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河市外的通讯信号塔,虽然因为容量有限无法供应大多数人自由上网。
但仅仅提供一些纯文字的交流。
也不是不能行。
毕竟几百万字文本量的大小,也就相当于几秒的视频而已。
有这个可以交流的论坛存在。
也能方便苏武收集那些海洋避难所的信息。
为以后针对那些避难所采取的手段,提供参考依据。
地表。
从海边返程的花园号船队。
在刚刚往回航行几十公里的时候。
船上仅剩的那一点空间,便迅速的被新收纳的难民所填满。
有能力又有勇气走出避难所,在大雨和洪水中穿行的难民。
只占了总体数量中的很少一部分。
更多的人,哪怕被困在避难所中,物资日益匮乏,也很难下定决心出去流浪。
在这种情况下。
苏武派遣出去的远航船队。
面临的往往不是找不到难民,而是需要从无数求救的难民中,挑选情况最危急,不去救援就会立刻有死亡危险的那一小部分人。
剩下暂时还能坚持一段时间的。
一般都会让他们继续在原来的地方先待着。
等待后续腾出运力之后,再去接他们。
将注意力从海岸线那边收回来。
苏武没有再去关注正在外边航行的两支船队。
而是罕有的把视线,落在了农家小院的地表上。
那距离苏武所在的位置,直线距离不过20多米的地方。
此时显示的温度,仅仅只有4度。
“这么低的温度。”
“看来剩余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希望还能来得及吧。”
苏武轻轻叹气,心中再一次被紧迫所填满。
长期处在温暖如春的地下避难所之中。
闲暇之时。
漫步在地下三层喷泉边的碎石小径和花园里。
入目所及,满是正值盛放的绚烂鲜花。
很难真切的意识到外界气候的变化。
但再怎么忽略。
苏武也不可能不知道,4度的气温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
在这种温度下。
地表上那些飘落下来的雨水。
给人带来的不再是凉爽,而会是深入骨髓的冰冷。
假如没有防护的暴露在大雨中,那就不仅是事后可能会感冒的问题,而是当场就有可能在寒冷中失温而死。
并且这都还不是最严重的。
一旦温度降到零,水面开始结冰。
两支船队就将无法再继续出行。
收纳难民的行动立刻会受到重创。
最起码。
再想要像如今这样轻松的迁移几百公里外的难民。
几乎不太可能。
某种程度上来说。
现在其实也算是正在与自然和天灾抗衡。
苏武需要在温度降到零度以前,将尽可能多的难民都带回来。
暂时按捺下心中的担忧。
苏武开始转而整理船队沿途经过的那些地方势力的情报。
和他们的外交,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偶尔几次也就罢了。
天天满载着数以万计的难民,从他们家门口路过。
鉴于随船的武力威慑。
拦路打劫倒是不至于。
但难保不会有地方势力,生出设卡收费的想法。
到时候,苏武交还是不交都很难做。
不交的话,自然免不了一场战争。
交的话。
不说会凭白损失多少物资。
单单只是在对方收费和检查的过程中所耽误的时间,就让苏武难以忍受。
那都可以等价于数以千计的人命。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最坏的情况。
事先和沿途势力接触,摸清他们的态度。
就很有必要。
接下来的两三天里。
苏武大部分的时间都消耗在了外交上。
从图门市开始。
苏武以市区为单位,一个个的找过去。
先派遣底下由商业精英,前官方政府职员,以及心理学专家学者等等组成的谈判小组。
与当地那些排名前列的势力,通过通讯信号塔搭建的网络进行初步接触。
随后再由苏武亲自出面,和他们的首脑进行商讨。
结果整体上还算不错。
除了获得基本的通行许可以外,还顺便达成了部分贸易协议。
苏武在电视新闻中,展示出来日产两万台手机的工业实力,可不只是震撼了普通人。
对于这些沿途局限在各自城市内范围的避难所高层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威慑。
第240章 冰河起源
没有人愿意轻易与拥有如此巨大工业生产能力的苏武交恶。
而且,对于苏武手中的电子产品。
他们也相当眼馋。
如手机这种对生产设备和原材料要求极高,很难实现自产的工业产品。
在进入末世半年后的现在。
已经渐渐凸显了它的稀缺属性。
大量的避难所,都想要从苏武那里购买一些进行补充。
借助这种友好的氛围。
苏武甚至还与不少的地区势力,成功达成了收容协议。
用部分新生产的手机,以及其它精密零配件作为酬劳。
换取那些地方,代替苏武临时接纳那些进入他们势力范围内的难民。
然后等到苏武腾出运力之后,再派遣船队过去将那些难民拉回去。
“虽然付出了一些代价。”
“但这些作为报酬支付的工业成品。”
“本身的成本,其实并不算太高。”
“用来加快收容难民的速度,也还可以接受。”
对于这种双赢的协议。
苏武十分看得开,并不觉得可惜。
不过仅仅如此,仍然还不够稳妥。
只有利益还不够。
对于有些人来说,唯有绝对的武力才能真正震慑他们。
考虑到这一点。
苏武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爆发在4号避难所附近,与雪风雇佣兵团的最后那一场战斗。
以那场战斗的惨烈程度,还有交战过程中展现的各种动力装甲,电磁炮等等顶尖的军事装备,以及最后的核弹。
相信足以成为最好的武力展示。
“正好侦察无人机,把整个交战过程都记录了下来。”
“稍微剪辑一下。”
“就当做纪录片,拿到电视台播放几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