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文豪 第148节

这部电影的情节在民国时期较为常见,也算是反应了社会问题,相信一定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催泪电影绝不是浪得虚名的。

林子轩甚至想到到时候在戏院里卖毛巾一定可以小赚一笔。

1922年10月,徐至摩从英国归来。

他先回了一趟浙江老家,然后就来到上海,和林子轩商议成立文学团体的事宜。

按照他的想法,这个团体要有一个核心,此时鲁讯和胡拾都有自己的一拨人,只有林子轩在新文学的领域没有派别。

有国内的文人认为,林子轩在走有别于鲁讯和胡拾的第三条路。

徐至摩对此表示赞同。

他接受的是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对鲁讯批判的态度并不认同,也不愿意和胡拾一样向着传统文化靠拢,他要把西方的文化交流方式带入中国。

他要聚拢一批国内顶尖的知识分子,用西方的思维和视角来看待如今的中国。

徐至摩觉得以林子轩目前在新文学中的地位,以及在西方人中的影响力,可以做这个团体的核心,这不是他妄自菲薄,而是实事求是。

而且,林子轩有自己的报纸和出版社,可以发表和出版这个文学团体的书籍。

新文学从来都是小众的。

郭沫偌的创造社想要出版书籍为什么那么难,和泰东书局谈判了那么久才出版了《女神》,这是因为这类图书没有什么销量。

上海泰东书局创建于1914年,早期出版具有进步社会思想和论述中国社会问题的书籍。

当时出版这类书籍,在上海乃至全国也不多见,这使得泰东书局一下子就在新书业界赢得了良好声誉。

但这类书籍的社会需求量毕竟太少,作为一个出版社,不能不顾及书局的经济利益,于是,泰东书局调整了出版思路,有意识地向时尚出版靠拢。

在上海,什么是时尚出版?

“礼拜六小说”,或者说鸳鸯蝴蝶派的小说就是时尚,泰东书局后来出了好几种“礼拜六派”的小说,才不至于倒闭。

这就是社会现实。

书局宁愿出版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消遣小说,也不愿意出版新文学作品。

因为他们知道会赔钱,新文学诗集和小说集的购买者一般都是进步的青年学生,这些人还需要家里供养,消费能力不高。

举例说明,林子轩的诗集《一代人》销量不超过八千册,这算是很高了,而《射雕英雄传》的销量已经超过了十万册。

在这个时期,新文学团体办的杂志为什么办着办着就停刊了,因为没有销量呗。

徐至摩看上了林子轩旗下的书局和报纸,想让万象书局成为新月社的专用书局。

☆、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月社

徐至摩在回国之前就有了这种打算。

国内的新文学的确在蓬勃发展,可也面临着很多实际的困难,那就是无法被广大的消费群体,也就是读者所接受。

这个年代读书的人不多,而这些读书人中喜欢新文学的则更少,这就造成了一种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报纸上很热闹,大家互相争论,看起来新文学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真正愿意出版新文学书籍的书局没有多少。

有些书局出版这类书籍也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名声,因为他们只出版像鲁讯和胡拾这类在新文学中有声望的作家的作品。

至于其他新文学作家的作品想要出版极为困难。

这和后世一样,纯文学书籍永远无法和娱乐性书籍相比。

所以不少新文学团体会自己筹钱来办书局,比如后来较为有名的北新书局。

北新书局来自于北京大学的新潮社,由鲁讯在背后支持。

“五四以后,北大成为新思潮领导之中心,当时出版界异常沉寂,多数未能担负出版任务,李晓峰等有鉴及斯,继承北京大学新潮社之精神组织出版机构,定名北新,发行新文艺新思潮书籍,嗣短期内出版书籍风行全国……”

这就是目前新文学书籍出版的现状。

经过三年的发展,新文学做到了从无到有,被大众所熟知,接下来将是一场和旧文学争夺出版市场的硬仗。

为什么文学研究会要和鸳鸯蝴蝶派开战?

除了在文学道路上的不同,争夺市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把鸳鸯蝴蝶派打倒了,才能把读者争取过来,才能让新文学更加的深入人心。

这牵扯到生存和利益,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任务。

事实上,以鸳鸯蝴蝶派为代表的娱乐消遣类小说从来都没有消亡过,在后世反而更加的兴盛起来。

徐至摩了解眼下新文学的困境,所以要把林子轩拉入伙。

一方面,可以借用林子轩的名声,聚拢一批倾向于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

另一方面,则是借用林子轩的出版发行渠道。

林子轩热情的接待了这位昔日的好室友。

两人闲聊了一些在美国的往事,讲了讲徐至摩在英国和那些英国知识精英们的交往。

林子轩没想到自己一不小心在英国火了一把,这算是无心之举。

其实,随着《老人与海》和《小王子》慢慢被人熟知,他在西方世界会越来越火的。

林子轩对于成立文学团体颇为犹豫,他并不想被限定在某个团体里。

他来自后世,知道徐至摩的新月社,是个成员比较复杂的文学团体,在诗歌创作上有很大的成就,成员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这两年之内,会有大批的文学团体出现,然后又纷纷解散,能够支撑十年以上的都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

可他又不好直接拒绝。

毕竟,徐至摩亲自上门邀请,两人的关系还不错。

首节上一节148/41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