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第413节

不管怎么说,以后林子轩也可以被称为林博士了,在中国还是很能唬人的。

学历一直是林子轩的短板。在中国文坛博士满地走的情况下,有这个荣誉学位就足够了。

他在哥大进行了一场名为《东方和西方》的演讲。

这些年,林子轩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虽然还不算精深,却也有所成就。

同时,他也了解西方文化。至少比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中国人都了解。

他深入浅出的讲解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点和异同之处。

“这个星球很大,但也很小。在整个宇宙中,我们孤独的存在着,却仍然互相伤害。”

“我愿意化作一座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让东方和西方彼此了解,只有了解才能化解误会和隔阂,才能消除偏见和歧视,才能和平相处,共创未来。”他最后说道。

两天后,他在住处接受了《时代周刊》的采访。

此时的《时代周刊》已经成为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新闻杂志。

1927年,杂志社推出了一项年度人物评选的活动,这项活动成为了《时代周刊》的品牌,把《时代周刊》推向了美国新闻类杂志第一的宝座。

这一次,林子轩穿着西装,带着眼镜,有一种儒雅的气质。

和三年前的照片相比,更为成熟和稳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时代周刊》的记者询问了这三年来林子轩生活的变化,他生活的变化和中国的变化息息相关,他们聊到了中国的方方面面。

最为精彩的是在英国发生的故事。

美国媒体对《1984》持支持的态度,不怎么在乎苏联的压力,对在国际笔会上发生的轰动世界文坛的中西方对决有很大的兴趣。

虽然英国媒体已经做了详细的报道,但听到当事人亲自讲述那是另一回事。

林子轩作为世界文坛的焦点人物,有很多新闻可以写。

不过,林子轩更想借助这次机会谈论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交流问题,谈论中国和美国的关系问题,以及华人在美国的生存和就业的问题。

这一刻,他代表中国向这个世界发出声音。

☆、第三百七十章 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

林徽茵刚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不过因为梁思城还没有完成学业,她还要留在美国,准备报考耶鲁大学的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四人走在费城的街道上,场面略显尴尬。

林徽茵叙说着周边的景点,梁思城陪在未婚妻身边,用警惕的目光望着徐至摩。

这让林子轩想起1924年的那个夏天,泰戈尔来到北平。

他们在北平石虎胡同排演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的情景,与现在何其相似。

作为局外人,他看着这三人的状态,不由得露出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笑容。

这个笑容被林徽茵捕捉到,便略带生气的问了出来。

以她的聪明,自然看出林子轩在看笑话,她有一种男子气,性格直爽,想到什么就说,很难看到温婉的一面。

正因为如此,林徽茵很难交到女性朋友。

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在30年代的北平,林徽茵与梁思城的家里每逢周末便有一次文化沙龙聚会,被称为“太太客厅”。

“太太客厅”的座上宾都是颇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徐至摩、沈丛文、金阅霖、胡拾等人。

林徽茵虽已结婚,却是文化沙龙的核心,每逢聚会,几乎都以她为中心。

同样是才女的冰欣看不惯林徽茵被众人追捧的场面,便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我们太太的客厅》,发表在《大公报》上。

在这篇小说中,“我们的太太”和她的追捧者们都带着虚伪、虚荣与虚幻的色彩。

林徽茵听说后,刚好从山西回到北平,就送了冰欣一瓶山西陈醋。

面对林徽茵的询问,林子轩自然不会承认自己在看热闹,只说是想起当初在北平的时光。

林徽茵望着林子轩,心中颇为感慨。

七年前,他们在英国伦敦相遇。一起游览了剑桥城,林子轩送给她一首优美的诗歌。

那时候她刚刚十六岁,还是个上中学的小女生。

三年前,他们在北平一起排演诗剧。她扮演公主,林子轩扮演王子。

此时此刻,他们在美国费城,她刚从学校毕业,林子轩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大作家。

她忽然觉得人生比戏剧更为传奇。每个人都在这出戏剧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林子轩只在费城待了一天,便赶去了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利。

1926年8月份,住在伯克利的张康任病逝,林子轩收到了电报,他没办法赶往美国,只能回信表示悼念。

现在来到美国,他要去看望一下张康任的家人。

张康任的儿子今年大学毕业,主修农学,他交给林子轩一本日记,认为这本日记由林子轩保存为好。

这是张康任在1922年写的日记。林子轩看过之后就明白了怎么回事。

在这本日记里张康任记录了林子轩写出《我有一个梦想》的过程,并写了不少有关林子轩的事情,以及对林子轩的评价。

如果落到媒体手中,一定会对林子轩造成影响。

张康任是心脏病发过世,没有来得及处理这些日记,以林子轩此时的名气,这本日记应该能卖一个好价钱。

林子轩非常感谢张康任的儿子把日记交给他,他暂时不想让人知道这个秘密。

回到纽约,时间到了7月中旬,他也该返回中国了。

首节上一节413/4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