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第402节

“这可真是件好事,现在事情这么多,这件好事应该告之天下,让天下臣民与国同庆……”

或许是因为太过欢喜的关系,施奕文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尽管看似有些荒诞,但是万历却深以为然道。

“嗯,确实应该告诉天下人,如果是个儿子的话,就是大明皇家的嫡长子,那样必定可以安稳天下人心……”

提到自己的未出世的孩子,万历就像任何一个父亲一样,突然变得严厉起来。

“可是,那些该死的家伙,居然勾结宗室,想要谋逆,致远,你说我能放过他们吗?”

盯着施奕文,万历当然知道他会说什么,于是便主动说道。

“你放心,钞关税务司那边都是无名无禄的宗室,即便是怎么查也查不到你那里,那怕就是有人弹劾我也会留中的,可是那些宗藩,要是不给他们一点教训,他们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就不知道什么是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厉声厉色的一句话,让施奕文的心头不禁一悸,尤其是在抬头时,看到小皇帝目中闪过的寒光时,他突然意识到了一点——皇帝就是皇帝,即便看似朋友,可实际上,他所接受的教育,他所身处的环境,让他随时可以抛弃所谓的“友情”,就像对张居正一样,在世时是何等的尊敬,可是身后不过两年还可以开棺鞭尸……

作权臣……这权臣又有几个好下场的!

瞬间,早就坚定的态度,在这个时候变得更加坚定了,想了想,早就和张居正达成共识的施奕文便主动说道。

“那引起忘恩负义之徒确实该杀,就是那些勾结外人的宗藩也是该杀的很……”

“不但该杀,还要诛他们的九族!”

就在朱翊钧的话音落下时,施奕文反问道。

“然后呢?”

“然后?”

疑惑的看着施奕文,朱翊钧不解道。

“然后自然是天下太平了。”

“当年宁王之乱被平定时,想来大家也是这么想的吧!”

抬头看着小皇帝,施奕文调整一下话语,然后说道。

“其实,在得知京城的变故之后,我一直想是什么导致这一切,是什么让奸臣可以与藩王勾结行乱,如果不能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恐怕……”

话声微顿,施奕文迎着小皇帝的目光说道。

“一而再,再而三……到那时怎么办?”

第368章 我有何罪

“一而再,再而三到那时怎么办?”

即便是不需要施奕提醒,朱翊钧也考虑过这样的问题,这也正是他最害怕的,同样也是最担心的。

“是啊,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有了一个衡王,万一将来再冒出一个什么王来,那时候”

抿了抿嘴唇,朱翊钧的脸色微微一变,然后厉声说道。

“所以,我这次准备好好的给他们一个教训,或许不能杀他们,但是至少也要把几个人关到中都的高墙里”

“又有什么用?”

施奕看着朱翊钧随口说道。

“即便是现在他们受到了教训,可二十年后呢?三十年后,四十年后,五十年后呢?只要有人有野心,藩王总是会成为他们的工具,总是会有人那么干的。”

“这”

施奕的话让朱翊钧有些恼火道。

“我能怎么办呢?难道我非得把他们全杀死不可!”

“要是你真的把他们全都杀死了,那么倒也正好省了别人的功夫,别忘了司马氏篡曹魏的位,那些皇族为什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还不是因为曹丕篡汉后,为了避免皇帝近亲威胁皇权,曹丕不但削弱了诸王封国的治权,比如寄地空名,而无其实,虽有王侯之号,而乃侪为匹夫,而且限制王室成员出行,这使得曹魏皇家最重要的政治根基诸王,处于完全无权、无兵的尴尬处境。一旦皇权有难,曹魏诸王就只能俯首待死了,这一点,与我大明是何其相似”

尽管表面上看起来,施奕是在说着曹魏,但是当他提到与大明何等相似时,聪明如朱翊钧只觉得的后背涌出一阵冷汗。

申行时等人的背叛,加剧了他的危机感,让他知道“行伊霍之事”可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史书上,即便不是权臣,也可以通过某些手段推行,更何况是权臣。

大明有权臣吗?

有!

张先生就是!

申行时可以,那么张先生呢?有朝一日张先生会不会背叛自己?尤其是现在,申行时乱后,张先生把持朝政,万一要是

甚至于在过去的几天中,朱翊钧总是会从恶梦中惊醒过来,尽管他相信张先生是忠心耿耿的,但是,相信并不代表着他不会做,他是忠心耿耿,可是他身边的人呢?

万一将来有人给他披上黄袍,又该怎么办?

“致,致远,我,我该怎么办?”

朱翊钧的脸色煞白,甚至就连说话都变得有些结巴了,这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胆怯才是他真正的一面,毕竟,他不过只是个十几岁的孩子而已。

“藩王可拱卫中枢!”

“藩王!”

朱翊钧不解的看着施奕,诧异道。

“致远,你难道忘了衡藩”

因为衡藩刚刚作乱的关系,朱翊钧显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施奕会提到藩王。

“衡藩作乱的根源是什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大明的“封而不建”。”

抬头直视着朱翊钧,施奕正色说道:

“两千年之前,周人兴于陕西,入中原灭殷商,封建诸侯于四方,由此才奠定所谓“华夏”,始皇帝统一六国,行郡县于四方,其身后六国故地变乱四起,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刘邦立国之初,也曾借诸侯王之力,控制关东六国之地,可以说,华夏版图能有今日,全赖封建之功。汉武帝后,天下承平多日,士人只知诸王离心,却不知封建本意,只知封建之害,却不知封建之利,故汉武帝推恩消藩,再往后至晋代八王之乱,让世人尽观封建之害,由此“封建”遂成大害之论。”

首节上一节402/42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