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匆匆补满了电量以后。
又带上一批采矿设备,朝着镇海市飞去。
镇海市正好位于苏武建立在海边的通讯信号塔的东部海洋之中。
在抵达之前。
可以半路顺便将挖矿设备放到海边通讯信号塔那里。
以用来对那里的矿场进行开采。
对于苏武来说,如今的每一分运力都相当重要。
需要尽量发挥它的价值,不能平白浪费。
一个小时后。
完成卸货的双翼直升机,出现在了海岸线以东100公里外的某座岛屿上空。
那座岛屿。
曾经是镇海市的一座著名公园所在地,也是整个市区中海拔最高的地方。
而如今,则是整个镇海市,唯一仍然还在水平面以上的陆地。
不过除了陆地以外。
镇海市中其实也还有不少超过60米,没有被最初的那场大海啸摧毁的建筑。
它们也都耸立在海面以上。
根据双翼直升机上携带的探测器扫描。
在那些露出海面的建筑中。
如今依然有不少生命活动的迹象。
“不知道都是些什么人,还住在那里。”
苏武特意让双翼直升机的镜头,给了那些建筑一个特写。
在空气中的温度接近零下50度,海洋都开始凝结了大面积的浮冰。
乃至于还有零下100度以下的寒流随时可能袭击的情况下。
这些人依然还愿意住在那些建筑里。
真的可以称得上是一名抗击自然的勇士。
稍微在空中等待了一会儿。
下方岛屿的某处,开始亮起了灯光。
提示双翼直升机可以过去降落。
苏武操纵双翼直升机靠近过去,发现那是一处占地颇大的停机坪。
旁边就是可以随时开合,直通地底避难所的大型升降平台。
从停机坪四周的积雪,已经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来看。
这个停机坪显然经常使用。
应该属于镇海市对外的主要物资交流窗口之一。
伴随着直升机的停下。
立刻有镇海市的工作人员上前,将早已准备好的物资搬运到直升机上。
趁着这段时间。
苏武又开启了双翼直升机上的扫描设备。
这一扫描。
他突然发现。
这座岛屿内部超过三分之二的空间,都已被挖掘一空。
建成了供人生活的避难所空间。
而在岛屿之外的海洋里。
仍然有为数不少的鱼类,以及其它海洋生物栖息其中。
曾经持续多日的高温,以及如今的严寒。
显然都没有彻底灭绝这些位于浅海之中的生物。
“这么看来。”
“现在整个世界最有生机的地方,居然是在海底么。”
忽然之间,苏武意识到。
自己以前的印象或许有点儿偏差。
那些被海啸淹没的城市,环境未必真的有那么恶劣。
相反。
它们或许还可能是末世之中,相对最安全的地方。
以及,地球最后野生生物的家园。
第256章 无声的巨变
从镇海市和长明市,分别运回制造双翼直升机的材料后。
苏武立刻开始了批量制造计划。
同时开始建造十二架双翼直升机和十辆冰封级陆地护卫舰。
将生产线使用率一下子拉升到百分之百。
大量同时建造的大型交通工具,让原本搭建在农家小院地表的临时仓库,立刻变得有些不太够用。
在随后经过多次的紧急扩建之后,才算勉强满足要求。
而与此对应。
在仅仅24小时之后。
所有的双翼直升机便宣告生产完成。
扣除需要交付的三架。
此时苏武拥有的双翼直升机总数量,达到了整整10架。
一次能从空中运输200吨的物资。
并且,真正的发展。
到这里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正如之前所说。
苏武如今欠缺的不是生产力,而是足够的资源。
10架双翼直升机,加上原有的30架青空级运输无人机。
让苏武的空中运输能力不再局限于小打小闹的范围。
有能力每天从岗开市运输过来数千吨常规物资。
这些常规物资。
虽然不足以用来建造冰封级陆地护卫舰等高级运载工具。
但却能满足制造雪地运输车的所有需要。
在这种满格的资源支持下。
制造中心每天生产的雪地运输车,从原本的10辆直接暴涨到了50辆。
约等于一天时间,就能生产出一支完整的商队出来。
12月3日。
批量制作的十辆冰封级陆地护卫舰,在历时72个小时后彻底完工。
此时新造出来的雪地运输车,也累计有170辆。
苏武继续按照一支商队,由一辆冰封级陆地护卫舰,加上50辆雪地运输车组成的规格。
组建出了三支全新的商队。
这三支商队,在苏武的命令下。
满载大量的采矿设备和各种施工用机器人。
从农家小院出发,前往岗开市。
首次从陆地上前往岗开市。
由于需要在沿途进行适当的开路工作,可能需要二十几个小时的时间。
但后续往返,单程时间却可以压缩到12个小时以内。
这样一天就能完成一趟运输,从岗开市运回超过1.8万吨的物资。
这些物资在农家小院。
又能通过制造中心,快速变现为数以千计的蜘蛛机器人,外骨骼装甲,以及数十上百辆适用于地下施工的工程车辆。
为整个江河市的综合实力,带来一次近乎恐怖的提升。
而剩下的7辆暂时空置的冰封级陆地护卫舰。
则会在未来,陆续与新生产的雪地运输车进行编队。
以大概每天一支的速度。
不断扩充出新的商队。
同时新的商队,不会再前往岗开市。
而是会作为独立的拾荒运输车队。
前往通讯信号塔覆盖范围内,那些无主的避难所里。
将里面的物资运往江河市。
“之前一直以优先收容难民为主。”
“现在看来。”
“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如果商队的规模上不去,再怎么努力拯救难民。”
“最终收容的人口数量也会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