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下所知,在西洋有专门从事对东方,也就是与大明、印度等国进行贸易的公司,他们在欧洲与大明以及印度之间进行航行,他们从大明、印度进口棉布、硝石、糖,以及欧洲市场紧缺的丝、靛青,而输往印度的则是铜、铅、锡等少量物品。他们每次航行都有高额回报,有时整体利润率高达三倍。在欧洲,这样的公司,大概有数十家,而每家公司每年获利不下数十万两!”
获利数十万两!
别说是其它人,就是原本对西洋公司志在必得的朱应祯,听到这个数字之后,也是惊讶的睁大眼睛,惊声说道。
“这怎么可能?”
“这怎么不可能呢?一艘船上携带的货物,有时可以达到十几万两,往返一趟,利润就可能达到二十万两,一家公司只要有三五艘船,那一年挣到的银子,可就真不少了。”
施奕的解释让武定侯郭大诚惊讶道。
“那这通商岂不是一本万利,一船货一船银,这买卖可真不错啊!”
说出这番话的时候,他瞧着施奕的目光也更加的嫉妒了。其它人大抵上也都是如此,面对众人投来的目光中的嫉妒,施奕摇头说道。
“大家肯定会说,现在我运气好,我这西洋公司有了这个特许,可是大家有所不知,这航海中风险极大,看似挣钱,可要是碰到海难,不但是船货皆沉,还在赔偿船员水手,算起来基本上,风险一半对一半吧。”
见众人似乎有些怀疑,施奕就拿自己做例子说道。
“就像我吧,当时就碰到了海难,如果不是因为运气,恐怕连性命都会赔上,这海上航行瞬息万变,风险总是难免,要不然,通海行商又怎么可能会有暴利?”
先是强调了一下海上的风险,施奕又继续说道。
“不过,高风险就意味着高回报,既然西洋人可以通过航海获得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暴利,那我们自然也可以,我相信,只要我们的海船航行的够远,就势必可以获得丰厚的回报,三百多万两”
笑了笑,施奕的语气变得极为认真。
“还真算不了什么,毕竟,在海上有太多的可能!”
“施郎中,你说这么多,到底是为了什么?”
面对成国公的问题,施奕微微一笑。
“我说过了,海上有太多的可能!”
第284章 斗争的平台 (第一更,求支持)
“海上有太多的风险!所以……”
看着众人,施奕文的面上露出笑容来。
“我希望能够采用风险分担的方式,采用与诸位共同出资合办西洋公司……”
不等施奕文把话完,朱应祯就急声说道。
“你说什么?共同出资?怎么个出资法?”
原本对于西洋公司志在必得他,怎么也没想到,施奕文居然拱手把西洋公司让出来。其它人大都也是好奇的看着施奕文,他们的眼神中尽是不解。
“难不成你要把西洋公司让出来不成?”
“让出来?”
施奕文反问道,
“不是让出来,而是成立一家股份公司。”
见众人似乎还有些疑惑,施奕文便解释道。
“因为海上航行的风险很大,所以在西洋各国都是采用合股经营的方式经营,在每次远航之前,他们都会筹集本次的航海经费,根据出资多少划分股份份额,待航行归来后,扣除成本再以股份份额分红……”
对于施奕文说的这个方式,在坐的众人倒也不陌生,毕竟,他们或多或少的都有参与生意经营,也曾听说过这种分红的方式,甚至于,这也是南方海商的经营方式。
“但是这种经营方式,并不适合西洋公司,毕竟西洋公司需要长期经营,所以未来的西洋公司的股东们需要将资产长期储存在公司中,循环使用,并不针对某次航海进行募资。”
尽管并不愿意承认,但是施奕文知道,这种投资模式间接影响了后来的公司,开创了现代社会陌生商人之间协作与互利共赢的新气象。
甚至于,这也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发展状大的原因所在。凭借着这一模式,东印度公司有充足的资金,可以应对频繁的远航,滚动的资金带来巨额收益,形成良性循环。
而且纵观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史,每次东印度公司发展壮大,几乎都得益于葡萄牙网状贸易的失误,东印度公司每次都能成功接管葡萄牙丢失的战略节点,坐享其成。而这同样也是得益于其资本的良性循环。
“毕竟,想要获得丰厚的利润,就需要长期经营,需要将股本以及赢利都投入到公司的经营之中,这才是长久获利的最佳选择。如果我估计没错的话,如果一切顺利,三年后,西洋公司的年赢利就会突破三百万两,五年后可以翻一番,到那时,诸位每年的分红恐怕都将远远超过大家写在纸上的数字!”
这正是施奕文让他们写下这个数字的原因,他之所以会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扩大海上贸易的利润,他们的思绪只是停留在“卖货”上,无非就是把大明的货物运到东西洋,然后再把大明需要的货物运回来,仅此而已。
可是实际上,海上贸易的利润,并不仅仅局限于此,这不过只是最初级的玩法。
“哦,施郎中的这个大饼画的可不小哇。”
打量着施奕文,然后又朝着英国公看了一眼,想着张家在京西煤矿上的收益,不由一阵眼热的朱应祯,心里倒是犯起了嘀咕,难不成,他真有什么法子不成?
“这个能挣多少,无非也就是一说,我倒是想要听听,你这个西洋公司怎么个办法,是不是,我们拿出银子来,然后你拿着银子去做买卖,等到年底挣钱了,再给我们分红?这给我们一个坐享分红的机会,说起来,我等是不是还要谢谢你!”
虽然只是随口一问,但这恰恰正是这个时代“合伙生意”的特点,出资人不过问具体经营,只是坐享分红。而同样也是为什么东印度公司被称为第一家股份公司的根本原因。
“坐享分红?”
施奕文笑道。
“这怎么可能呢?之所以成立公司,不仅仅是为了筹集资金,也是为了取纳众人之智,既然公司是由大家共同出资组成,自然要成立股东大会,而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而为了便于公司的管理,另设立董事会,它是公司内的一个为员工大会中的股东设立的代理机构。所以未来的西洋公司将是以董事会为最高领导层,由十七个董事组成董事会,公司的具体经营,由董事会决定……”
随后施奕文就把董事会的特点一一加以解释,在解释之余,他可以注意到朱应祯的神情不时变化着,当然也能看到张溶的神色也不太自然,似乎前者看到了机会,后者则是满腹的疑惑与不解。
他们都不明白啊……
其实,之所以设立董事会,甚至将19世纪的股东大会都引入到西洋公司的架构之中,并不是为了公司的经营。如果仅仅只是为了经营公司,施奕文更乐意采用这个时代的那种“合伙经营”,既出资人出资坐享分红,不过问公司运营的模式。
可是施奕文最终还是选择了效率相对较低,看似会有不少内部问题需要平衡的“股份制”。
之所以做出这个选择,施奕文有着更为深远的考虑——政治上的考虑,几乎是在确定了江南士绅集团是自己的敌人之后,他就在考虑如何利用新兴资本集团以及勋臣集团对抗江南士绅集团,前者会通过工商业、商会等多种方式结成松散的利益联盟,但是这个联盟是松散的,而且在朝中的力量有限。所以最后,他还是把脑子动到了勋臣集团上,但是多年来,勋臣集团同样也是一盘散沙,他们之间的缺少共同的利益,甚至没有共同的舞台进么沟通,这也是他们容易被各个击破的原因所在。
所以,施奕文所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协商,慢慢的达成共识,或许他们之间会有矛盾,但是没人和银子有仇。就眼下来说,董事会也好、股东大会也罢,看似没什么作用,可是等到江南士绅集团因为利益冲突,把手伸向公司的时候,就等于与整个士绅集团为敌!
“平台,给他们提供一个,让整个士绅集团与其为敌的平台,然后……”
想到几天前与吴才的对话,施奕文在心里冷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