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之前那场史无前例的巨大风暴。
农家小院附近十几公里内的地貌,都出现了轻微的改变。不少的公路段,都被从天而降的巨石砸的坑坑洼洼,有些地方甚至直接断裂开来,形成了一条如同河道一般的宽阔裂缝。
那种地势,不要说大型货车,就算坦克也别想跨越过去。
唯一的办法,就是现场搭桥,或者干脆绕道。
而进入城区的范围后。
情况更加恶劣。
城区内成片成片的建筑,都在飓风中倒塌。大量的建筑残骸,如同洪水般淹没了大街小巷,将原本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变成了碎石遍布的戈壁。
只有一些足够坚固的大型商场,还有超过七层的居民楼和商业大厦,勉强保持着原样。
不至于让整座城市,彻底的回归原始。
“太夸张了。”
苏武看的有些脊背发凉,意识到自己还是有些低估了风暴的破坏力。
这种场面,恐怕也就核爆,或者七级以上的地震能够与其媲美。
就在这时。
一声轻微的提示音响起。
那代表着官方论坛江河市板块出现了新的消息。
苏武暂且放下对城区的关注,转而打开论坛。发现江河市板块上边多出了两条新的公告。
第一条是简述这次风灾带来的损失,以及城区各个官方避难所的现状。
作为江河市的最高权力机构,官方避难所掌握着整座城市中最多的人口和物资。而相应的,他们也是在这次灾难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方。
风暴肆虐的短短十几个小时内,总共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地面仓库,被彻底摧毁。损失的物资接近两百万吨。类型从日化用品,车辆,建材,电子元器件,工业生产线设备,到食品等等都有所涉及。
所幸由于预警及时,人员方面的伤亡并不大。所有位于地下的避难所设备,都仍然可以正常运转。
苏武仔细阅读着这条公告,视线在损失类型那一栏,停留了好几秒。
神情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不要看公告的行文,似乎说的轻描淡写。但三分之一的仓库,两百万吨,食品这三个关键性的词汇同时出现在一起,就代表着事情不可能小到哪里去。
稍微翻译一下,完全可以理解为官方的工业生产能力被重创,维护避难所日常运转的物资大幅度减少,储备粮正在下滑接近警戒线。
每一条,都是重量级的坏消息。
“官方避难所里的人。”
“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了。”
隐隐约约间,苏武似乎感受到了一丝风雨欲来的气息。
第41章 官方的困境
按捺住心中不详的预感。
苏武继续看向另外一条公告。
那一条与其说是公告,不如说是任务悬赏。
江河市的官方避难所,拿出了总价值一千五百万的物资作为奖励。
面向所有企业和个人避难所,发布雇佣任务。任务内容包括清理地面道路,协助官方建设地下农场和养殖场,交换指定物品等等。
其中清理地面道路是大头。
官方甚至为此专门规划出了数十条待清理路线,将奖励具体到了以米为单位。
“这么急切?”
苏武微微有些意外,但很快,他就想通了其中的关键。
目前的江河市官方避难所,虽然通过地下通道,将彼此连为了一个整体。但那些大部分都是临时紧急赶工出来,宽度不到一米的狭窄通道。最多允许步行,或者从游乐园拉过来的玩具火车通行。
物资转运效率,相对于几百万人规模的体量,低到几乎可以忽略。
真遇到了紧急情况,依然还是需要依靠地面道路进行调配和相互支援。
换句话说,地面交通体系,实质上仍然还是目前官方避难所的命脉。哪怕付出巨大的代价,也必须保证它们的通畅。
明白了官方的态度。
苏武反而不再那么着急。
他顺手接下清理道路的任务,然后稍微权衡了一下,决定将工程队剔除征召队列,只派大型货车和特种运输车,还有两台建筑机器人出去执行任务。
现在外出是一件具有相当大风险的事情。
而工程队作为当前苏武手中,唯一成体系的建造团队,扩建避难所的主力,本身又非常珍贵和重要。
无论出于什么方面的考虑,哪怕可能因此获得超额的收益,也不应该拿它们出去冒险。
“接下来。”
“工程队回去接着挖掘避难所地下第四层。”
“侦察无人机编队负责为外出的清理小队,提供路线和空中预警。”
“还有建筑机器人,继续待在地面建造小型碉堡。”
将避难所的工作一件一件的理顺。
这个时候,苏武无比深切的感受到了避难所劳动力的匮乏。
总共七台建筑机器人,两台要随车外出,两台要回归工程队,以保证工程队能够满效率的运转。真正能够留在地面,进行碉堡建设的仅仅只有三台。
而三台,这是要准备干到天荒地老的架势。
“必须要扩充一下队伍了。”
看了看手中的生存点。这些天里基本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进项,反倒是因为各种琐碎的事情,支出的生存点为数不少。截至目前,只攒下来了25生存点。
按照苏武原本的想法,这些生存点应该被当做压箱底的急救资金存着,等到危机关头再拿出来救命。
不过现在,他却改变了念头。
生存点是底牌,避难所同样也是底牌。早点建成一座强大的避难所,一样可以无惧危险。
所以该用就用。
“25点生存点全部用掉。”
“用来增加五台建筑机器人。”
既然决定动用储备的生存点,苏武也不扣扣索索。直接打算把所有的生存点都投入到制造建筑机器人上边。
建筑机器人的工作效率,没有专业的机械设备高。但它仿人型的躯体,却几乎足以胜任大部分的工作。造的再多,都不会有饱和的风险。反而每多一台,就必定能明显提升一截避难所各项工程的建造速度。堪称是仅次于工程机器人的万能工具。
制造中心。
接到苏武制造命令的两台工程机器人,立刻进入工作状态。
它们从仓库中取出材料,进行切割熔炼。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的焊接出建筑机器人的骨架。
因为使用的原材料都经过事先初步的筛选和处理,整个工序进度飞快。平均一个小时,就能有一台建筑机器人模型,诞生在这两台工程机器人手中。
苏武全程关注着制造进度。
工程机器人们每制造完成一台,他就会专门去一趟制造中心,利用生存点对建筑机器人进行激活。然后再立刻将它派遣到地面,加入建造碉堡的队伍之中。不浪费任何一点时间。
如此几个小时下来。
原本农家小院所在的地面,重新恢复了热闹。在陆陆续续增加到八台数量的建筑机器人,偶尔过来协助的工程队的混凝土搅拌机,微型挖掘机和微型运输车的共同努力下,小型碉堡的第一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成型。
“按照这种速度,再过两个小时。”
“碉堡的第一层就可以完工了。”
眼看着自己氪金增加的劳动力,带来了明显的成果。苏武心中生出了些许满意。
和地下避难所厚达一米的混凝土墙壁不同,这座紧急建造的位于地面的小型碉堡,墙壁厚度仅有二十厘米。也并未使用建筑垃圾进行填充。而如此一来,虽然不再需要使用生存点进行加固,成本降低不少,但也因此每盖完一层,就必须等待八到十二个小时,等到混凝土初步硬化以后,才能继续进行下一步。
同时,由于之前的那场风暴,除了地下避难所四层还有少量沙石可以应急以外,其它储备都已经损失殆尽。这个时候,如果再不想办法去补充的话,不止地面的碉堡,就连地下避难所的扩建工程,也会因为缺乏必要材料,而被迫暂停。
不过,这件事想要解决也并不难。
在距离农家小院两三公里外的地方,就有一条干涸的河道。只需要派遣挖掘机和运输车过去,随随便便就能轻松挖满一车车的沙石回来。唯一的成本,就是车辆行驶消耗的电力和正常机械磨损,以及稍微一点点远离避难所的风险。
两三公里,已经不算近了。
尤其是在气候莫测的末世,谁也不能保证,哪一次出门后,就必定能平平安安的回来。
调出不久前侦察无人机编队拍摄的地面照片。
苏武仔细的研究了一下,发现河道的变化并不大,通往那里的路线,由于有大半和之前派遣出去的清理小队经过的路段重合,也基本没有什么障碍。最大的危险,就是最后一段几百米的路程,需要跨越一片崎岖的荒野和一条陡坡,可能会遇到各种陷坑。
第42章 消失的村民居所
“要是特种运输车还在就好了。”
苏武有些犯难。
之前那场风暴,虽然没有明显改变河道的走向。但对地势的破坏,却着实不小。以目前工程队里,微型挖掘机和微型运输车那种玩具一般的小身板,想要在那种复杂的环境中穿行,注定是一件相当艰难的事情。一不小心就会翻车。
可再难也要做。避难所的建设进度,不能因为这种缘故就停滞不前。
为难了一阵,苏武很快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那就是给微型挖掘机安装一台探测雷达。
目前工程队里的机械,基本都是通过摄像头来识别外部环境。这种单纯依靠识别图片进行判断的方式,太过单一,也无法发现各种隐蔽的陷阱。如果能给它加上一台探测雷达,则能很大程度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而只要能提前发现陷阱,以微型挖掘机的能力,不管是当场填平还是绕道,可选择的解决方案就多了。基本不会再出现翻车或者被困的情况。
不过,真正要动手安装探测雷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雷达的价格并不便宜,并且真正高性能的工业级和军用级雷达,都不是苏武能够买得起的东西。
之前从官方避难所购买到的那批物资中,只有十台最廉价的商业级激光雷达和声波雷达。
其中激光雷达有效探测范围是25米,只能识别没有遮挡的陷坑。准确率上仅仅比摄像头识别好一点。声波雷达倒是可以进一步的探查那些隐蔽的陷坑,或者简单的分辨地面是否足够坚实到能支撑车辆通过。可它的探测距离只有3.5米,并且存在大量的盲区。每次探测,只能探测到正前方60度范围内的一片成扇形的区域。
同时,它们还有工作环境温度不能超过五十度,探测头精密又脆弱等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苏武研究了十几分钟,才在人工智能和资料库的帮助下,拿出了一个最终的解决方案。
两种雷达全部装上,并加装防水防尘的外壳,能够自由转动的底座,以及一套单独的散热系统。
这套方案,称不上有多好,但好歹能让雷达正常运转。
如果不考虑精度,反应速度,还有探测距离的差距,和用生存点升级过的大型货车,特种运输车上自带的地形雷达,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已经可以用于实践。
两个多小时后。
顺利完成了第一阶段建造任务的建筑机器人们,开始陆续返回避难所。
它们在避难所地下一层的消毒室清理身上的尘土污垢,再到地下二层的制造中心,接受工程机器人的例行维护。最后一分为二,两台在制造中心领取步枪和弹匣,守卫在避难所的升降平台附近。另外六台则加入工程队,前往地下四层参与挖掘和扩建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