半功倍,切莫因为是蒙学书籍而轻视。”

 “学生明白了。”王渊其实没明白。

 但真把《小四书》翻开,大致快速浏览其内容,结合现代教育学理论,王渊瞬间比沈师爷明白得更彻底。《小四书》乃是四本书的合称——

 《名物蒙求》介绍自然知识、社会情况和伦理常识,主要培养学童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伦理观。

 《性理字训》以理论知识为主,主要培养学童的宇宙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史学提要》和《历代蒙求》两本书,你可以理解为《上下五千年(明代版)》,主要培养学童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只需老老实实把《小四书》学完,便已具备古代读书人的基础素养,再学四书五经就更容易理解掌握。这玩意儿对儒生的整个学习生涯,都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可惜,明朝的大部分儒生,都没能真正掌握《小四书》,只抱着《朱子集注》和参考资料死记硬背!

 把《小四书》放下,王渊说:“先生,我这几天练字,心中有一个疑惑。”

 “什么疑惑?”沈师爷道。

 “除了欧阳询的字帖外,我还从宋公子书房借来一本宋徽宗字帖。为什么宋徽宗写‘無’字时,大部分都用‘无’呢?”王渊顺手在纸上写出这两个字。

 沈师爷顿时就笑起来:“正体与俗体之别而已,不必太过在意,随便写哪种皆可。但在科考的时候,你最好能写正体字,就怕遇到那种迂腐的阅卷官。”

 “科举对正体和俗体没有规定吗?”王渊问。

 “当然没有。”沈师爷说。

 汉字简化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了,至宋代简化到一个巅峰。

 就拿“無”字来讲,在辽宋时期,无论是帝王百官,还是贩夫走卒,都更习惯用“无”这种省事写法。

 宋徽宗的传世作品中各种“无”,偶尔出现一次“無”反而稀罕。

 辽代佛经中则有“南无無垢臂佛”,正体和俗体混在一起连续使用,只因佛名必须用正体才显得虔诚庄重。

 明代由于八股文的原因,儒生写文章很难玩出花样,那就在用字上追求复古呗。开始摒弃大量的常用俗体字,转而追求复杂的正体字,用以展现自己学问渊博。

 这是一种汉字演化的倒退现象!

 即便再倒退,明朝都没有进行强制规定。

 科举使用正体字,属于玄学加分项,其实考官根本不在乎。而如果使用俗体字,则为潜在减分项,遇到迂腐考官会不高兴。

 哪天王渊脑子突然抽了,在考场不小心用“无”字,一般而言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对正体字有硬性要求,那得等到康熙朝了。届时,任你文章写出花来,一旦使用俗体字,那就等于是交白卷。

 蒙学教材内容,对王渊而言非常简单,但他学得依旧非常认真,主要就是想弄清楚这种常识问题。

 特别是繁体和简体的正确运用!

 比如现代汉字当中,“里”的繁体有“裏”和“裡”。在古代,只有表达方位关系,才用繁体字(裏面,那裡),其他时候则直接用“里”(鄉里,十里地)。

 一旦王渊写出“鄉裏”这种错误组合,比使用俗体字还糟糕要命。

 “喂,王渊,出来打架了!”

 王渊和沈师爷正在讨论学习,外边突然传来宋灵儿的喊声。

第26章.026【恰烂分,稳如狗】

 七八个宋氏子弟站成一排,全都对王渊怒目相向。

 在贵州城,他们属于天之骄子,竟多次被一介蛮夷打得满头包。

 偏偏宋氏在北衙和族学当中,对小孩子打架持放任态度。只要不动用兵器,只要不打死打残,随便这些孩童如何瞎胡闹——当然,还有一条,不能打扰宋校长看书。

 都没法找家长告状,他们的家长不在这里,在各自辖地潇洒快活呢。

 王渊笑着走下台阶,摩拳擦掌问:“今天准备怎么打?”

 宋夔下意识退后两步,大声说道:“比试弓箭!”

 王渊立即摇头:“宋氏族规,这里不能使用兵器。”

 “出去比!”宋夔指着后山方向。

 王渊笑道:“可以。”

 宋夔见王渊落入圈套,笑着补了一句:“我让随从跟你比。”

 宋灵儿纯属看热闹,不站在任何一边。听得此言,她鄙视道:“宋夔,你就是个胆小鬼,居然还要找族中勇士帮忙。”

 宋夔根本不理会宋灵儿的讥讽,死盯着王渊说:“敢不敢比?”

 “敢倒是敢,”王渊撇撇嘴,“但你们真的好烦啊,简直没完没了。即便我今天比箭获胜,明天又要换着花样来,什么时候才能让我安静读书?”

 宋夔此刻胸有成竹,说道:“我可以发誓,今天比完弓箭,以后都不再找你麻烦。如果你输了,就要给我们下跪磕头。”

 “你们输了呢?”王渊质问。

 宋夔拍着胸膛说:“如果我们输了,今后就不再找你麻烦。”

 王渊摇头道:“不够。”

 “你想怎样?”宋夔问。

 王渊说出自己的条件:“如果我赢了。第一,不能再找我麻烦;第二,不许再欺负我的同伴;第三,你们都要喊我一声阿哥!”

 “好,”宋夔当即答应,“但如果你输了,就要喊我主人,从此做我的奴仆!”

 “一言为定!”王渊也很痛快。

 他们此刻读书的地方,即后世贵阳市乌当区北衙村书院遗址。周围都是长满竹子的山丘,尤以东面山岭最高,唤作凤凰山。

 比箭之地,便在凤凰山麓。

 宋夔纯属欺负人,安排八个青壮跟王渊比箭,都是各自随从当中箭术最好的。王渊只有赢了所有人,才算赢得比试,否则就算输掉。

 宋夔扔给王渊一把弓,讥讽道:“小蛮子,没用过这般好弓吧?”

 王渊懒得搭理他,开始熟悉弓箭。

 这是一把七斗制式步弓,考武举的必备用品。

 宋夔指着前方树立的九个草垛,其实就是九个稻草人,说道:“射中脑袋和咽喉计三颗豆子,射中躯干计两颗豆子,射中四肢计一颗豆子。每人发十箭,谁的豆子多,谁就算获胜。”

 “我来当判官!”

 宋灵儿主动请缨,态度非常积极。

 王渊摆弄着弓箭,问道:“我对这种弓不熟悉,能射几箭练手吗?”

 “随便你,”宋夔此刻大方无比,笑道,“这可是七斗弓,你能拉开就算你厉害。”

 宋夔早就打听清楚了,王渊还有半个月才满十一岁。

 十一岁的孩童,即便长得蛮高,但力气能有多大?别说七斗步弓,便是三斗马弓都难以拉开。

 七斗即0.7石,明斤126斤,大约53千克,七斗弓就是116磅弓。(注:各种统计出入很大,本书引用《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明代一石约为76.75千克。)

 别看文艺作品当中,动不动就“能开五石弓”。

 事实上,七斗弓已经是明代武举考试,级别最高的制式步弓了,开一石弓那属于附加题——能挽七斗弓为上力者,能挽五斗弓为中力者,能挽三斗弓为下力者。

 宋夔这货一肚子坏水儿,根本没想过跟王渊比箭术。

 宋灵儿猛地回过味来,出于裁判的职业道德,她抗议道:“这样比试不公平,应该换成三斗弓,否则就变成比力气了,哪里还算比箭?”

 宋夔得意大笑:“哈哈,是他自己中计,现在可不能反悔。”

 “这种比试有什么意思?要比力气大,你们干脆举石锁算了。”宋灵儿非常不高兴。她倒不是向着王渊,只因没好戏看而失望,今天这趟算是白来了。

 王渊则满不在乎,都说穿越者有金手指,他的金手指可能就是身体素质好吧。

 从小营养不良,家里油盐都省着放,居然能够天生神力,这完全不讲科学道理!

 王渊平时所用土弓,大概也就三斗左右,他还真没用过七斗弓。当即试着拉动弓弦,发现足够拉个半满,再继续便开始变得吃力起来。

 试射一箭,直接脱靶。

 “哈哈哈哈!”宋氏子弟捧腹大笑。

 宋灵儿则咂咂嘴,心想:这蛮子力气真大,居然能拉开七斗弓,我用的才是一斗弓呢。

 王渊立即作出调整,不到半满就放箭。无奈靶子太远,力道明显不够,想射脑袋却落向地面。

 “试够了没?”宋夔笑嘻嘻问。

 “没有。”

 王渊面无表情,把弓拉到七分满。仔细瞄准之下,手腕已经不住颤抖,再次射出一箭,扎进稻草人的腿部。

 幸好,东方以复合弓为主,弓身相对较短,小孩子也能凑合。

 如果换成欧洲的单体弓,今天根本不用再比了,王渊的手臂长度还达不到开弓要求。

 掏出一截布条,缠在拇指上,王渊说:“可以了,开始吧。”

 宋灵儿高高举起马鞭。

 “啪!”

 鞭子着地,一声脆响,九箭同时射出。

 第一轮,四人射中脑袋,剩下五人射中躯干。

 第二轮,两人脱靶,剩下七人射中躯干。

 第三轮,三人脱靶,剩下六人射中躯干。

 到了第四轮,居然有六人脱靶……即便放下弓箭,他们的手臂都止不住颤抖。

 开玩笑,这可是上力者使用的七斗强弓,让宋家土司的贴身侍卫来还差不多,宋家子弟的随从可没那么大力气。

首节上一节18/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