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物资的储备、调配和运输计划还是个空白。企划院几天前已经告知他能够为发动机行动准备9000吨糙米和杂粮。但是其他物资总数需要多少,每个点需要多少,品种如何安排都有赖于他这个联勤总部部长的安排,制定出具体的供应方案来。
“奶奶的,老子就一个勤务兵一个女秘书,能做得了这么大的工作么?”洪璜楠在元老卧室里再次发出不满的声音。几天前他已经发出了一个电报,要索普调来一个后勤参谋班子来香港岛组建前指。
索普当时就回了一个“即刻办理”的回电,然后没了下文。洪璜楠不由得疑神疑鬼起来,莫非这家伙在搞什么阴谋?成立联合后勤总部的时候自己正在广州,索普出席了仪式。难道他这个“副部长”另有玄机?再想到自己在后勤司令部的时候经常对伏波军的头头、企划院的领导摆出“你是领导,你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反正我的意见是在这儿了”的态度。他愈发觉得自己的猜想是有道理的。
第一百二十一节 新生服
第一百二十一节 新生服
一想到这里,洪部长不由得有些懊悔。中校的肩章刚戴上去――戴中校肩章的军官在元老军官中也没几个,大部分元老军官都是少校。除了他只有总参常任秘书东门吹雨了和总参政治处主任魏爱文了。要知道这联合后勤部,按照地位来说可就是四总部的地位,将来第一批晋升少将是妥妥的。
如果不在军队中服役,转到部委机关,自己的所长无非是给弄到企划院去,每天对着一堆“运行图”和报表,指导一群归化民做表格。忙点累点不去说了,在元老中的存在感太差了。
他盘算了半天,想着怎么催促下索普,赶快把香港的前指搭建起来――索普这人他知道,年轻,一肚子理论,还写过本书,想法很多,言必称美军,是个典型的秀才。不过光有理论顶个屁用。他有点悻悻的想,他好歹是带来一箱子老头子当年办后勤的各种小册子和笔记的,全是pla后勤实际运作的核心内容,很多东西,照着笔记一看才知道理论和现实根本不是一码事。
洪璜楠正在暗暗烦恼,忽然港湾上空传来了汽笛声――这不是轮船的汽笛,而是中环码头的汽笛,通知有船要进港了。
最近几乎每天都有船只抵达香港岛。频繁的船只往来港岛一度引起了广东官府的警觉,南头水寨几天前还专门派了一个把总带了些酒和猪羊来港岛拜会了乐琳,重申了“传统友谊”。乐琳也充分向他们表达了船只往来频繁和他们没关系。
船上运来得除了基建材料,便是各种物资和人员。发动机行动的前奏已然开始奏响。
不知道这回船上又运来了什么――洪璜楠对送来组建前指的人员的事情已经有点不抱希望了,他打算明天就亲自回一趟临高,专门到军务总管庭去把事情落实下来。
他缓步来到卧室隔壁的办公室里,整理了下思路,开始撰写发动机行动的后勤备忘录。
尽管现在香港岛上开工的后勤设施已经不少了,但是大多数还是最基本的东西:专用码头。仓库,这些都需要,但还不够。他还要后勤工厂:军用食品厂暂时没指望了――企划院眼下不可能给他这么大的基础建设投资,但是一个净化水工厂是必须的:向来往于这一带海域的船舰供应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当然,在需求较少的时候可以利用剩余产能生产格瓦斯、汽水之类的软饮料。最后是被服厂。长期看来从临高供应被服对日后伏波军在大陆上展开行动是不利的,不但需要长途转运,还需要大量的储存空间。香港岛上设置被服厂,就近利用广州的口岸优势采购布匹和利用珠三角的女工资源。
如果水资源能够解决,应该再在香港岛上建一个军用食品厂,新鲜的水果蔬菜可是航海船只上的必需品……
正在理思路的时候,响起了敲门的声音,随后传来一声:“报告!”
“进来。”他头也不抬的喊道。
门口出现的是他的生活秘书――穿着制服,戴着伏波军的下士军衔。
为了照顾军队中的元老的生活起居,根据席亚洲的提案:军务总管庭和办公厅联合发了一个文,凡是在军队中服役的元老的生活秘书全部编入现役,授后勤下士军衔,按伏波军军衔制度晋升军衔,最高到上尉。元老军官的生活秘书不占军队正式编制,不授予军中实职,元老军官一旦解除和生活秘书之间的从属关系,她就不能继续在军队中服役,必须退出现役转到地方上去――以免影响军队的士气。生活秘书服役期间的军饷、伙食费、被装费和军人保险享受同军衔人员待遇,但是这笔支出不列入军费,由元老的个人账户中扣还。元老退出现役之后生活秘书也必须退役。
“部长,联合后勤总部的谢澎少尉来了。”秘书做出立正的姿势报告道。
这一次船上送来得不是基建材料而是洪璜楠日思夜盼的组建前指班子的参谋人员和设备――几个大箱子里全是各种后勤上专用的图版。
除了归化民的参谋班子,还来了一批临时借调的企划院和财务口的元老,暂时都归他指挥。谢澎带来了军务总管庭委任他组建和指挥发动机行动后勤前指的书面命令。
借调来得元老大多是从事统筹、会计和物流行业出身,算是专业对口。这让洪璜楠比较放心了――归化民的基本能力就那么点,上行下效的执行命令还成,要真正搞专业性强得东西只有元老自己来办。
前指在基地的堡垒里占据了几间大房间。正式置办起来了。粮食问题企划院已经帮他做了基本的供应,船只也算是基本有了眉目,他只要编制出具体的粮食供给方案和船只运行图就可以了――后者主要靠海军来搞,他可以少花一点心思。
吃和行的问题之后就是穿。从他们收容第一个流民开始,流民身上的衣服就是全部回收之后消毒做纸浆用,另外供应新得服装。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卫生,另一方面,流民们身上穿得也很难说是衣服。除了少数例外,大多数流民穿得只是一些碎布片。如果不供应他们基本的穿着,流民营地就只能搞成天体营了。
检疫营里给流民配发服装,一开始是服装厂正儿八经的仿87式的棉布作训服――俗称民工服的那种。随着流民数量增多,制作作训服的数量愈来愈赶不上供应速度。莫笑安出任轻工业人民委员之后,为了增加供给数量改良了检疫营制服――代号为“新生服”。
莫笑安尽管不是裁缝,也没学过服装设计。但是知道难民服装的基本供应原则:简化、适用。临高的气候既然很难冻死人,服装材质就无需很厚,检疫的难民一般不从事重体力劳动,布料也用不着坚实耐磨。当然染色之类更是一概不需要。
临高的纺织品除了黎民自织的棉布、葛布和麻布之外,主要来自岛外进口,有松江布和印度布。又以印度棉布为大宗。莫笑安从中选择棉纱最为稀薄最为廉价的一种。
新生服的款式做了大幅度简化――包括扣子、口袋之类的东西全部被省却,最后连腰带这个固定物都被取消了。“新生服”最后的款式成了一种套头的“口袋衫”。领口有用细带子可调教领圈大小。新生服不分男女和季节款。一律上身长袖套头衫。***长裤。尺码分出大、中、小、儿童四个尺码。临高制造的各种服装除了军警服之外一般不配帽子,但是新生服统一配一顶遮阳草帽--难民在净化期间是被剃光头发的,必须给光溜溜的头皮一定的保护措施。
新生服系列里配发了标准***--俗称“三零大衩”,因为它是1630年开始普遍配发的。同样只分尺码不分男女。三零大衩不但配发给净化中的难民,还配发给军队和归化民。军队系统的元老也有穿着这种三零大衩的。
配发***是卫生部门负责防疫的雷恩特意要求的,不穿内衣很容易造成皮肤病和寄生虫蔓延。另外,供应内衣也就减少了供应外套的数量――在检疫营地里,一贯是发给每人二套内衣,一套外衣。
现在要运来20万人,按照每人发给两套基本服装的要求,每套按照需要3米布料算,20万人要120万米,折合成松江布大概是10万匹。
在一年多时间里增加进口10万匹布的额度对元老院来说并不困难,不论是从印度进口还是从大陆进口――特别是他们现在有据点在浙江和上海,紧挨着松江布的产地,供应充分价格低廉,赵引弓能相当廉价的收购到足够的布匹。
但是他们这次要供给的服装要穿着在更北面的地方穿着――高雄还好,平均气温有25c,按照临高的标准供应服装不成问题,但是山东收容的难民送到济州岛过冬。那里的冬季最低气温可达1~2c,只发两套单衣显然会把人冻死。就算躲在营地里,难民们没铺盖只穿一身单衣也活不下来――除非把人当烤肉一样不断的烤火。另外,到了山东和济州岛之后,不仅难民们需要御寒的衣物,派去执行发动机计划的军队和行政人员也得有御寒的服装。
目前临高的军队和行政干部,几乎清一色来自两广、福建、江西等地,就算是小冰河期,这些地方的气温依然比山东和济州岛暖和的多,把这些人送到山东和济州岛,肯定会引起大面积的冻疮。洪璜楠是pla的后勤世家出身,对这些情况是相当了解的,南方的新兵分到北方,几乎没有不生冻疮的,很多人还会溃烂――这还是在被服保障充分的环境下。
现在的伏波军的冬装不过是较为厚实的棉布做得夹衣而已,别说棉袄、大衣,连羊毛衫都没有一件。
第一百二十二节 袁子光
.要让难民们在济州岛过冬,要让伏bo军在山东半岛自如的活动,联勤总部必须要解决冬装。
最廉价方便的解决手段当然是制作棉袄棉大衣。成本低,保暖效果好。在物质条件充裕的条件下,是首先解决方案。
企划院有足够的棉布,但是却没有多少可以填充用的棉絮。海南岛的棉huā种植业主要由黎民操持,他们的种棉广泛,但是产量有限,而且也没有做棉衣棉被的习惯。所以在本地没有棉絮可用。
如果硬要做棉衣就只能用木棉填充。木棉不太适合纺织,但是纤维中空,浮力很无元老们用它来制造救生衣,凑合一下充当棉袄的棉絮大约也可以在保暖xing上它应该是足够了。木棉的储备也算充裕,可以制作一部分棉袄。
企划院也有羽绒的储备从宰杀的鸭鹅的羽毛中挑选质量好得清洗干净之后储备起来就是准备将来做羽绒服的。不过郑尚洁等几个女元老的时尚社团做羽绒服的尝试已经失败了。羽绒服看似是充了羽绒的棉袄,实际技术含量却不低,特别是羽绒服的面料,要确保羽绒不出现“钻毛,的现象。在旧时空,是依靠了特殊的化学纤维织物才做到的,在临高用纯天然的纺织品:无论是棉布、麻布、葛布、呢绒还是稀罕的蕉布,全都达不到要求。郑尚洁、艾贝贝等人尝试了所有她们能找到的材料,甚至还考虑在内部敷上一层油纸,但是最后全部失败了一羽绒服的复刻在最近几年是不用想了。
最后就是呢绒了。这种羊毛织物过去企划院就在澳门收买了一些,从芶家庄的战利品中又缴获了一部分。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协定签署之后,荷兰人又向临高运销了一部分呢绒。总数大约有五六千匹,呢绒主要是青sè、黑sè和红sè的。当时收买的目的就是为了给伏bo军和外派人员前往北方地区做秋冬服装用。
剔除里面过于单薄的高级细呢绒,余下的粗呢是做军大衣和毯子的好材料。洪璜楠知道,相比之容易受潮的棉袄,呢大衣有相当的防水xing。在沿海那样湿度很大的地区活动,呢服装比棉袄要合适的多。
海军一直穿呢子短大衣,并非仅仅是出于“洋气”的考虑。
洪璜楠组织联勤前指班子给企划院写了一个备忘录,要求拨出足够的材料制作发动机行动的所需要的冬装。
用呢子为伏bo军海陆军制作军大衣和冬装制服。在1631年冬季前至少要准备4500套呢子冬装。另外还要为伏bo军准备具备保暖功能的军靴一一最好具备一定的防水功能。
从减少成本,节约材料的考虑,海陆军呢大衣均按照短大衣的款式制作,作为配套供应呢子或者棉质军帽,另外再供应保暖手套和袜子。
按照旧时空的标准,军人的保暖手段和袜子一般用羊毛制造,取其轻便保暖防水。但是临高没有羊毛,当然也没有毛线。洪璜楠退而求其次:用临高目前广泛在工厂中使用的劳保棉纱手套代替。至于保暖袜,也采用类似的做法:用粗棉纱编制成线袜。
这样的装备在济州岛不成问题,洪璜楠不知道小冰河期的山东到底冷道什么地步。这些手脚保温措施在零度以上还能凑合,如果气温低到零下五六度的时候,就有点顶不住了。
棉袄是供应难民的,洪璜楠在备忘录中写道:尺寸不妨大一些一一不仅可以穿着,还可以当被子用。棉袄要尽量结实特别是面料。这样在南送难民之后,换下来的棉袄可以拆洗之后继续给下一批人员使用。联勤前指估计,在1631年年底前要准备10000套棉袄。难民需要的保暖的鞋子不好解决,洪璜楠只好不管了反正赤贫的农民冬天一般也穿不上鞋子,只要能捱到济州岛,总不至于把脚冻没了。
因为服装太过简陋,而且肯定会出现数量不足的问题,所以在济州岛和山东都得有足够能够遮风避雨的建筑物来保护他们免受风雨和寒冷的侵扰,同时提供起码的安全保证。营区还得有转运人员和物资的交通设施。
本时空的谈不上什么港口设施建设,能让伏bo军海军的大型船只直接靠岸停泊的码头是不存在的。前指计划在在登州和江浙的转运地点要建设1000吨级简易码头各一座,在济州岛和台湾高雄地区需要建设3000吨级码头各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