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赵为王 第602节

芈夫人呆呆的坐在哪里,不知何时一双可人的大眼睛之中已经悄然的蒙上了一片水雾。

一阵脚步声突然传来,将这位芈夫人从出神之中拉了回来。

她犹如一只受惊小兔般猛然抬起了头,将目光看向了门口的方向。

一位看上去相貌平平无奇,年纪大约在四十岁左右的普通宫人出现在了芈夫人的视线之中。

这位宫人和芈夫人一样来自秦国,乃是芈夫人的“嫁妆”之一。

即便看上去还是一名少女,但是芈夫人仍旧用最短的时间将自己变得尽可能的端庄华贵,口气也显得和其他的夫人一般无二,带着淡淡的威严:“汝可有事?”

宫人点了点头,走到了芈夫人的面前,轻声道:“那位有消息来了。”

很奇怪的一点在于,这个宫人照理来说应该属于芈夫人的仆人,而且还是很卑贱的、最底层的那种仆人,但是当单独面对着芈夫人的时候,这个宫人却并没有太多尊重的表情,包括说话的语气也是如此。

“那位?”芈夫人下意识的追问了一句,随后恍然大悟:“难道是”

宫人做了一个噤声的手势。

芈夫人恍然,立刻闭上了嘴巴,但俏脸上浮现出来的紧张神情依旧说明了一些东西。

宫人轻声道:“正是来自咸阳的消息。”

芈夫人脸色顿时有些苍白,道:“他想要什么?”

宫人道:“那位希望能够尽快的得知一些赵国上层的消息。”

顿了一顿之后,这位宫人大有深意的补充了一句:“任何消息。”

芈夫人的脸色看上去颇为踌躇,好半晌才道:“汝应该知道,大王、大王并非时常来此过夜,而且他也并不信任”

宫人粗暴的打断了芈夫人的话:“这些话若是让那位听到了,怕是会不太高兴。”

芈夫人沉默了。

似乎是对于芈夫人这种很不痛快的态度颇为不满,于是这名宫人又低声道:“还请夫人莫要忘了,夫人的大弟和女弟都还在咸阳城中!”

芈夫人的身体猛然一震,脸色顿时变得更加的苍白了。

要知道作为俘虏,当时的芈夫人可是一大家子都被白起率领的秦军掳掠到了咸阳之中。

芈夫人乃是家中长女,两个哥哥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去世,只剩下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如今尚在咸阳。

如果说这位芈夫人还有什么最值得牵挂的人,那么无疑便是这两个在父母去世之后一直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弟弟妹妹了。

也正是如此,所以当那个看上去十分和蔼的老太监找上门来的时候,芈夫人几乎想都没有想就答应了嫁到赵国,只因为那个老太监答应她会在她出嫁之后让她的弟弟妹妹过得更好一些。

也正是在那个时候,芈夫人答应了老太监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在适当的时机必须要为秦国提供一些情报。

说实话,当时的芈夫人并没有将这个条件当成一回事。

毕竟这赵国宫城之中肯定是戒备森严,秦国人又怎么可能是这么容易进出并且传递情报的呢?

但很显然,芈夫人低估了秦国间谍们的渗透能力。

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年轻的芈夫人下意识的将这个问题给问了出来。

但得来的却只是面前这名宫人的一声嗤笑:“此事就不必夫人担心了,夫人尽管快些收集情报便是,否则的话”

宫人闭上了嘴巴,转身离开。

但就在这名宫人离开之前,年轻的芈夫人清楚无比的看到了宫人眼中那一抹极为明显的讥诮。

初为人妇的少女面色苍白无比,眼睁睁的看着这名宫人趾高气扬的离去,突然有一种浑身冰冷的感觉。

本以为离开咸阳嫁到邯郸之后,就可以摆脱从小到大那种被人监视、被人软禁的生活了,但万万没想到的是,秦国的眼线竟然是无处不在啊

其实芈夫人的心中也很清楚,只要自己开口一句话,那么处死这个秦国眼线就是分分钟的事情。

可是谁又知道,在自己的身边还有着多少这样的秦国眼线呢?

更重要的是,她又怎么能够用弟弟妹妹的性命,来换取自己的自由呢?

宫人的脚步声渐渐远去了,只留下这名美丽的少女静静的、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宛如一尊春风中的雕塑。

第五百三十七章 救不救楚国?(第三更)

公元前255年4月,咸阳城。

这已经是赵国联合齐、魏、韩三国正式对楚国出兵的第三天了。

由于情报传递的滞后性,秦王柱才刚刚得知了这个消息。

在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秦王柱就立刻召集了秦国诸位大臣来商讨对策。

于是在秦王柱的面前,秦国的大臣们吵成了一团。

声音最大的并不是非常喜欢表现自己的秦国相邦芈宸,而是来自于纲成君蔡泽。

“如今秦楚之间既为盟友,如何能够不救?若是坐视楚国败亡,那么等到他日赵国来攻之时,又有谁能够作为大秦之盟友?”

蔡泽一脸激动,说话的时候连胡子都要吹起来了。

很显然,蔡泽是坚决的救楚派。

不过这其实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秦楚同盟这个提议原本就是蔡泽率先在秦国高层会议之中提出来的,所以蔡泽当然要力保楚国。

蔡泽的话一说出来,立刻就得到了不少秦国大臣的赞同。

秦楚同盟对抗一个来自太行山地区的超级大国,这一幕在过去几百年的春秋时代其实是经常上演的。

只不过那时候的那个超级大国叫做晋国,而如今的这个超级大国则变成了赵国罢了。

有着老祖宗们这么优秀的互助传统在前,秦国人对于援助楚国其实是真没有多少抵触。

首节上一节602/119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