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显然不想再理会倭国的这些破事儿:“话说,你回去之后你打算干什么?”
杨少峰道:“我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要不然,我还是回杨家庄子去教书算了,好歹是个六首状元。”
“呵。”朱瞻基话里满是嘲讽之意:“这天下间可还有跟你一样的状元?”
“那你说我该干啥?”
朱瞻基摊手道:“你问我,我问谁?说实话,我也不知道你该干什么才好。
原本我总觉得你当初在会试写的那些问题都麻烦无比,真要一个个的解决起来,没有个几十年的功夫肯定不成。
但是如今再看看,不过才三四年的时间,宝钞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商税的问题也解决了,优待士人过甚的问题也解决了,就连鞑靼和瓦剌的问题都解决了大半。
你说,剩下的问题还有什么?宗室?大宁?大宁那个不必再说了,朵颜三卫不闹腾,慢慢的就会融入大明,大宁那里的问题也就等于是解决了。
倒是宗室的问题,这个问题别说是你,就算是皇爷爷也没办法,总不能改了太祖爷定下的规矩吧?”
杨少峰摸着下巴道:“要说起来,太祖爷定下的规矩是让塞王守边的,这个你懂吧?”
朱瞻基的脸色微微一红:“现在不是没边可守么?”
杨少峰也不和朱瞻基争辩,直接说道:“那啥,郑公公不是去过木骨都束之类的地方了么?我大明这么多的藩王宗室,直接把他们扔过去,让他们去那里当个土皇帝多好?”
朱瞻基脸色一变:“这?”
杨少峰道:“你想啊,没了郑公公的舰队,这些藩王就等于孤悬海外,他们就算是想回大明也回不来,你担心个屁?”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我是怕他们回大明?我是觉得把藩王扔到木骨都束,未免太无情了些?”
杨少峰满脸的无所谓:“要不然你就把他们当猪养,养到死,然后养着他们的子子孙孙,等到国库都养不起的时候,你就慢慢哭去吧!”
朱瞻基岔开了话题,说道:“啥时候回大明?我在这里待烦了,不想待了。”
倭国这个破地方的冬天,真要说冷,也未必就能比顺天府冷到哪儿去,再加上杨少峰和朱瞻基等人根本就不在乎倭国的环境是否被破坏,砍树挖煤都一点儿不心疼,所以冷这个词跟他们是没什么关系的。
但是,无聊。
屁大点儿的地方,就那么些人,除了军中的拳赛和足球偶尔能看一看之外,剩下的就再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了。
再加上吃喝方面也不如在大明的时候顺心,再加上自己的老婆孩子也都在顺天府,朱瞻基就更待不下去了。
杨少峰皱着眉头道:“我也待不下去了。可是真想要回去,却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行的。”
听着外面呼啸的寒风声,杨少峰又接着说道:“那些乱七八糟的工坊得盯着,农具出口的事情也得盯着,现在又是大风又是雪的,咱们想要回去,估计就得等到来年开春了。
至于现在,咱们现在还是老老实实的在倭国待着吧”
朱瞻基道:“我想我媳妇了,我也想我儿子了。我想回家。”
杨少峰道:“我也想我媳妇了。刚娶回家这还没一年呢,我就跑到倭国这边折腾这些乱七八糟的破事儿,想想也是够烦的。
等啥时候回去了,我肯定不这么折腾了,以后要么留在庄子上,要么找机会外放到下面的州县去做个县令啥的。”
朱瞻基顿时就被逗笑了:“人家都想着做京官,你倒好,总想着往外跑?你是不是有毛病?”
“呸!”杨少峰呸了一声,说道:“有毛病的是你,不是我。你想想,县令好歹也是个正七品,总比我这个从九品要高上好几级吧?”
“不是,你怎么总想着你那个几品官的事儿呢?这满朝上下又有谁真拿你当从九品的看了?谁闲的没事儿敢招惹你?”
“这不是招惹不招惹的问题。”杨少峰道:“这是品级的问题。
当然,也不光光是品级的问题,而是我还有一些想法,打算到下面的州县去试一下,要不然我这心里没底气。”
朱瞻基好奇的问道:“什么想法?还非得你自己去折腾?这不是有七十三个学生么,永乐十九年的殿试,怎么着也能有几个考中的吧?”
杨少峰有些烦燥,抓着头发说道:“别说他们七十三个了,你就算是把伊逍和白庚给我弄过来也没有,我要是不亲自去下面盯着,我不放心!”
将杯子里的酒一口喝光,杨少峰干脆跟朱瞻基摊牌了:“这么说吧。等回到了大明,我就去找皇爷爷求个恩典,外放一地做个县令。
我要求不高,只要随便找个不太偏远,最好在山东沿海一带的县就行。
我想试试,能不能靠着工坊之类的玩意让百姓有另外一个活法,不用靠地吃饭,也不用看天活命。”
朱瞻基顿时好奇了起来:“你这不是脱裤子排气,多此一举么?
咱不说别的地方,就说杨家庄子吧,庄子上的庄户,现在又有多少是真个靠地吃饭的?不还是靠着你家那几个工坊还有养殖鱼羊之类的玩意?”
“那不一样!”杨少峰道:“杨家庄子是杨家庄子,可是你瞧瞧杨家庄子旁边的那些庄子,有几个是跟杨家庄子一样的?”
朱瞻基道:“人家别人家的庄子,纵然比不上杨家庄子,可是也没差了太多吧?
还有顺天府的百姓,现在也多是靠着工地在活,而不是靠着那一亩三分地,你说你这实验到底有什么意义?”
杨少峰随即反问了一句:“当顺天府皇城的工程结束了呢?
你要知道,现在宫城、皇城的工程都已经完工了,剩下的外城还有那些园林都可以慢慢来,用不着像现在这么赶,到时候需要的劳工数量也会减少,你让他们咋办?
我想找个地方试试,弄几个工坊出来,让百姓习惯在工坊里上工赚钱。
记得不记得前两年我曾经跟你说过,我觉得这天气一年比一年冷?总得早做打算吧?”
朱瞻基更迷糊了:“那不更应该劝耕农桑,让百姓多种粮,各地各仓多存粮?”
第二百二十八章 到底是谁犯蠢?
朱瞻基的话音刚刚落下,杨少峰却呵呵笑了一声道:“对,也不对。
再怎么深挖洞广积粮,储备再多的粮食,都无法解决一个问题——灾年的时候,人口的增长速度并不会放缓,而粮食却停止了增长,甚至还有很多人把粮食捂在手里。
对于很多地主来说,把粮食捂在手里,市面上的粮食就会涨价,而粮食涨价之后,那些泥腿子就吃不起粮食,最后就只能卖儿卖女卖地卖自己。
大家手里的银子更多,地更多,日子更好,再稍微拿些银钱出来修个桥补个路啥的,这钱和土地都到手了,名声也有了,还想咋的?”
至于其他的事情,那跟自己有什么关系?这天下是皇帝的,可不是自己的。
朱瞻基却瞧着杨少峰道:“你未免把人想的太坏了些。我不否认有人会像你说的那样儿囤积居奇,但是这天下也有不少的士绅能在灾年施粥舍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