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170节

 现实就这么扯淡。

 王渊再问:“军饷可如实发放?”

 “这个……不好说,”守城官兵模棱两可道,“反正现在比以前日子好过些,至少大家能活得下去。”

 两年前,肃州出过贪腐案,军方一把手和二把手全换了,估计新上任的军官相对比较收敛,所以这个官兵说自己还能活得下去。

 跟守城官兵没聊多久,甘肃副总兵徐谦、都指挥佥事陈铠,便骑着马儿疯狂奔来城门。

 “卑职徐谦(陈铠),见过王学士!”两人同时单膝下跪。

 这面子给得很足,王渊也投桃报李,搀扶他们说:“两位将军请起。”

 二人引着王渊入城,走了一段路之后,发现街面明显更加繁华。

 徐谦介绍道:“此地名为发放十字。”

 很古怪的名字,但王渊一听就懂。

 十字即十字路口,发放特指发放罪犯。想来,被流放到肃州的罪犯,就是在此地签收落户。同时,刑满释放人员,也是在此地刑满释放——流放是一辈子的事儿,刑满也不能回家,只能留在肃州建设大明边疆。

 这个十字路口,以及周边街道,应该是整个肃州城最活跃的所在。住在这里的都是人才,有盗贼、有诈骗犯、有杀人犯、有政治犯……反正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精英都居于此地,有些甚至已经传了两三代人。

 王渊又问及更深入的话题,徐谦和陈铠都叫苦不迭。

 肃州以前非常繁华,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可惜大明多次对吐鲁番进行经济制裁,商贸隔三差五中断,已经有好几年不通商了,现在也就跟关西七卫做做生意而已。

 几人走在街道上,突然一个文官骑马而来,落地拱手道:“甘肃兵备副使陈九畴,见过王总制!”

 “陈兵宪有礼了!”王渊回礼道。

 陈九畴是杨廷和派系的人,而且非常年轻,比彭泽稍微要靠谱一些。

 历史上,彭泽一来就跟吐鲁番议和,陈九畴直斥其没有担当。而且,陈九畴也料到吐鲁番不会罢休,于是在彭泽班师回京之后,立即整军备战以应对变化。

 《明史》记载,吐鲁番大军东侵,攻破嘉峪关。陈九畴从甘州星夜疾驰肃州,率领军民守城,又主动出击杀败吐鲁番,成功守卫了大明疆土。

 是不是很厉害?

 真实情况却相去甚远,在彭泽离开之后,陈九畴自知兵力和财力,都不足以守御关西之地。于是,他对嘉峪关以西的国土不闻不问,任其自生自灭。但他也确实整军备战,把守卫嘉峪关作为战略底线,这比较符合当时的大明国情,也不能说他完全做错了。

 陈九畴错的地方在于谎报军功,他只是守住了肃州城而已,吐鲁番是被小列秃捅屁股打跑的。当时,陈九畴暗中联络瓦剌部落,对吐鲁番大军进行前后夹击,事后报功却只字不提瓦剌友军。而且,他还将自己的功劳夸大,说自己杀死了吐鲁番王,其实满速儿只是受了轻伤。

 直至嘉靖朝大礼议,陈九畴谎报军功的事情,才被杨廷和的政敌捅出来,直接被嘉靖扔去发配边疆。

 但还是那句话,陈九畴至少比彭泽靠谱,他的脑子是非常清醒的,而且还知道联络瓦剌出兵!

 夜晚,王渊与陈九畴密议。

 在详细说明局势之后,陈九畴问:“不知王总制有何方略?”

 “收复哈密,重创吐鲁番。”王渊说。

 陈九畴道:“收复哈密容易,重创吐鲁番则非常困难。吐鲁番已经今非昔比,动辄能召集两三万骑兵,把瓦剌小列秃诸部打得节节败退。而关西之地,汉民非常稀少,再加上路途遥远,后勤补给难上加难,不可能长期供养大军。”

 王渊问道:“陈兵宪的意思是?”

 陈九畴说:“以我观之,三五年之内,吐鲁番必然占据关西七卫,然后兵锋直指嘉峪关。我等应该厉兵秣马,修筑嘉峪关长城,将吐鲁番挡在关外!”

 王渊有些不高兴,质问道:“关西之地的大片国土就不要了?”

 陈九畴说:“关西之地,本就属于羁縻疆土,军民皆为异族。那里非但不能征收赋税,反而需要大明的财政支持。以前设置关西七卫,是用来做西域缓冲地带,如今吐鲁番兴盛,关西土地已经无法再缓冲。不如严守嘉峪关,一来更方便守御,二来可以减少钱粮消耗。”

 这话似乎没有错,综合了大明和西域的实际情况,而相应作出的最优战略调整。

 问题是,羁縻地区也是大明国土,怎么可能直接放弃掉!

 若没有关西七卫做缓冲,今后满速儿可以直接进攻嘉峪关,那就不再是反复争夺哈密城的事儿了。

 王渊也不当面斥责,只安抚道:“陈兵宪好生备战,容我出关巡视一番。”

 陈九畴提醒说:“关外颇多吐鲁番奸细,王总制要多加小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便是关西七卫的守将,也不能相信依靠他们。”

 这话特别扯淡!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问题是异族也不可能同心啊。

 关西七卫虽为异族(蒙古人),但基本都忠于大明朝廷。因为吐鲁番太残暴了,一来便是烧杀抢掠,几十年不断争夺,哈密城的人口只剩下几千,其他城池也被杀得人口锐减。

 在弘治年间,别说关西七卫的蒙古人,就连吐鲁番那边的蒙古人,都纷纷内迁投靠大明朝,死活不愿被东察合台汗国统治。

 一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把心向大明的关西七卫,全都推到敌人那边去?

 纯粹是为自己的无能找借口!

 翌日,王渊找陈九畴要了个会说汉话的蒙古向导,带着袁达餐风宿雪直奔嘉峪关而去。

第252章.252【风雪前进】

 出了嘉峪关,第一个羁縻卫所,便是蒙古赤斤卫。

 赤斤卫以蒙古族为主,也有大量藏族,还有少部分汉族。此卫几乎已经属于定居状态,治所在后世玉门县西北方,镇守都督为蒙古人锁南束。

 为王渊带路的蒙古向导,名叫哈尔巴拉,是一个身材矮壮的小伙子。百年前,他全家都生活在柳陈(也唤“柳城”),东察合台汗国在占据吐鲁番诸城之后,便不断进攻附近城池,柳城被杀得人口减半,哈尔巴拉的曾祖父带着全族内附大明。

 “王学士,前面便是赤斤堡!”哈尔巴拉指着前方说。

 由于积雪覆盖大地,到处都白茫茫一片,王渊看不到具体的情况。

 但根据哈尔巴拉介绍,在开春雪化之后,这里到处都是麦田,绿油油的非常漂亮。就连许多赤斤卫的蒙古人,也已经改种农作物,放牧反而成了他们的兼职——这跟大明的支持有关,自设立赤斤卫以来,大明朝廷多次提供种子、耕牛,并且教会这些蒙古族和藏族耕种。

 甚至赤斤卫还种棉花,妇人懂得棉纺技术,冬天可以穿棉衣抵御严寒。

 雪越下越大,无法纵马飞奔,王渊三人只能牵马前进。

 赤斤堡外有许多民居,全部由沙土夯成,但此刻都紧闭门户。

 而且,这些民居多遭毁坏,是三个月前被吐鲁番大军毁掉的。当时,吐鲁番军队已经打到赤斤,若非瓦剌小列秃突然杀到,吐鲁番很可能直接攻打嘉峪关。

 来到赤斤堡外,哈尔巴拉用蒙古语大喊开门,因为风雪太大,喊了半天才有人回应。

 堡内守军悬着柳筐将其拉上去,片刻之后,大门洞开。

 赤斤卫都督锁南束亲自来迎接,见面就用汉话跪地哭诉:“王学士,你总算来了。可恶的吐鲁番杀我子民,抢我粮食,掠我妇女,卑职请求朝廷发兵征讨,一定要报这个大仇!”

 “将军请起,咱们慢慢诉说。”王渊将他扶起来。

 王渊虽然不满陈九畴放弃疆土,却也相信陈九畴说的许多内容,那就是关西七卫不能真正信任。

 在受到吐鲁番或瓦剌威胁时,关西七卫自然个个忠诚,已经帮着大明打了许多仗。

 可一旦安全之后,这些家伙就小动作不断,安定卫甚至截杀大明派往乌斯藏的使臣,将使团财货全部抢走。后来朝廷出兵征讨安定、曲先,罕东卫也死活不肯出兵。

 关西七卫,偶尔互相抢劫财货和人口,即便大明出面调停,占便宜那边也不愿归还战利品。

 但不管有多少矛盾,吐鲁番实力越强,关西七卫就越忠于大明。

 锁南束是个四十多岁的蒙古壮汉,他把王渊三人请进自己的府邸,好酒好肉招待着,还让人烤一只羊晚上吃。

 王渊喝着烈酒,问道:“将军,这次吐鲁番有多少兵马侵略赤斤?”

 锁南束愤恨道:“一万多人,全是骑兵。赤斤卫被抢走上千人口,被抢走牛马无数。若非有赤斤堡的城墙挡住,赤斤卫肯定已经灭亡了!”

 王渊又问:“我若征讨吐鲁番,赤斤卫能出多少兵马与钱粮?”

 锁南束说:“钱粮没有,这个冬天很难过,希望朝廷能救济一些钱粮。如果王学士出兵征讨吐鲁番,赤斤卫可出五百骑兵,都是久经沙场的勇士!”

 五百骑兵,已经是赤斤卫的极限,锁南束这次愿意掏家底儿追随王渊。

 历史上,因为彭泽的瞎搞,关西七卫几乎等于自生自灭。赤斤卫没几年就被吐鲁番给吞了,只剩下千余人内附大明,全都迁徙到肃州城附近定居。

 王渊点头说:“很好,五百骑兵足矣,等开春之后就奇袭哈密!”

 锁南束见王渊太过年轻,不禁有些疑惑,问道:“王学士这次带了多少兵马?”

 王渊笑道:“三千精骑,三千火铳兵,四千刀盾枪兵!”

 “够了,足够了。”锁南束非常高兴。

 这上百年来,大明都是不怎么出兵的,全靠关西七卫自己跟吐鲁番、瓦剌打仗。王渊即便不虚报兵力,锁南束也能够理解,总比以前他们自己凑兵出击更好吧。

 曲先卫、阿端卫和安定卫,由于太过偏南,王渊没有亲自去接洽。只让锁南束派遣送信者,拿着盖了陕甘总督大印的文书,前往这三个卫所召集兵马,约好积雪融化之后在沙洲城集结。

 王渊自己则带着袁达和向导,直奔沙洲卫而去。

 中途经过苦峪城,又称锁阳城。哈密卫曾经被吐鲁番占领,逃出的哈密部众全都迁来此地,苦峪城曾经一度成为哈密卫的治所。再加上本地原有居民,一度繁衍生息到数千人口,可现在仅剩千余人。

 人哪儿去了?

 半年前,吐鲁番攻陷此城,把人口都抢走了!

 这座城池,已经陷入饥荒状态,苦等着大明朝廷救济,王渊一个兵都招不到。

 再向西便是瓜州,瓜州的情况比苦峪稍好,但也就流浪汉和乞丐的区别。

 来到沙洲卫之后,王渊感觉头疼不已。

 这破地方,是之前吐鲁番的重点进攻目标,幸好城墙“高大”总算坚守下来。但是,城外民众损失非常惨,大量牧民和农民被掳走,只能出骑兵八百、步兵一千帮助王渊。

 兵力虽然比赤斤卫更多,却让王渊大失所望,因为沙洲卫是关西七卫当中最强的。

 再往前的罕东卫,情况与赤斤卫相同,也遭到吐鲁番劫掠,只能出骑兵四百帮忙打仗。

 整个关西地区,被吐鲁番祸害得好惨!

 当然,这也方便了王渊召集兵马,一个个都同仇敌忾,愿意拿出棺材本跟随王二郎出征。双方绝无妥协的可能,他们不会投降吐鲁番,这跟彼此的宗教信仰有关。关西七卫的首领,就算选择投降,也基本是死路一条,他们连改变信仰的退路都没有。

 过了沙洲,前方便是哈密。

 哈密城内,有一位叛王、两位判将,严格来说属于敌占区域。

 但王渊一路通行无阻,主要是风天雪地的,哈密军民全都躲在屋里御寒,谁会没事儿跑出来瞎溜达?

 从嘉峪关到沙洲,王渊到一座城,便换一次马。

 不断冒雪前进,马儿扛不住,王渊更是舍不得骑着阿黑去草原。从沙洲出发的时候,王渊三人甚至骑着六匹马,一路上轮换骑乘,绕过哈密城前往瓦剌小列秃部落。

 进入十一月,风雪更大!

 最严峻的时候,六匹马死了四匹,他们几乎是寸步难行,在牧民家里寄宿几天,才终于熬过那场大风雪。

 若非王渊自称大明使者,说要前去觐见小列秃王,又不经意展现自己的武力,那些瓦剌牧民肯定会杀人越货,因为王渊直接用茶和盐支付寄宿费!

 正德九年,隆冬季节,天寒地冻。

 王渊、袁达和哈尔巴拉,全都暴瘦了一圈,终于艰难抵达杜尔伯特部。

第253章.253【我有六万大军!】

 历史上,杜尔伯特部有两个。

 西杜尔伯特部,此时还没有完全成型,后来被吐鲁番打得到处跑;东杜尔伯特部,后来迁徙到大兴安岭以东,对外自称为“嫩科尔沁部”。

 王渊来到的这个蒙古部落,只能勉强算是西杜尔伯特的前身。

 为了方便记忆,咱们用大明朝廷的规矩,将其统称为“小列秃”,包括其兄弟部落也叫“小列秃”。他们的共同祖先,是瓦剌部落首领、北元太师——也先。

 不论祖辈有多牛逼,反正此时的小列秃很狼狈。

 北边,是瓦剌本部,是他们名义上的主宗;

 西边,是更强的同族部落,彼此不找麻烦已经很难得;

 东边,是不断扩张的蒙古小王子,疯狂吊打他们的主宗瓦剌;

首节上一节170/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