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到大秦的武器大亨(上) 第293节

奴隶的对象是今天的朝鲜人。尚文也不知道这个时候叫什么名字,但是知道,他们正在这么做。辽东之地朝鲜人有很多定居点。这些定居点人口稠密。是非常理想的袭击地点。保安公司往往趁着黑夜突然发起进攻。然后把那些说着奇怪话的朝鲜人拖出来,汇成一条队伍押往秦国的租界。有的人试图反抗。保安人员也非常的不客气。直接把廉价的点火式手榴弹扔进去。然后全部炸死。没有炸死的,一刀杀掉。然后拉出几个人清理尸体。保安人员开始在这些地方开始设置地标。因为土地也是可以卖钱的。秦国zheng fu愿意花钱收购这些土地。燕国显然一开始就没有想到。他们只是抓奴隶。抓奴隶。

奴隶贸易正在毁灭一个又一个秦国潜在的对手。同时,又在该地建立新的文明。秦文明。

秦国的发展趋势一片大好。演习随后展开的还有北方。北方的花样和太原不同。太原主要是步兵为主,北方以大规模的骑兵为主。演习非常的没意思。因为,骑兵老是骑着马来回的跑走。蒙恬认为,与其演习,还不如化整为零,越过大漠袭扰匈奴人有意思。

相比之下。赵军显得非常的紧张。他们的队伍来回的调动。一支支队伍刚刚到达,就立即开出去。然后参与演习。

演习的同时,大量的走私武器贩子也开始频繁的活跃在赵军营地。赵军疯狂的采购火枪。这也导致市面上的火枪价格一下子从原来的三十半两飙升到五十半两。

赵王把国库都快搬空了。花费了大价钱的购买火枪。但赵军装备的火枪数量依然有限。只有八万支。最缺的就是火炮。秦国依然*出口火炮。赵国的火炮铸造技术又没有秦国那么好。无奈之下。大量的劣质火炮开始进入赵军。炮兵的伤亡是步兵的好几倍。炮兵成为最危险的兵种。

火枪无法像秦国那样大规模的列传,于是乎,他们无奈的编成了一种。火药武器和冷兵器混装的队伍。

步兵依然是主力。但是他们前排有三排的火枪手。他们要用三排she击的原则击溃对方的阵型。然后用刺刀,枪托冲锋。后面跟进的则是大量持有长矛,戈,戟等冷兵器的士兵。在突破阵线之后,他们则是冲锋之力。之前他们就是要紧紧的跟在后面冲刺。

但这必须依靠骑兵来完成。由于秦军把北方隐患消除。大量的马匹进入赵国。赵国也开始学习装备骑兵队伍。他们自己制造了大量的马镫,马掌等物。武器则是长矛。李牧的想法很简单。

在火炮无法跟秦军对抗的时候。只能依靠快速突击很强的骑兵接近对方。随后快速跟进的步兵方阵要迅速的跟上来协同骑兵打开局面。这是非常悲壮的战法。但也是无奈的举动。因为冲锋之前。他们要面对大量的火炮轰击。而且,体力消耗也很大。因为,炮兵把攻击距离延伸了很大。

为此。赵军也开始做出重大改革。他们不再使用笨重的甲胄,因为这实在是消耗体力。而且根本就不抵挡不住子弹的she击。同时。他们冲锋的队形开始变的异常的松散。只要在进入战斗距离。通常实在最后的五十步内,才开始放缓脚步汇聚队形。

在这之前。骑兵要不惜一切代价的冲锋。冲锋。不管情况如何,他们必须保持冲锋状态。尽可能的撕开对方的防线。后面跟进的步兵才有发挥的余地。

李牧曾经想过偷袭对方的炮兵阵地。但是不可能。通过秦国的报纸。李牧已经推算出,秦国已经把炮兵放到一个核心的地位。军阵的核心就是炮兵阵地。这是一个腔调强大火力的恐怖对手。

425寒酸之极

赵国如此混搭,也是迫于无奈之举。赵国没有掌握枪管制造技术,火炮制造技术也无法跟的上。还有更糟糕的是,他们的火药都是从秦国进口。而秦国在火药上做了很大的手脚。秦国自己装备的火药是正常比例的黑火药。而赵国装备的,是做了很大手脚的火药。比如。硫磺和木炭的成分占到了百分之六十。

火药的质量上,也无法和秦国的颗粒火药相比较。秦国自己使用的都是颗粒火药,燃烧速度快。而赵国,使用的依然是粉末火药。燃烧速度,燃烧程度都不能于秦国的颗粒火药相比。这也是赵国大量进口火枪的重要原因。因为,粉末残留量大。加上没有合理的擦拭。报废的枪支很多。

相比,秦国自己就非常的爱护自己的火枪。军官经常督导士兵进行火枪擦拭。并且,士兵训练当中,保养枪支,是一个很重要的训练科目。赵军根本就没有秦军那一系列的cao作规范。他们只能自己探索。而且,教育方法也非常的落后。士兵对武器的保养维护,远远不及那些拿着冷兵器的士兵。那些士兵还知道经常打磨一下他们的武器。而拿着火枪的士兵根本就不知道如何保养。

与之相比的还有燕国新军。他们大量的换装秦国的火枪。火炮。他们按照秦军的典范全盘接受学习。

从饮食到步兵cao练,无一不学习秦军的。秦军士官们也图省事。便把秦国第一本步兵作战手册拿来当教材。这是秦军第一本较为规范的步兵作战手册。之前天军出版过一本。但是那本主要是普及一下航空知识,具体的内容并没有多少。陆军看到天军的手册之后。也开始自己编纂。

手册之所以能够普及,那是因为军队普及文字的教育工作的展开,加上报纸在军队中传阅。使得军人们不知不觉中开始学习。他们经常拿着报纸读,以此来加深自己的学习能力。手册的编纂都是根据秦军实际战争中总结得出的,实战意义非常的大。

比如一些细节问题。枪支的维护保养。其中就规定了持有燧发枪的士兵三天之内必须经常更换燧石。而且,给枪管上润滑油。战斗前检查自己的枪支等等。这些,赵军恐怕都没有。

燕军在秦军的帮助下。三个混编师,共十万人,战斗力已经超越了赵军。举一个例子。秦军的排枪战术。需要士兵鼓起很大的勇气走到敌人五十步内。因为这个距离才能很大规模的she杀敌人。所以,这就要求士兵心理素质非常的过硬。

为此,担任燕军总教官的屠睢很严酷的使用了爆炸效果强烈的黑火药作为炸点。让燕军士兵排着整齐的队伍前进。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或前,或后。或左,或右。进行爆炸。爆炸的效果让燕军士兵一下子暴露出心理素质差的缺点来。为此。这样的训练经常进行。并且,对那些第一个逃跑的士兵进行残酷的体罚。通常是一个连队来进行。每人必须狠狠的拿着棍棒责罚该士兵。或者是减少其军饷。但没有减少他们的用餐。这是不道德。

军纪的严厉,让这些士兵开始严格遵守军纪。他们即便是遇到炸点爆炸也不再后退。也不再逃跑。而是依然严肃的保持自己的队形。

燕军的军官,也专门成立军官短期培训班。凡是不合格的,全部打回去当士兵。只有那些勇敢保持战斗的人才能当军官。

在这样的训练之下。燕军整体水平大幅度的调高。战斗力提升还来源于秦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补给。比如他们的炮兵。一门火炮可以丝毫不顾及炮弹的多少疯狂的发she。炮兵的素质也在秦军士官的教导下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北方的演习当中。主力军不是秦军的骑兵。而是燕军。三个师的燕军表现出顽强的战斗力。

火炮she击节奏非常的快捷。发she速度非常的快。准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的火炮装备了各种炮弹。特别是榴弹,由于要测算距离。使得火炮技术要求较高。秦军对此也毫无保留的教授。

步兵方阵按照营为单位一排一排的前进。一直走到敌人五十步前,他们才会喊着长官的命令开枪。

“准备。”

“举枪。”

“she击。”一系列动作整齐的被执行。

排枪she击的效果非常的好。犹如一排闪电,雷鸣。将那些靶子打烂在地。

相比于秦军和燕军的演习。赵军的演习有些寒酸之极。

他们的火炮每门只能打五发。而且数量非常的少。具体到战阵上,只有几门。打完之后。骑兵就要冲锋。后面的步兵就像放羊一样的乱跑。这样做,仅仅是为了避免对方火炮的猛轰。

最重要的是,骑兵是在火炮发she完毕之后进攻。配合得非常的差。这是因为,炮管质量的急速下降。导致一些有经验的炮兵被炸死。而这些炮兵来不及教育下一批炮兵就死去了。炮兵往往是步兵临时补充。补充的速度非常的快。炮兵低劣的she击水平导致了配合之间只能采取这种做法。

步兵中的火枪兵和炮兵一样。他们打仗的时候,只能发she一次。因为他们总共才配弹五发。火枪的价格不菲。这五发子弹也是赠送才有的。不像以前。火枪兵数量非常少。子弹管够。但是火枪兵急速的扩充,导致了子弹非常缺乏。赵国的资金非常的有限。在对外贸易中他们非常的吃亏。他们使用的是真金白银买火枪。却无法用其他商品让这些真金白银流回自己的国家。

贸易上的吃亏,导致她们的军备不可能像秦国,燕国那样大规模的换装。说到底。这样寒酸之极的军演。是赵国自己造成的。原因就在于,他的综合国力不济。

李牧能把演习搞成这样已经算是发挥最大的才能了。但是报纸的报道,却把赵军叫成了一支“乞讨大军。”

426兴趣,勇气。

秦国记者的报道明显有倾向于秦国的那一面。但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客观事实上巨大的落差。秦国每次演习展示的火炮数量往往都在一百门以上。而相比之下。火炮数量较少的赵军成为了一种陪衬。这也难怪秦国记者会写出这样的报道。

这篇文章还没有正式刊登。但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已经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六国的议论还比较少。毕竟他们很少有人能够看见秦军展示火力的可怕之处。但是秦国国内就不同。人们在参与军队的后勤运输任务当中就已经解除到了秦军的火力。所以,很多人借此炫耀。这是谈话的资本。

民间有议论。但是报纸上面却没有相关的报道。这无疑是一种遗憾。但很快这种遗憾很快就消失了。记者的走访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刊登民众最喜欢,最关心的问题,才是他们赖以生存之道。秦国有十几家大大小小的报社,竞争压力十分紧张。如果没有很好的新闻素材。报纸很容易被淘汰掉的。特别是在咸阳这座大城市。人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几国的接受能力。

记者开始注意到民众的谈资。他们便把目光转向军事领域,邀请一些军官作为专家进行演习点评。或者是说一些军事武器,或者战术方面的专业谈话。这样的报道很快就吸引人们的注意。

请专业人士谈专业问题。这具有很高的权威。加上民众的持续关注。《闪电报》这份第一个请军官解释军事问题的报纸一下子大火。这是第一个采用这样的报道。这样的采访方式很快就成为新闻教学的典范。

秦国的教育就是如此的脚踏实地。他们的学生教材很大部分来自于社会变化的实际教材。他们没有统一的理论。但是分析讨论。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是他们自己的所得。

民间教育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兴趣这个教育关键xing问题。因为那个时候,民众的学习兴趣非常的高。人们渴望知识,渴望学到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所有知识。可是随着秦国专业教育体系的建立。人们越来越发现。人的jing力十分有限。人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而且,在机械化大生产当中,人们已经习惯了那种流水线作业,习惯了那种相互之间的配合。分工成为了教育学科分科的实际原因。

这是高等教育,但是在一些基础教育,比如,五岁到七岁之间的儿童问题上。尚文依然秉持了那种教育自由的风格。他需要让教师培养他们的兴趣。而不是过早的教授他们知识。尚文如此长远的想。但家长们不买账。

公立学校的这样自由化的教育,在这些家长开来显得十分散漫,而且孩子所学知识非常的有限。短时间内难以看到结果。于是,他们便自发聚集起来。找尚文干涉教育问题。尚文原本想一个一个的解释,但是看到人群之多。便找来记者,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出来。

“我非常理解给位的心情。也非常理解给位为孩子的将来担忧。但是,我非常抱歉。我不能改变什么。”尚文语气缓和的说道。

孩子们的家长一片唏嘘声。他们不能理解。孩子没有学到知识。丞相竟然说不能改变什么。他们不能接受。

情况有些混乱。尚文挥手维持一下。

“我需要解释。希望大家给我一个解释的机会。一个解释的机会。好吗?“尚文大声的说道。民众只好点头不语。他们想听听这位丞相怎么解释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怎么说那,我一时也找不到很好的话题来说明这个问题。但是,我想说的是,我们秦国正在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知识,需要教育,我们更需要创新。我们周边有很多新事物在出现。玻璃,镜子。四轮马车,公路等等。但是这些东西发展到这里就够了吗?”尚文问道。

首节上一节293/214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