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开工厂 第225节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这句话说的就是运费太高,贩运了也是得不尝失,可是漕船却不一样,向来都是空船返航。

几乎是稍微一想,朱翊钧也能看出其中的利润。

“呵呵,盛世滋丁,我大明开国以来,天下承平两百年,人丁兴旺,百姓生火做饭,自然要砍伐许多林木,京城周围的树木殆尽,山东等的林木也是日渐稀少,蜂窝煤使着方便,而且价格便宜,运河沿线各地乡村不说,像临清之类的城里头,自然乐意用煤,一年漕粮四百万石,要是回程的时候,利用空船往南方运四百万石煤,所得恐怕也不下于京城吧,而且漕军也能籍此贴补生活。”

对于煤炭的运销,施奕早就想好了一切,从引进近代采煤工艺开矿,到修建新路,再到用蜂窝煤扩大市场,至于漕船的“回程利用”,更是一种再简单不过的方式,空船空着也是空着,利用好了,不但可以把门头沟的煤市场扩大到南方,还能带来一系列的好处。

“致远,也就是你,能想出这么多主意来,我看这事行,不过用漕船运船,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眼下肯定是不成的。朝廷那边肯定不会同意。”

尽管看到其中的利益,但朱翊钧同样也看到其中的阻力。

“这件事不需要通过朝廷,本身漕军回程的时候,就准其夹带货物,贴补生活,不过北方货少,往往都是从南方夹带,回程的时候,大都是空船,只要把蜂窝煤的市场在运河沿线打开,他们自己就会找上门运煤。至于朝廷”

施奕笑了笑,并没有继续说下去,漕军生活艰难,所以才准他们夹带货物,那些人又怎么可能错过运煤的好处?压根就不需要打官府那边的招呼,只是“私货”而已。

“你说这么多,还是没说到正题。”

笑眯眯的看着施奕,朱翊钧笑道。

“肯定还有什么麻烦事吧。”

“嘿,什么都瞒不过你,这事说好办也好办,可说难办”

无奈的叹口气,施奕说道。

“最难办的是路。”

“路?”

“对,就是路,门头沟煤矿地处山内,先前都是靠骡子驮煤出山,可这样一来成本自然也就高了许多,想要降低成本就必须要修路,而且修普通的路还不成,所以我想修一条铁路。”

直视着朱翊钧,施奕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铁路!

这是降低运输成本最好的办法。

“铁路?”

朱翊钧不解的看着施奕。

“什么是铁路?”

“就是在路上铺设两条铁轨,然后马车在铁轨上行驶。”

“什么,铁轨?铺在路上,那可是有四五十里路呢?都铺上铁轨?”

不等皇帝说话,客用就惊讶道。

“那得花多少银子?”

“也就是五六万两银子吧。”

一听要那么多银子,朱翊钧忍不住倒吸口凉气,甚至下意识的想到自己得掏一半银子。

“这,铺铁路干什么?”

“运煤!”

施奕直接说道。

“这么说吧,用六挽的大马车上,在石板上运煤,顶多也就是运一万多斤货,可如果是在铁路上,八挽的马拉着小轮平板货车,至少能运二三十万斤货,运输的成本下降了几十倍,先前坑口一百斤煤卖50,咱们运到京城门外的车站,至少能卖85,运费顶多只有五钱。”

修铁路!

这是施奕针对煤炭运输困难想出来的解决办法。其实坑口的碎煤、煤末只卖30,而在城里头卖100,就是贵在运输上,人拉马驮运出来的煤,能不贵吗?

不过,这条铁路肯定不会是蒸汽机车,只能因陋就简用马拉,马拉铁路,似乎铁路一开始的时候,也都用马拉的。

“可如果不修铁路的话,运费可能会高达三十几,算起来有三分之一都在运输上,以我的估计,咱们修一条铁路,看似需要五六万两,但是最多一年半,就能收回投资,而且这条铁路不仅可以运煤,也可以运货、拉人,考虑到要借漕船把煤卖到南方,这铁路势必要修到张家湾,每年从张家湾进京的南北客商众多,货物岂止千百万,都可以通过铁路运到京城,如要我估计不错的话,张家湾到京城的这一段铁路的赢利,差不多就足够维持铁路的日常运营开支了。”

被施奕的异想天开惊得不知说什么好的朱翊钧,好一会才反问道。

“那个,修那么长的铁路,有那么多铁吗?”

“嘿嘿,你忘了,咱们在遵化那边开的铁厂了?原本铁厂的产量就有点高,修铁路正好顺便把铁厂生产的铁给用上,也算是一举两得吧。”

施奕的回答,让朱翊钧思索了好一会,良久之后才看着他说道。

“致远,论做生意,估计天底下没有几个人能比得上你,这件事既然你想办,那我肯定会支持你的,说吧,你想要我做什么?只要我能帮得上忙,我肯定会尽力而为的。”

朱翊钧的回答,让施奕不由的长松口气,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尽管他知道,在张首辅的压制下,没有亲政的朱翊钧压根就做不了多少事情。

“这修铁路,牵涉到方方面面,我担心仅仅只凭我自己,是修不成这铁路的,而且你也不便出面,所以,我觉得咱们势必还需要其它人参进来,也好出面应对一些事情”

第189章 英国公 (第二更,求推荐,求收藏)

其它人!

这个人必须要是朝中大员,能够出面摆平一些麻烦,而且深得皇帝的信任,能为皇帝保守秘密。

这样的人,说难找,是很难。毕竟从张居正主阁以来,非但官为他把持,就连同五军都督府以及锦衣卫提督,都与张居正交好。

对于不敢让张居正知道自己做买卖的朱翊钧来说,自然不能找那几位,最后思来想去,他想到了另一个人,于是便亲自写了一封信,然后对施奕说道。

“你去找英国公张溶,他从世宗那会就因为遭人弹劾不问国事,成日里也就做生意,寻个买卖,这件事他去办,不会有任何人怀疑。”

尽管有了皇帝的亲笔信,可施奕仍然显得很是谨慎,在去拜访他之前,自然要先打听一下。

不过稍一打听,大抵上也就有了谱,这个张溶是英国公的玄孙。嘉靖年间,兵科给事中欧阳一敬因军政事务弹劾英国公张溶,山西、浙江总兵官董一奎、刘显,执掌锦衣卫的都督李隆等九人不称职,因为他是功勋之后未遭惩处,但其余的人都遭贬斥,不过,从此之后,他就不再参与国事,专门做生意。

“两耳不闻窗外事”

微微一笑,尽管并不了解那些勋贵,但是施奕相信,对于张家来说,他们必定不甘于寂寞,所差的只是一个机会而已。

首节上一节225/42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