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克苏鲁不相信末日 第11节

  “这二位是?”

  “你的替身。”王威在一旁介绍了一下。

  哦,是要为我挡枪子,扛刀子的同志。

  苏寻目光动了动,没有上去握手,而是向二人敬了个礼。

  “两位同志怎么称呼?”

  那两人对视了一眼,同时笑了笑,像照了面镜子。

  “我叫苏寻。”

  “我也叫苏寻。”

  真正的苏寻苦笑摇头。

  子弟兵中不乏这样的人,严肃的同时不失活泼。

  两人其中一个清了清嗓子:“不开玩笑的说,未来这段时间我们可能会代替你去参加一些会议和公开场合,必须尽快适应你的名字,以防有人喊我们时反应不过来。”

  “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尽量避免提及自己原来的名字,不过现在告诉你这位正主倒也没关系。”

  “我叫王君佑。”

  “我叫张伟。”

  苏寻点头:“那么接下来就麻烦你们了。”

  “没事,这是我们的工作,就像你也有你的工作。”

  三人结伴向车上走去,不清楚的怕会以为是三胞胎,难以想象组织上是怎么在这么快的时间内找到与自己这么像的两个人。

  难不成是人脸识别的威力?

  这趟出门除了两个替身外,姜怡自然也会跟着,还有几位负责相关方面的同志以及军事顾问王威。

  除此之外,倒是还有一个熟人,安全部门的郑远。

  “许久不见啊郑组长。”

  “久吗?也才没两天吧。”

  苏寻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倘若在末世中,两天之前见到的人还能再次相遇,已经是值得好好叙旧的故人了。

  他转而问道:“徐老和何局长还好吗?”

  郑远道:“徐老爷子好的很,项目进展顺利,连饭都吃的多了。”

  “至于何局啊,最近忙的很,全国各地到处飞,都快朝游东海暮宿昆仑了,他接触你比较早,很多关于你的涉密内容都是他在处理。”

  “那还真是辛苦了。”

  乘上车,并没有出现什么不长眼路人半道拦车撒泼的经典桥段正常人谁拦装甲车啊,还是车队。

  三辆运兵车和两辆猛士一同从基地中开了出来,更有交警提前规划路线,一路下来苏寻连个人影子都没看到。

  这令苏寻有些遗憾,最近的工作疲惫紧张而且压力颇大,好不容易出了一次门,在不怎么耽误时间的情况下,他还是很乐意看到一些乐子。

  东盟在关键问题上极强的控制力让他没了这个机会,几辆车很快停在第一个避难所前。

  映入眼帘的是几座巨大,类似钢结构厂房的建筑,周围以铁丝网等障碍围住,还有很高的围墙正在施工。

  门口是两座预留了机枪位的哨塔,两座哨塔中间的大门由钢铁制造,沉重坚固。

  一眼望去,肃杀气扑面而来。

  苏寻刚要下车,却被姜怡拦住,她取出帽子与平光眼镜给苏寻戴上,并从自己包里掏出化妆刷给苏寻脸上补了几笔。

  “……”

  一直以为这人真的是纯粹的生活助理,看郑远习以为常的神色,她指定是还有点什么别的副业。

  或者说别的主业。

  “我不用戴个口罩吗?”

  姜怡轻轻笑了笑:“那不是明摆着说你身份不简单吗。”

  “放心,简单调整一下就可以了,不是特别熟悉你的人不会认出来的。”

  “你一会儿跟在队伍里,和几位同志讨论一下就行,让王君佑同志走在前面。”

  “行吧。”

  面对办公室这些人的时候,或者说面对所有代表着国家、努力尝试挽救末世的人的时候,苏寻感觉自己一丁点九阶超凡者的架子都提不起来。

  这些人怎么安排,自己这么做就是了,主打一个绝不添乱。

  “走吧,下去看看。”

  本地负责避难所建设的人员很快迎了上来当然,迎向的不是苏寻,也不是扮演苏寻的王君佑,而是扮演领队的王威。

  这些建造避难所的单位实际上并不知道自己是在建造避难所,这个名字一旦扩散恐怕会引起大规模的恐慌。

  正好东盟宣布进入战备状态,目前这些场地还是以军事据点、防空、防炮等名义建造的,王威则以军方的名义前来视察。

  王君佑全程装作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四处看完发表一些无用言论的领导模样,而苏寻就跟在这几人不远处,一边听着他们对话,一边四处观察。

  所谓实地踏查,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有些问题只有在亲眼见到的时候才能发现。

  进门前,苏寻就与身旁的同志讨论。

  “这个门我觉得可以改一改,横向的推拉门固然有优点,也不容易被撞开,但一旦在冲击中产生变形,就比较容易卡死,而且它结构强度也不高。”

  “对开的大门看似容易被撞开,其实可以有很多办法顶住,这东西大家再做一下讨论。”

  一旁的人在本子上匆匆记下,几人脚步踏入这所谓的军事据点中。

  “首长你看,这是我们配置的标准化粮仓,单个粮仓储量五百吨,每个据点将会配给六个粮仓,以达到三千吨的储量。”

  “以一万人的规模计算,这个级别的粮食储备足够支撑一年的消耗。”

  眼前每一个粮仓都有接近七层楼高,巨大的钢结构外壳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我们有多少储备粮可以分发到这些据点?”

  一旁的办公室成员查找了一下相关记录,回复道:“目前全国储备粮规模已经超过十亿吨,单纯的大米储备也在一亿吨以上这个不需要担心,粮食完全足够,主要压力只在运输和新仓储设施的建设上。”

  “目前全国一千个大型储粮基地中已经有八百余个进入了出库流程,每天都有数万吨粮食发放到各地。”

  苏寻仰头看了一会,嘴角扬起笑容。

  看到这样的造物出现在面前时,他才真切感受到自己这段时间的努力有了成果。

  对嘛,这才是屯粮,这才是囤积物资,谁家末世重生一回要自己掏钱去超市进货啊?

  在一个月内,这种规模的避难所会铺遍大江南北,作为地面的救援中枢,挽救末世中成千上万的幸存者。

  前世经过推算,末世第一年整个东盟的幸存者数量可能不超过两千万,不知道这一回又如何?

第19章 真的不回家吗?

  看过粮仓之后,众人进入厂房。

  这确实是一座厂房,内部预留了不少空间准备安放还没到位的生产设备。

  太过于先进的自动化机械将会毁于大灾变时的灵力冲击,而一些构造简单的机械则依然可以使用。

  当然,要说一点影响也没有那是不可能的,只是这些影响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有被修复的可能。

  “等这里的机床安置到位后,这个据点内就足以承担起团一级武装的弹药供应任务,也能进行一部分枪械火炮的生产。”

  “不过这边对民生物资的制造能力还是有限。”

  有人偏头看向苏寻,他沉吟了一下,低声参与讨论:“这方面暂时不用着急,先保证武器的供应,另外考虑一下冷兵器的生产。”

  只要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民生类资源就可以考虑从外部收集。

  至于热兵器……它们当然很好用,威力巨大,但频繁使用热武器是有可能招致丧尸群围攻的,这种情况下,末世中许多老牌幸存者更倾向于使用冷兵器,万不得已时再使用枪械。

  负责建设避难所他们认为是军事据点的人对此比较困惑,现代战争哪里还有冷兵器的戏份?连步枪都用的不多了。

  但王威也赞同了这个方案,于是这些人也只好答应下来。

  许多参与夸父计划的人并不知道计划的全貌,但其实多少猜得到上级有一些机密暂未开放,对于一些看似不合理的指令,他们还是会全力支持。

  “这里的用水用电怎么解决?”

  “用水方面,本据点建设了四个大型水箱,计划中还有一座水塔,三个泵站在建,建成后可以对地下水进行抽取和净化。”

  “另外,离本据点五公里外有一条河,我们计划沿途铺设管线,必要时可以直接抽取河水。”

  “利用这条河,还可以建造一个小型化的水电站,不过这个时间比较紧张,关于用电方面,我们考虑的主要方法还是在地下搭建一条线路,直通到附近的一座风电场。”

  滨海市风电资源丰富,本地建设有大量风力发电设施,选用这个作为能源倒是因地制宜的上策。

  几人随着本地负责人的脚步尽可能地将整个避难所逛了一圈,参观时他们表露的态度不算多,回到车上后才算是彻底放开了讨论。

  “我认为,避难所建设的重中之重在于选址,它应当远离主城区,靠近发电设施和水源地。”

  几人接连提出不少观点,最终,苏寻拍板道:“这个结构没有太大问题,可以尽快进行推广。”

  “发电方面,优先级以核电、水电、风电、光伏进行排列,各火电厂需要加紧存储燃料,毕竟大灾变之后,煤炭供应就会被掐断。”

  众人点了点头,对于这个问题难免有些忧虑。

  目前国内的发电结构,仍以火电为主要方式,占据全国总发电量的60%以上,剩下几种方式各有制约,受地理、天气影响较大。

  核能发电倒是稳定便捷,奈何数量太少。

  众人沉默了半晌,王威道:“这个问题我们会尽量想一些其他办法。”

  苏寻点点头:“尽快研究出一套合适的分配机制,将煤炭优先向缺乏其它发电手段的地区运送。”

  众人商讨了一会儿,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便准备前往下一个目标滨海市中心。

  “这种厂房营区式的避难所只适合建立在城市边缘实际上大多数避难所都应该建立在城市边缘,人类做为这个世界上数量最庞大的大型动物,城市这种人口高密度聚集区实在是太过危险了。”

  “确实,但我们还是不能放弃城市中心的幸存者。”

  丧尸潮的可怕苏寻深有体会,前世幸存者那么少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各大城市中的幸存者最终只有极少数能活下来。

  生活在百万、千万级的大丧尸群中心,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不幸,现实不是游戏,在缺乏医疗和补给的情况下,受伤基本就等于死亡。

  针对这个问题,办公室提出了一项相当庞大的计划。

  地铁改造工程。

  将各个城市的地铁改造为避难所和疏散通道,让人口稠密区的幸存者可以通过地铁通道转移到较为安全的地方。

  最不济也能在地下生存下来。

  同时,这些地铁通道还能成为人们未来反攻城市的重要路线,处于地下的工事也要比地表建筑更加安全。

  倒不如说,各个城市的地铁本身就是人防设施的一部分,从建成的时候开始就肩负着备战备灾的任务。

  快到达目的地时,郑远叮嘱道:“苏顾问,一会儿到那边之后请务必小心一些,由于政策上允许大部分人在这几天返乡返家,地铁和城市道路人流量会比较大。”

  “当然,我们还是会对现场进行一定程度的控制,保留出足够的安全空间。”

  苏寻浑不在意地摆了摆手:“我在自己的国家,又不是在战场上,哪里会有那么危险放心,我服从安排,只是觉得你们不用太过紧张。”

首节上一节11/7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