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第341节

许广评跑回学校,发现她的同学被打死了。

这就是三月十八日,也是鲁讯所说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次政府对于学生的屠杀引起舆论的强烈谴责,鲁讯更是写了文章抨击政府的暴行。

大多数人都在谴责段祺睿政府,也有人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那些鼓动学生游行示威的师长或者前辈们是不是也要负有责任。

这人叫做陈原,他在3月27日的《现代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闲话》。

在文章里提出希望在法庭上通过法律手段来获得公正。

“这次惨案的主谋是谁。下令的是谁,行凶的是谁,他们都负有****的罪,一个都不能轻轻放过。我们希望即日成立特别法庭,彻底调查案情,严正地执行各罪犯应得的惩罚。”

这本来没有什么,但他在文章的最后提到了谁该为学生的死负责的问题。

段祺睿政府自然有罪,那么鼓动者呢?

他举例说女师大有位叫做杨得群的女士,来自湖南。家境不好。

杨女士在师范学校毕业后,教了六七年书,节衣减食,省下了一千多块钱,到北平求学。

三月十八日,她的学校出了一张布告。停课一日。叫学生都去请愿。

杨女士还是不大愿意去,半路又回转,一个教职员勉强她去,她不得已去了。

政府的卫队一放,杨女士跟了大众就跑,忽见友人某女士受伤,不能行动,她回身去救护,也中弹而死。

一个好好来北平求学的女子就这样死掉了,谁该负责呢?

于是。陈原认为这样激烈的请愿抗议活动就不应该让女人和孩子参加,那些鼓动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样的言论在全国一致声讨段祺睿政府的声浪中显得独特而刺耳。

因此遭到了不少人猛烈的批评,这些人大多是那些鼓动者,认为陈原污蔑学生的正义行径,是帮段祺睿政府脱罪,是军阀政府的帮凶。

鲁讯同样是一位鼓动者,他曾鼓动青年走掀翻桌子、厨房放把火的决绝道路。

但是出于私情,也不想见到熟人因此吃亏。

1925年4月,他在给许广评的信中这样写到。

“我有时也能辣手评文,也尝煽动青年冒险,但有相识的人,我就不能评他的文章,怕见他冒险,明知道这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做不出什么事情来的死症,然而终于无法改良,奈何不得姑且由他去吧。”

由此引发了鲁讯和陈原之间一系列的笔战。

在这种全国舆论谴责段祺睿政府的大背景下,陈原自然在论战中败北,成为被人口诛笔伐的对象,还被扣上了反动的帽子。

后来只能离开北平,远走武汉,到武汉大学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

这一时期,不少作家都写文章参与讨伐北洋政府的暴行。

周作仁在《新中国的女子》中对牺牲的学生给予极高评价,并称“‘五四’是解放运动的开头”,“‘三一八’乃是压迫反动的开始”。

朱自青当日就在现场,他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详细记下了三月十八日的情景。

他说:“这在北京是第一杀!”

北平的《京报》出版《首都大流血写真》特刊,全面详尽地报道惨案真相,印刷三十万份,以“唤醒各党各派,一致起而讨贼”,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与此同时,林子轩离开北平时发表的文章被人翻了出来。

当时还没有人相信政府会犯下如此暴行,现在看来却不由得让人心惊。

林子轩叮嘱过平禁亚,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万象书局要站在学生这边,所以万象书局的报纸和杂志刊登的都是抗议北洋政府的文章。

正是三一八惨案,导致段祺睿政府倒台。

1926年4月9日,鹿中麟率国民军以段祺睿暗通奉系为罪名包围******。

段祺睿逃入东交民巷法国使馆,执政府倒台。

4月17日奉军占领北平,奉军进京后查封《京报》馆和一批进步报刊。

《京报》创始人邵飘平于4月26日清晨被奉军秘密处决。

张学梁派奉军闯进北大、女师大、中俄大学等,大肆查**刊,搜捕反对人士。

所有人都没有想到,他们刚刚打倒了段祺睿,还没来得及欢呼,却来了一个更狠的角色。

张座霖比段祺睿的手段更为残暴,北平处在极为恐怖的氛围之中,包括鲁讯在内的不少社会名流都上了通缉的黑名单。

鲁讯不得不辗转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处避难,到五月才返回寓所。

正因为如此,鲁讯在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他生活了十年时光的北平,南下谋生。

和鲁讯有同样选择的人不在少数。

随着这批文人的南下,中国新文学的阵地从北平逐渐转移到了上海,从此揭开了中国新文学全新的一页。

☆、第三百零九章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进入苏俄境内,林子轩和冯程程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苏俄,而不是宣传中的苏俄。∑。∑

在北平的时候,一些去过苏联的学者告诉林子轩,苏联人虽然会安排参观活动,但不会限制人身自由,参观者可以在莫斯科随意走动。

如果懂得俄语,还能和莫斯科的市民交流。

苏联政府并不介意展现自身不好的一面,这种事情无法避难,只能说是革命过程中的阵痛,他们更在意展现自身未来的光明前景。

他们会宣传苏联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富人被打倒,穷人得自由,消灭了社会阶级,摆脱了压迫和剥削,没有了贫富差距,最终实现人人平等,世界解放。

这无疑是一种完美的社会制度。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着“大同世界”的说法,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首节上一节341/4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