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的也太多了一些,有什么大不了的……无论他是什么人,与你又有什么关系,你又能左右得了什么?
别说是你的,现在恐怕就是连皇帝也左右什么事情吧。
想通了这一点,自然也就不再像先前那么患得患失了,人反倒也平静了许多。
终于在前脚步入书房的时候,施奕文就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
“施致远,我对你可是久闻大名啊!今天终于能见到你本人了!”
顺着笑声看去,施奕文终于看到了明史中描述的那位“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的首辅了,虽是年迈但确实是仪表堂堂,相貌英俊,尺长的美髯随着他的话语微微抚动。
“下官见过的首辅。”
施奕文连忙拱手行揖道,尽管内心多少有些感慨,但却显得很是淡定。
“施奕文,施致远。”
张居正同样也在打量着他,只是初次见面,他终于知道为什么马自强、戚继光等人,对他的赞赏不绝于口了,不仅仅是因为他做出的东西,就是少年人英俊的相貌,也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好感,
“这阵子,老夫对你可谓是闻名已久啊。”
请施奕文坐下后,张居正感叹道,
“你是去年中秋前后进的京,这进京不到一年,你可是办了不少事情,去年冬天卖白菜的是你,开公共马车行的也是你,然后开铁厂非但制出像迅雷枪那样的神兵利器,又制出了一机顶千工的纱机,现在卢沟河两岸,大小布厂十数家,无不是用着大生纱,过去京城尽卖南布,而现在只见北布,北布价廉且质优,百姓尽受其利,还不等我惊讶过来,你又造出了能造福天下仓生的压水井,现在老夫倒是好奇,要是再给你几年的时间,不知你能给老夫带来什么样的惊喜,能给天下苍生带来什么福泽首发
提及施奕文做的一桩桩事情时,张居正甚至用了“福泽”这个词,这样的称赞确实极为罕见,而面对这样的称赞,施奕文犹豫片刻,然后说道。
“首辅少算了一件事。”
取出一本书,施奕文说道。
“下官还开了书局。”
说话的功夫,施奕文便把手中的书呈给张居正说道。
“这是下官回京后着人印制的《压水井法》,眼下已经印成了一万册,随时可以献给朝廷,再由朝廷分派各地。”
看着施奕文呈来的《压水井法》,听着他的话,张居正认真的打量着面前的这个年青人,心底不禁有些触动,这么多年他接触过太多的人,但是像施奕文这样的人,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压水井法》可令天下百姓从中受益,从此之后再无饥旱之忧,单就是凭你制井的功劳,老夫都应该上书皇帝,封赏于你,说说你想要什么样的赏赐?”
张居正的问题让施奕文的心底微微一愣。
想要什么样的赏赐?
这是需要我去想的吗?
沉思片刻,施奕文直接说道。
“下官不要任何奖赏!”
“不要奖赏?此话可是真心?”
抬头迎着张居正的目光,施奕文淡定的说道。
“在下当初制井,就是为解天下百姓旱时所用,既然行之有效,在下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将此井推行各地,让百姓不再受赤地千里所困,不再有旱饥之忧,如此,在下也就心满意足了!”
第226章 势单力薄
漂亮话人人会说。
施奕文也不知道,自己说的话到底漂不漂亮,他并不知道,但是他说的是实话。
或许他无法体会饥荒带来的灾难,但是内心的同情心使然,却让他不愿坐视这一切,总希望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这一切。
这不是出于仁慈,而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没有经过饥荒的现代人来说,他都会固执的相信,相信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
压水井只是其中之一。
在说出这句话之后,面对张居正的目光,施奕文笑了笑,没有再继续说下首发
信与不信不重要。
重要的是……漂亮话总是要说的。
“这是你心中所想?”
盯着施奕文,张居正正色反问道。
“嗯,”
轻应之余,施奕文又说道。
“首辅推行改变,为的也是天下苍生,在下位微言轻,不敢像首辅那样操心天下大事,只能作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如此也就足够了。”
“力所能及、力所能及……”
沉吟片刻,张居正看着施奕文的目光显得有些复杂,他终于知道了为什么马自强、戚继光会对他倍加赞赏,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这片赤诚之心。
不要封赏?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天底下确实没有多少人愿意把力所能及的小事做好的人,更没有多少人像他一样,能够这么全无机心。
只可惜这样的人……终究是不适合为官的。
心底感叹一声,打量着施奕文,张居正笑了笑,翻开那本《压水井法》说道。
“这井法,你明日就着人送到部里,朝廷会在这几日把它送到各地,哦,对了,还有你说的那个模具,还有招标的办法,都一定送来的,”
站起身来,神情肃穆的张居正对施奕文拱手行礼道。
“老夫代天下百姓,谢过致远了。”
“首辅客气。”
施奕文已经习惯了这些大人物的道谢,随后他们又简单的聊了一些其它事情,在聊天的时候,张居正对施奕文于北直隶推行种植棉花的想法,同样也是大加赞赏,毕竟,即便是朝中官员也无法忽视种植棉花的利润。
“北方地劣,百姓种粮只是勉强糊口,拿出几亩地来种棉,非但不会影响口粮,而且可以卖棉贴补家用,于北方百姓好处诸多,反倒是江南,百姓趋利,弃稻谷取桑棉,实在是不利于天下,毕竟江南水土肥美,百姓种稻既可得其利,现在反而取桑粮,而轻稻谷,实在是舍本求末,待到北棉兴旺之时,想必江南百姓也就会重操本业,如此,天下百姓亦可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