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 第198节

郁保四定睛一看,果然有许多灾民从那木棚处捧着碗走了出来,蹲坐在城墙的墙根下吃食,看来又可以带领着手下这帮人去吃白食了!

……

东平府城墙的西门外,官府新搭建了一排高大的木棚。不过,这木棚却与阳谷县外用来施粥的粥棚不同,这是东平府兵马都监董平用来招募禁、厢军的募兵棚。

北宋朝自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建国之后,主要实行募兵制。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这般做的目的,主要就是防止受灾的流民聚众闹事,揭竿而起,动摇朝廷的统治。

宋太祖赵匡胤就曾经总结说道:“吾家之事,唯养兵可为百代之利,盖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变生,有叛兵而无叛民。“

赵匡胤认为这样的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有利于巩固朝廷的统治根基,消除动乱之源。

北宋朝,除了灾年招募饥民为兵之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一经应募,终身为伍。

北宋规定,诸路募兵由长吏或都监施行,以“兵样“或“木挺“为标准,选壮健者充禁军,其短弱者充厢军。

新兵入伍,即在脸部或手臂刺字,以标明军号,故招募又称招刺。其家属可随住军营。

宋军实行拣选制度,每年春秋按上、中、下三等标准进行训练考核。壮健有武技者,可由厢军升禁军,武技出众者,优给赏物,可补阙阶官。武技不及下等者,马军降为步军,又不及则降为厢军。老弱者或降低级别,或削除军籍,或降充“剩员“和供军中杂役。

禁军、厢军以及土军,一般60岁退役,其衣粮供给减半。阵亡军士家眷有抚恤,伤残也有安置的规定。

宋太祖赵匡胤建立的募兵制在北宋初期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对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募兵制下士兵的职业化、终身化。士兵成为职业军人,和平时期也不再回家种田,负担减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逃避兵役的现象,士兵可以毫无顾虑地作战,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使广大农民摆脱了沉重的兵役负担。

兵农分离使民户避免了因服役而造成的生活动荡、夫妇分居,无论是对发展生产还是对人民生活,都是有益的。

其次,在北宋的募兵制下,为安置禁军裁汰下来的老弱而建立的厢军,承担了大部分的徭役,从而使北宋的农户基本上摆脱了力役负担。

没有兵役和徭役,为北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环境。劳动者对封建政府依附关系的松弛,也为北宋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说,劳动者较少兵役和力役负担对北宋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然而这世上本没有万灵药,北宋初期对维护统治有奇效的募兵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产生了诸如军队数量臃肿、军费负担沉重等问题。

北宋中期以后,由“三冗”导致的“积贫积弱”始终困扰着北宋政府。而“三冗”之中,尤以“冗兵”为大患。

宋英宗治平年间任三司使的蔡襄说过:“今天下大患在兵……是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一分给郊庙之奉、国家之费,国何得不穷,民何得不困?”

军队数量过于庞大,成为北宋财政负担沉重的主要原因。宋王朝养兵数量日渐增多,国家一遇凶年荒岁,宋政府便在饥荒区实行募兵,以解除“不收为兵,则恐为盗”的隐患。以至兵员逐年增多,军费开支变得越来越大。

特别是宋仁宗时期与西夏大规模开战后,军费开支更为巨大。国家财政收入有限而养兵耗费常占八九成,以至于宋代总是财政空虚,并陷入不能自拔的“积贫”状况。

理论上,募兵制的职业军人不事生产,有更多时间狠抓技战术训练,实际上却不一定。

训练也是要花钱的。毕竟训练肯定会造成武器装备与战马的损耗,士兵还需要加强营养补助。对于募兵来说,训练和作战都需要赏钱才会有动力,在钱不够用的情况下,募兵的训练自然就大打折扣了。

到了北宋后期,朝廷日常养兵的军费开支已经占了全部财政支出的八九成,自然没有多余的财力去保证士兵的训练强度,士兵的战斗力变得更为低下。

这就是为何梁山泊周边的济州府、东平府等地官军众多,却剿灭不了梁山上一伙强盗的原因。这些连强盗都打不过的禁军,后来遇到了如日中天的精锐金国军队,怎不被打得满地找牙,溃不成军?

并且到了这北宋末期,在腐败政治侵蚀下,募兵制更多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

农民虽然不再被征服兵役,得以全力务农,有利于发展生产,但却要为此付出更多的赋税养兵,尤其是要供养全国一百多万的冗兵,使得农民负担过重,更加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数年后江南的方腊起义,就与赋税过重不无关系。

纵使募兵制如今已经是有许多弊端,但郓州兵马都监董平却还在大张旗鼓地操持此事。只因按照惯例,在灾年做好了募兵之事,朝廷会对他奖赏提拔。

第二百六十二章 郁保四误闯募兵棚

此刻坐在城门外的木棚里,正在指挥手下招募兵士的一个军官,却并非兵马都监董平,而是他手下的一个将领,东平府雄威第八将王俊。

王俊乃是东平府本地人,年约二十七八,身长七尺五六,白净面皮,剑眉大眼。因他枪棒娴熟,从军后经过数次教阅,被提拔为东平府禁军雄威第八将。

这王俊少时也读过书,不是那种只会舞刀弄剑的粗人。因此,兵马都监董平这次让他负责在灾民中招募精壮,充实到禁军和厢军中。

受到董都监的重用,王俊本应该心下欢喜,可此时王俊却是愁眉不展地看着眼前排队接受检阅选拔的灾民。这些人,也太瘦弱了吧!

在募兵棚外,几个军士正在用木梃丈量应募灾民的身长。身长超过标准的,即可算过了第一关。度量身材后,另有军士带着合格的靑壮到旁边的场地,检查应募者的跳跃动作,以及让他们视远,检测视力。这三项都过关的,则招募入禁军。

可惜,莫说是三关,在第一关就没有多少人能够过关。排队等候选拔的灾民中,就难得见到一个身材高大健壮些的灾民。

王俊从清晨坐到晌午,也没有招到多少符合要求的军士,不由得心中烦恼。他无奈之下,只得指挥那些负责检阅选拔的军士,降低一些标准。对于身高略差一些的,就让他们试射弓箭,对于比木梃刻度低一二寸的,令射八斗力弓;低三寸的,令射九斗力弓。只要这些灾民能够开弓射箭,就算合格,记录在册录入禁军。

众人听了王俊的安排,又是一阵忙碌,对标准宽限了少许之后,达到条件应募入伍的人增加了一些。

这也是无奈之举啊!王俊叹息一声,躺坐在椅子上,扇着扇子闭目养神,回想着今日从灾民中得到了一个消息。

据几个灾民说,他们都是从阳谷县流落到这东平府来的。与他们一起逃难来的灾民,身强力壮的大多留在了阳谷县。

据说在那阳谷县,有一个有钱的大财主西门大官人在花钱招募乡兵。那西门大官人不仅给选拔上的青壮提供衣食钱财,还为通过选拔的灾民一家老小提供新建的屋舍,并承诺为他们提供过冬的衣食和来年春耕所需的物资,让他们能够在阳谷县安居乐业。

由于西门庆大官人那里给出的条件比官府招募禁军的待遇还要优厚,灾民中身强力壮的人大多选择了投靠西门庆大官人。只有那些选拔不上的灾民才留在县城外等着官府施粥度日。

阳谷县养不了这么多灾民,就告知这些灾民,东平府城外在招募禁军、厢军,让在西门堡没有被选中的灾民们再到东平府来试一试运气。

同在郓州,王俊对那阳谷县的西门庆大官人也有所耳闻。听说那西门庆家财万贯,在这府城里就开有金银店、酒店和生药铺等营生,端的是生财有道!此人如此大张旗鼓地招募乡勇,意欲何为?此事影响了我郓州府招募军士,是否要将此事禀报给都监相公?

就在王俊闭目想着自己的心事时,身边突然有军士失声叫道:“好雄壮的一条汉子!我莫不是眼花?那汉只怕身长足有一丈,难道是神佛下凡?”

王俊听得身边军士的嘈杂惊叹声,猛地睁眼坐起身来,顺着众人观望的方向定睛看去,只见一个身材高大的巨汉领着百十号人走近了募兵棚。

此人只怕不是善类!颇有经验的王俊一下子看出了对方的不平常处。那领头的巨汉满脸横肉,自带几分凶煞之气,不似个寻常的庄稼汉。并且他身后的百余人明显是以他为尊,簇拥着他朝前走。

再看那汉子身后的那些人,虽然也是风尘仆仆,但一个个都矫捷健壮,面无菜色,浑不似棚前排着队的这些灾民。

这群人有来历啊!且看他们所为何来。王俊立起身来,手握腰刀的刀柄,眯着眼盯住走到募兵棚前的这群人。

来的这些人,正是青州强盗“险道神”郁保四和酒生儿李小二那帮人。

郁保四误以为王俊这里是普通的赈灾粥棚,想带着手下兄弟冒充灾民到此骗一顿吃的,填饱肚子后继续南下赶往梁山。毕竟这里是州城脚下,郁保四这个强盗头子也不敢领着人去大户人家明抢暗夺。

来到募兵棚前,郁保四这才看清是官军在招募军士,只有那通过选拔之人,才能在登记录册,面上刺字之后,领到一碗饭食。

晦气!身为强盗的郁保四最不愿意见到官军的身影,此时见到这里是招募官军的所在,不由得心中大不自在,转身就欲带着手下离开。

恰在此时,只听得身后传来一个声音:“兀那好汉,生得一副好身躯,如何不来应募从军,报效朝廷?”

郁保四回身看去,只见一个白净面皮的军官正紧盯着自己。郁保四没好气地答道:“老爷是个闲散惯了的人,受不得军营中的许多规矩。这碗饭食无甚滋味,老爷我不爱吃。”

首节上一节198/84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