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第142节

 在正式下聘之前,黄峨都不能再跟王渊见面,自然也无法过来帮着编报纸。

 这几天,许多学生也走了,人手不足之下,严嵩反而成了副总编。

 夏婵再次行礼:“王学士若无吩咐,婢子先行告退了。”

 王渊笑问:“你今天吃错药了?怎的如此规矩?”

 夏婵莫名其妙脸红起来,装作一本正经,答道:“侍郎家的婢女,本该端庄大方一些。”

 王渊笑道:“我觉得你还是蹦蹦跳跳的更可爱,且去吧!”

 “真的吗?那我走了。”夏婵又变得欢快起来,淑女气质瞬间消失。

 这丫头跑到门外,突然藏在墙后,贼兮兮的偷偷往里瞧,盯着王渊越看越觉得喜欢。

 古代陪嫁丫鬟,是要扶着小姐一起拜天地的,自己也算是跟新郎拜过天地了。大部分情况下,陪嫁丫鬟都会跟新郎行房,特别是在小姐怀孕期间,她们要负责帮小姐把夫君看牢。

 只有少数例外,比如聂夫人的陪嫁丫鬟,就被黄珂许配给自己的管家。甚至还有送人的,这种非常少,一来显得冷血,二来不尊重妻子和妻家。

 夏婵现在见到王渊,总是有几分羞涩,那眼神跟看未来丈夫没两样。

 王渊和严嵩继续编审稿件,扔给留京的学生校对,刻版之后等着日子便能印刷了。

 如今,《物理学报》的每期销量,已经增涨到四百多份。但因为稿酬提升,以及编辑人员的工资,每次发行反而还要亏钱,也就亏个一二两左右吧。

 本来销量可以更高的,却被盗版给狙击了。

 拥有蜡印机的京城书铺,往往买来报纸翻印,因为不计稿费、编辑成本,这些书店还能赚一些。

 没法管!

 字面意思,没有法律可管。

 王渊也不在乎那几个钱,懒得跟盗版书商计较。

 正月初三。

 喜欢在王渊教学时抬杠的河南监生谷高,拿着两份报纸过来,气愤道:“先生且看,这些书商盗印报纸也就算了,居然还盗得如此低劣。这一份报纸,在盗刻时抄错了好几处,把我们的物理实验印得错漏百出。另一份报纸就更可恶,直接把物理实验内容省略了!”

 王渊接过报纸仔细浏览,果然看到不少错误。

 这些盗版报纸,最大成本便是蜡纸版。小错可以融蜡修改,大错是没法融蜡的,于是为了省钱便将错就错。

 王渊办报纸是想传播数学和物理,所以才容忍这些盗版商。

 现在嘛,容不得了。

 “惟中,你来解决吧。”王渊笑着让严嵩去处理。

 其实很好处理的,去借两个锦衣卫,把所有盗版书商都请来。锦衣卫出面,谁还敢不来啊?

 严嵩当着那些盗版书商的面,拿出一副裱好的书法作品,笑道:“诸位请看。”

 众书商顿时脸色煞白,额头冒汗。

 报头“物理学报”四个大字,居然是皇帝的墨宝。真要严格追查,翻印、盗印《物理学报》属于欺君之罪,因为这几个字是专门写给王渊的。

 严嵩又说:“今天如果有没来的,烦请诸位回去转告,今后再有盗印报纸者,锦衣卫大狱的空房不少。”

 “不敢!”书商们纷纷表态。

 严嵩又趁机统计盗版销量,正版加上盗版,每期居然能卖出三千多份报纸!

 北京常住人口此时大概六十万左右,这还不算太监和宫女。还有许多驻京人员、无籍商贩和外地客商,总共加起来怎么也有七十万人以上。按三千份销量计算,老弱妇孺都计入其中,买报率大概有千分之四。

 跟识字率相比,销量有点偏高啊。

 后来王渊才知道,《物理学报》居然有发往外地。塘报发行系统的吏员,本来就要将官报发出去。他们顺手掏三分钱买《物理学报》,卖给各地书商盗版翻印,一来一回也算是不错的外快收入。

 《物理学报》仅发行十期,居然已在河南、辽东、山西、山东、湖广、江西和南直隶的各州府出现,其中《倩女幽魂》最受欢迎!

 当然,各地连载进度不一。

 比如在遥远的江西,《物理学报》暂时盗版到第四期,而且物理和数学内容被删除,只留下诗词、小说、散文等部分。

 正月第二期《物理学报》刚发出去,黄峤就笑嘻嘻跑来:“妹夫,正月十六日,丽泽会要在聚贤楼举办文会,邀你一起前去赏灯作诗!”

 “我不作诗。”王渊说。

 “不作诗也可,”黄峤好笑道,“他们都以为,《倩女幽魂》中的诗词,是你这个状元郎写的呢。”

 黄峨在撰写《倩女幽魂》小说时,跟当下其他小说一样,都自己写了许多诗词掺杂进去。虽然年龄尚幼,诗词写得不够老辣,但难得清新隽永,得到诸多士子认可。

 王渊颇为无语:“聚贤楼是青楼,哪有大舅子带妹夫去青楼的?”

 “只是观灯、听曲、作诗而已,又不干别的,”黄峤怂恿道,“反正元宵期间又不宵禁,喝到半夜都能回家。用修兄(杨慎)他们都要去的,咱们现在是一家人,应该多多交流才对。”

 王渊心想:原来是“杨党”年轻官员的私下聚会,这是杨廷和对老子的试探拉拢吧?

 “行,我去。”王渊笑着答应下来,偶尔冒充杨党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208章.208【一堆主事】(修)

 正月十六,元宵灯会开放的第二天。

 王渊对家仆还是蛮不错的,在十天灯会期间,轮流给他们放假进城观灯。

 今天是丽泽会约好的日子,王渊带着周冲和袁达出门。王渊自去聚贤楼宴饮,周、袁二人可去观灯,估摸着时间回来接他便是。

 “你这把破刀就不能扔在家里?”王渊好笑道。

 袁达抱着钢刀摇头:“阿爸说了,刀在人在,刀失人亡。”

 “这是京城,不是贵州。”王渊说。

 袁达自有道理,沉声说道:“京城砍人也得用刀。我们出去观灯,人多眼杂,万一遇到贼徒生事,我顺手一刀就把他给劈了!”

 “随你吧。”王渊懒得再劝。

 袁家两个小子,老大袁志莽撞头铁,老二袁达则沉稳内秀。也正因其沉稳性格,宋灵儿才派袁达来送信,换成别人她还真不放心。

 前两天,王渊试过袁达的武艺。

 才两三年不见,这小子身高蹿了半尺,力气也大了许多。或许是经过战场历练,刀法也更刚猛有效,抛弃以往的各种花招,刀刀都奔着要害下手。

 主仆三人溜达着进城,城西北并不热闹。此地有好些大型仓库,为防引起火灾,禁止花灯聚市。

 沿着西直门大街一直向东,穿过浣衣局胡同和羊房胡同,便来到什刹海。

 什刹海,明代称为“十刹海”,因为周遭的寺庙古刹很多。也有人称之为“积水潭”,这是从元代传下来的,元明两代的积水潭代表整个什刹海。

 自从有了李东阳,什刹海再添“西涯”之称。

 李东阳在获得皇帝赐宅以前,一直租住在积水潭边,因为这边的租金非常便宜。

 文人嘛,总得风雅一些。

 不管是什刹海,还是积水潭,都显得特别俗气。

 李东阳住在积水潭西岸,便将此地呼为“西涯”,西涯遂成他的雅号,文人们于是把整片什刹海都称为西涯。

 什刹海虽在北京城内,却也有不少农田,而且围湖造田愈演愈烈。

 水域面积减小怎么办?得泄洪啊。

 于是挖渠道与前海相连,过闸入皇城和西北进行分流。西北流过银锭桥,又倒流回后海,居然形成“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景观,引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休闲娱乐。

 今天说是到聚贤楼聚会,其实是在什刹海聚会。

 请来聚贤楼的清倌人,租一条大船游什刹海,灯火映照水面煞是好看——还是文人们会玩啊。

 王渊主仆三人走出羊房胡同,便看到湖边到处是花灯,湖面上同样是一片灯火璀璨。

 沿街灯市虽然热闹好看,难免显得庸俗,到了这边则平添无尽风雅。

 明中期的什刹海,比后世要大得多!

 在李广桥附近的码头上,停着一艘画舫。王渊刚走过去,便有聚贤楼的茶壶来迎接:“王学士,船上请!”

 画舫四处都挂着花灯,船上人人皆提灯笼。

 王渊让周冲、袁达去灯市玩,自己跟随茶壶上船,很快便在船上见到黄峤。

 “妹夫,你可算来了!”黄峤高兴道。

 杨慎也过来迎接:“若虚兄,里边请!”

 “客气!”王渊抱拳道。

 舱内已经坐了好些个人,都是丽泽会成员,有已经当官的,也有还未中进士的。

 比如张含,云南人,丽泽会创始元老,已经三十三岁了,正德二年就考中举人,直至现在还是一个举人。这厮家里不缺钱,常年在京城求学,颇有不中进士就不回乡的意思。

 还有王廷表,也是云南人,杨慎五叔杨廷宣的学生。此人跟王渊同年中举,都是在昆明参加乡试,鹿鸣宴上还曾见过一面。

 这里云南人挺多,杨士云也是云南大理的。此人是弘治十四年的云南解元,蹉跎至今都没中进士,他年龄比杨慎大得多,却拜入杨慎门下做其记名弟子。

 “若虚兄,这位是曾屿,字东玉,四川泸州人,现为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杨慎介绍道。

 王渊抱拳道:“久仰大名!”

 咱们前面说过,杨慎虽然正德六年中试,却把正德三年进士视为同年。这个曾屿便是其中之一,很早就投靠杨家,几年时间便官至户部主事。

 杨慎又介绍:“这位是刘大谟,字远夫,河南考城县人,现为户部广西司主事。”

 “见过刘兄!”王渊笑道。

 杨慎连续介绍几人,竟有五个户部主事,户部一共才十三司啊。

 王渊此刻终于知道,朱厚照为啥让严嵩去当户部主事了。杨廷和做得太肆无忌惮,居然把一堆正德三年进士,提拔为户部清吏司主事,并且全是他儿子的朋友!

 难怪户部尚书孙交隔三差五闹辞职,户部已经成了杨家的后花园。

 朱厚照对此一清二楚,于是在几个月前,把王琼擢升为户部左侍郎。一旦孙交辞职,王琼必然升为户部尚书,反正不能让杨党将户部彻底吞掉。

 不等杨慎继续介绍,王渊便抱拳说:“冯主事,好久不见!”

 正是在朝会弹劾过王渊的冯驯,也是户部主事,杨党的第六个户部主事。

 “王学士安好!”冯驯微笑道。

 或许是因为江彬的原因,冯驯再没有弹劾过王渊,而是逮着江彬开火,户部主事做得像御史一样。

 严格说来,严嵩也是杨廷和的门生,选庶吉士时曾经登门拜访过,严嵩跟杨慎的关系也不错。当然,那是正德初年的事情,杨家父子的门生故旧太多,早把多年不见的严嵩给彻底忘记。

 除了六个户部主事,还有两个吏部主事,以及礼部、工部、刑部和兵部主事。

 这些人,大部分都是弘治十八年和正德三年的进士,因为依附杨廷和的缘故,几年时间便能够迅速升迁。

 面对船上的一堆主事,王渊对杨廷和的朝堂势力,理解得更加清晰直观了。

 “开船!”

 杨慎一声令下,画舫驶离码头,今晚的清倌人也应声登场。

 杨慎笑着对王渊说:“若虚可知,此位倌人,乃昨日新鲜出炉的元宵花魁!”

 “原来如此,今日算见识了。”王渊笑道。

 选青楼花魁这种事儿,是从弘治年间开始的,弘治朝以前的风气还没那么开放。

 历史上,杨慎被流放到云南,你以为日子过得很苦吗?人家写过一本《江花品藻》,专门点评云南名妓,便是在云南喝花酒的杰作。只有黄峨才是真的苦,留在四川守几十年的活寡,还要帮杨慎侍奉父母、抚育子女。

 明代这种点评名妓选花魁的著作,首推《莲台仙会品》和《燕都妓品》,前者点评南京名妓,后者点评北京名妓,不过现在都还没问世。

首节上一节142/51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