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初当王爷 第419节

的张家联军,我们都未必是他们的对手。”

“所以所谓的豪杰争霸天下,其实就是看谁种的粮食多,养的军队多?”李进脑子转的比较粗糙,得到了一个貌似很合乎逻辑的结论。

茹太素在一旁听着,时而点头,时而摇头。“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其实也还可以了。”朱振无奈的笑了笑,“天下枭雄、豪杰,即便是强如陈友谅,张士诚也不知道生产囤积粮食,一个靠抢劫,一个靠手下人在地方搜

刮,你虽然说得不是很准确,但是大抵贴进了,但是却也只能是贴进。”

“还请劳士吉赐教。”茹太素在一旁拱手道。朱振如何不知道茹太素心里怎么想的,不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争夺天下本质就是争取民心,那句古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一点儿都不假。读书人认为他们便是民心,其实这是错的。太平年景,老百姓安居乐业,有口饭吃就不折腾,这天下确实是读书人说了算,但是这乱世,却不是这样的。乱世动荡,百姓最为被影响,有了粮食,只能是

让百姓不折腾,但是如何让他们支持我们呢?起码要有衣服穿吧?”

“所以爵爷一直在改良织布机?”茹太素面露钦佩之色,“这点儿跟叶兑先生所言差不多。老天生说男耕女织,乃是天下最大之事。”“叶兑老先生说话高屋建瓴,但是却也陷于读书人的视角,百姓吃饱穿暖也不是就这样完了。他们还希望挣点儿银子,买几亩地,盖套好房子,家里有口铁锅,过节能吃上

两个鸡子,还希望孩子长大了,能说房俊俏点儿的媳妇。”

茹太素点点头,陷入思考。

朱振知道,茹太素有过处理政务的经验,这些对他来说,不是很难理解,只是很多时候他考虑问题是从读书人的角度考虑罢了。

而读书人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想当然。

在朱振看来,茹太素对于百姓的理解还是少的。便止不住多说了几句,“最基本的生存满足之后,人还会追求美,追求心灵。西方有个哲人,曾经提出了一个叫做马斯洛需求理论,人在吃饱饭之后,便有更多的需求,精神的,江湖啊,朝堂的,这些都是民心。争天下,便是争民心,可是民心却是世界上最难统一,最难争的。当然,这个比坏的时代,能让百姓吃饱,就已经很优秀了。起

码打造二三百年的帝国,还是有希望的。”“您说的很有道理,在下佩服。”茹太素慨叹道:“和您和国公相比,张士诚也好,陈友谅也罢,都是连粮食都不知道积攒,而我们这边儿呢?国公虽然处于四战之地,但是却广泛屯田,军山虽小,却靠商贸大肆的获取粮食,开矿建厂打造兵刃铠甲,又掌握着香烟和绷带等诸多巨利买卖,几乎全天下的财富都在往我们这里走,其实从力量对比来看,我们是越来越强,而敌人却是越来越弱的。所以我们可以禁得起一次两次的失败,可以禁得起敌人一次次的进攻,但是敌人却不行,国公尚未真正反击,张士诚

便慌慌张张的开始加固平江,就是因为他心里清楚,他没有多少本钱了。”

“果然读书人的脑袋快。”李进赞叹道:“爵爷,茹太素先生说的对吗?”“对,也不对。”朱振看了看茹太素,兀自笑道:“天下的豪强并不止张士诚、陈友谅,还有北元,还有王保保,还有高丽,甚至东瀛,就拿北元来说,一旦他们被我们赶走,便是另外一种模式,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争斗,若是不妥善处理,我们即便是再强大,也是极其麻烦的事情。当然,即便是赶走之前,只要北元清醒过来,开始学习我们,建立几个根据之地,休养生息,耕地种田,我们想要对付,也不容易的。”

第三百零六章 大海啊,全是水

战鼓与杀伐声弥漫的战场,滚滚升腾而起的浓烟,血液尚未冷却的断臂残肢,尸体的头颅上绝望的眼神,这种让人的血液喷张,时刻准备杀人和时刻准备被杀的环境,让

人的精神不得不时刻紧绷,久而久之精神意志再强大的人,也容易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

所以哪怕是两世为人,见惯了生与死的朱振,在战争结束后,也期盼着离开军营,换一个环境去休息,争取早日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来。

战争经验丰富的人,其实也很懂得享受悠闲的生活。

鞭子耍累了,从腰间解下酒葫芦,喝上两口上品的女儿红,生活何其快哉。

亦或是日头正盛的时候,倚在车辕上来个睡得迷迷糊糊的懒觉。

悠闲久了,自己都会恍惚忘记自己的身份,身上的血腥气自然而然的就会散了。 而且没有了繁杂的政务,身上的伤口自然而然的也就好的快了些。至于王玉落为什么跟着,一则担心端木雨荷在车中寂寞,毕竟她不能跟朱振他们这种大老爷们一样抛头露面,再者小妮子,身为大明最出名的话本作家,也是需要采风的

,所以对待出行她是最为积极的一员。

有娇妻相随,有玉人为伴,朱振感觉自己这一下哪里是下乡调查,反而是一趟优哉游哉的旅行。

高兴之下拿起酒葫芦,狂灌了几口,再甩几个鞭花,真的有了几分老司机的感觉。

朱振有美酒相伴,其他的小伙伴如李进之流,自然不时的往朱振这里看来。

朱振也不严格要求他们,将剩下半数的美酒扔了过去,一群小家伙立刻美的不行,不消片刻便将美酒争抢喝掉。

淮安富庶,有着深远的历史原因,从西汉开始,这里便开始设置盐场,到北宋时期,淮安盐场更是发展到极致。

盐巴,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资,如果少了盐巴,人就会变得浑身无力,头发发白,甚至换上许多痛苦的疾病。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天天的不吃肉无所谓,但是如果不吃盐,那肯定是受不了的。

所以国家自汉武帝开始,就开始实施盐铁专营,看中的就是其中的暴利。而有了盐铁暴利支持,汉帝国也有了足够的支撑,完成了汉帝国对匈奴的疯狂反击。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钱在作祟。

而下面的百姓,即便是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贩卖私盐。

你要是敢阻拦他贩卖私盐,他甚至敢操刀造反,在高邮就有盐贩张士诚揭竿而起,最后还成为一方霸主。

可见盐巴这种东西,确实有着无比诱人的利益,让上至官府,下至百姓,都趋之若鹜。

这一次朱振主政淮安,朱元璋便写信与朱振,专门叮嘱了一件事情,就是取盐以补充应天之用。

应天缺盐,缺到什么地步?

官员和军官若是在发放俸禄的时候发上一袋儿盐,比他们领了金银都要高兴。

之前朱元璋日子过得憋屈,处于四战之地的他,连个出海口都找不到,产盐之地都控制在张士诚手里,朱元璋处处受制于人,每年大量的财富都被张士诚搜刮走。

这让小心眼的朱元璋为此事记恨了许久,一旦有了机会,拿下淮安,即便是割肉,也心甘情愿的给朱振。

朱元璋清楚朱振生财有道,将淮安给了朱振,以后他再也不用为吃盐的事情发愁了。另外,因为北元实施了变态的盐政,将盐户编户齐民,实施类似匠户的制度,这些盐户要世世代代为国家生产盐不说,官府还让这些百姓听命于若干个团,同时又在包税

制和盐引法之间摇摆不定,国家拿走的钱财有限,而这些百姓得到的收入更加有限,衣不蔽体,一日三餐也难以保障,但是却富裕了很多豪绅。而经过张士诚控制的淮安,不仅没有任何好的变化,反而因为张士诚的绥靖媾和,让那些豪商搜刮了更多的利益,整体实力更加强大,这也导致各方势力在这里盘根错节

,俨然成为一块私地。

朱振想要控制淮安,自然要先从盐入手。

这叫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水天相连,别说一眼,千眼万眼都望不到尽头,此时的大海没有后世的那么多的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放眼望去是看不到尽头的深蓝色。

朱振的队伍在经历了数日的奔波之后,终于来到了繁忙的淮安盐场。

别看因为前些时日的战事,整个淮安上下都处于一种极其紧张的状态,但是盐商依然没有减少对盐户的剥削。海边儿到处都是煮盐的百姓,站立高坡之处,远远眺望,之间错落有致的二十余处盐场,尘烟滚滚,百姓们衣衫褴褛,皮肤黝黑,面上覆着腌臜的面巾,迎着海风,辛苦

煮盐。

元朝开始有晒盐一说,但是却并没有在淮安推广,而且最初始的晒盐技术,并不是跳跃式的,晒出来的盐并没有煮出来的盐好。

这导致淮安的盐场依然是煮盐,而且原材料薪柴,明显成为一个庞大的行业。

从山坡向身后眺望,来来往往看不到尽头的,全都是用大车拉着薪柴的车队。

首节上一节419/74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