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第249节

林子轩来的突然,却也引起了天津文化界的注意,毕竟前几日林子轩在北平引起了一场文化大论战,战火还没有平息。

天津的文坛以旧派文人为主,是保守势力的大本营。

最具影响力的报纸是《大公报》,这份报纸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发行。

《大公报》前期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以敢议论朝政,经常刊登北洋政府的公文,成为北方引人注目的大型日报。

1916年,天津富商王郅笼接手《大公报》,进行全面改革,该报成为皖系军阀的喉舌。

1923年,因王郅笼在日本关中大地震时死在了日本横滨,导致报社陷入资金困境。

林子轩接受了《大公报》的一次专访,再次阐述了他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主张。

虽然《大公报》出现了资金问题,但林子轩没有收购的打算。

这家报纸的背景较为复杂,有政治人物牵涉其中,也就是所谓的安福系,幕后的老板是皖系军阀段祺睿。

他在天津呆了两天,和天津文化界的人物见了面,同时得到了一个消息。

江苏军阀齐燮员与浙江军阀卢永翔要准备打仗了,而主战场就是上海。

上海是中国第一大商埠,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财税收入十分可观,每月仅大烟的收入就能养活三个师的兵力,为各方势力所垂涎。

以前为了争夺上海的控制权,江苏军阀和浙江军阀也曾有过摩擦,但都在社会各界的压力下平息下来。

这一次据说要来真的,这是直系军阀对皖系军阀的一次总攻。

消息传的沸沸扬扬,林子轩更为担心,连夜坐火车返回上海。

他其实知道就算是军阀混战,军队也不会贸然进攻租界,那将会挑起和西方国家的战争,所以在租界内应该是安全的,但战争谁也说不准。

5月13日,林子轩抵达上海,回到林家。

这时候,他从北平邮寄的那封信才刚刚送到林家,冯程程拆开了信件,看到了那首小诗。

她还没有念完,便听到外边响起了嘈杂声,林子轩的声音传了过来。

不一会的工夫,林子轩就出现在她的面前,两人四目相对,情思摇曳。

☆、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

回到上海后,林子轩得到了关于江苏军阀和浙江军阀开战的最新消息。

虽然双方还没有大规模的调集兵力,却已经闹的上海滩人心惶惶。

不少原本住在华界的富商纷纷搬入了租界,还有的富商则离开了上海,上海的各界人士呼吁双方保持克制,和平处理争端。

英国和法国则调集了军舰,并在租界和华界的边界处加强了兵力和防卫设施。

日本也以此为借口把渤海湾的军舰开到了黄浦江,从而让他们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兵力。

根据冯敬尧从法国人那里得到的消息,这次的战争恐怕是无法避免了,背后可能还有西方势力的插手。

唯一的好消息是战争的主战场应该是在江苏和浙江境内。

就算打到了上海,也不可能攻入租界内,只要稍加心,呆在租界内,安全可保无虞。

只是一旦战争打响,兵荒马乱,会影响到上海的治安和商业环境,各种生意也会停顿下来,而且大量难民涌入,这些问题都需要切实解决。

上海总商会一面呼吁和平,一面召集上海的≈≈≈≈,m.√.c±om富商们出钱出力,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

实际上,上海的商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

有倾向于江苏军阀的江苏商圈,有支持浙江军阀的浙江商圈,军阀的背后都有各地富商和士绅的财力支援,否则军阀怎么养得起那么多的军队。

现在的上海是浙江军阀坐镇,所以浙江商人在上海发展的很顺利。

这就让江苏商人心里不平衡。不少江苏商人还盼着江苏的军队赶紧打过来,占领上海。以后上海就是江苏商圈的天下了。

林家的家业在无锡,自然属于江苏商圈的一员。

林子轩弄清楚整件事情后。便放下心来。

西方人对于租界很看重,他们在租界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绝不希望被一场战争毁掉,一旦战争失控,他们就会插手调解,所以租界是上海最后的避难所。

他原本还想着到外地避难,只是冯程程已经怀孕九个月了,不宜长途奔波。

安心之后,林子轩想起自己在北平的遭遇。被一群文人骂的没有还击之力。

他这次的匆忙离开,被不少北平文人认为是仓皇而逃,他们得意洋洋的宣布自己的胜利。

实在是忍不下这口气。

林子轩找到平禁亚,准备办一份四个版面的报,就叫做《文化评论》,专门发表文章骂那些北平的文人。

当然,文化人的事情不能叫做骂,而是论战。

比如文化人骂别人是笨蛋,他不会直接这么。而是会这人的智商不高。

正如孔乙己的那句话,窃书不能算是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对于老板的吩咐。平禁亚心领神会,他也知道林子轩在北平的遭遇,心中非常不平。这不是不把咱们南方才子放在眼里么?

自古以来,江南出才子。是人文荟萃之地,北方则被认为是文化蛮荒之地。

平禁亚以此发动身边的朋友。咱们南方文人不能被北方文人如此欺辱,不就是仗着人多么,咱们的人也不少。

南方文化界和北方文化界本来就有隔阂,现在有了林子轩这件事作为由头,更是激起了众人的斗志,不就是骂人么,对读书人来有什么困难的。

也让北方文人看看什么是骂人的艺术,通篇文章绝对找不到一个脏字。

于是,各种骂人的文章纷纷出炉,刊登在《文化评论》上。

林子轩不为了赚钱,就是为了出口气。

每一期的《文化评论》印上两千份,其中一千五百份在北平发行,五折卖不出去就打三折,只要够本钱就卖,要的就是一个传播速度。

首节上一节249/4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