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院士从学霸开始 第124节

  朱闽丰显然也对徐源不陌生,这点单从脸上流露出的激动神情便能看出来。

  “那个徐师弟,你对最优传输蒙日安培方程解的光滑性证明论文我前不久刚拜读过,里面无论是证明方法还是过程都堪称是精妙绝伦。”

  “本来我还以为你没有时间呢,没想到姚教授真把你找了过来。”

  听完朱闽丰的这番话,徐源也不由得有些好奇。

  接着便随口问了句:“朱师兄还研究偏微分方程?”

  “我本科和硕士读的是数学。”朱闽丰面对询问笑着回答道。

  徐源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

  而除了郭志航和朱闽丰这两位博士生外,整个团队里还有另外两个研究生。

  分别是一男一女。

  互相介绍完后,他们也喊了徐源声徐师兄。

  之后的时间郭志航则具体介绍他们的项目情况,以及目前的研究进度。

  在姚启智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几个人使用生成对抗网络的方法初步完成了机器学习算法,但算法性能评估出的结果非常差劲。

  远远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本来他们的想法是研究出性能高于目前水平的机器学习算法,结题后以论文形式申请国家基金扶持,然后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从机器学习的实际应用到人工智能的方向研究,可以说有着长远的目标。

  不过单凭他们现有的算法性能肯定拿不到国家基金项目的扶持。

  所以基本也就把希望放在了徐源身上,想通过对数学函数公式方面的优化,实现对算法性能的改进。

  徐源先前只参与过哈希函数密码算法,对机器学习算法倒是有种新鲜感。

  刚被安排到一台高配置的电脑座位前后,便忍不住摩拳擦掌,迫不及待想要开始自己的工作。

  “徐师弟。”

  郭志航这时则又走过来,手中还捏着一个U盘。

  “这是我们的机器学习算法中的资料信息,对你优化数学公式有帮助。”

  “好的,我先研究下。”徐源伸手将U盘接过点头说。

  而做完这件事郭志航却并没有离开,反倒是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对了徐师弟,关于计算机语言和建模你会吗?”

  徐源听到对方是询问这个,脸上则顿时浮现出一抹神秘表情,嘴角微微上扬噙着笑容吐出两个字。

  “略懂。”

  先不说他讨论室里就有电脑平时没少研究,前世的计算机水平那也不是吃素的。

  丝毫不夸张的讲,哪怕让他自己一个人把整个机器学习算法全负责都没有问题,无非是完成的进度上会多花费点时间。

  “徐师弟只是负责数学方面的内容,计算机上的稍微知道一点就行。”郭志航接过话茬回应:“还有那个数学函数公式和建模不用太着急,徐师弟你慢慢来就行,有问题随时和我们沟通。”

  “我知道了郭师兄。”徐源闻言点点头说。

  但话虽然是这样讲,不过徐源却清楚郭志航和朱闽丰他们肯定是比较着急的。

  毕竟新的逻辑公式和建模没有搞出来前,他们也不好对算法进行改进。

  也就是说要等徐源完成自己的任务后,他们才能接着展开后续的工作,主要既然邀请了徐源参与项目,那肯定不能再继续使用先前的建模。

  再说之前的模型评估出那么低的性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已经失败。

  与其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还不如推到重来。

  而事实上徐源的做法也的确如此,他在看完U盘中的资料信息后,眉头也可谓是紧皱没想到里面确实存在很多问题。

  起码郭志航等人使用的算法公式模型,他大致一看便能给出更好的选择。

  怪不得算法评估出来的性能会如此差劲。

  经过研究思索后,徐源决定采用一种组合神经网络作为算法的框架。

  其原理是可以把每个神经网络模块看做机器的某个大脑,那么此算法主要通过大脑之间对抗,让每个大脑都变的聪明。

  而聪明就是每个神经网络模块,都调整到使得全系统能够完成指定的任务。

  比如图像处理语音识别等。

  对于这个自动化模型,最关键的便是输入和反馈以及整体表现。

  因为输入机制是随机分布,不同于以往的输入是带标记的数据,这就意味此算法是无监督学习产物,这是迈入深度学习的最难最实用的一块领域。

  徐源相信此机器学习算法完成后,会让国内对机器学习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

  但由于模型中涉及到损失函数,且需要用数学化的最优传输框架代替神经网络,所以在计算上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去完成。

  ……

  就这样。

  徐源正式加入计院的机器学习项目后,白天都会去计院研究所那边构造模型。

  晚上则回讨论室寻找新的证明方法。

  其生活状态倒也能称得上规律。

  转眼进入到七月,随着暑假到来学校放假,校园内的人员数量一下子少了很多。

  不过这并未对徐源造成什么影响,经过大半个月的努力总算完成模型。

  其表达式整体还是属于最优解。

  只是当郭志航和朱闽丰等人听到这个消息后,瞬间便瞪大了眼睛,完全没有想到徐源居然这么快就完成了算法模型。

  2005年7月19日,周二,计院网络技术研究所。

  “徐师弟你没有和我们开玩笑,算法公式和模型真的已经全部弄完了?”

  项目办公室内郭志航接过徐源递来的U盘,脸上依旧充斥着不可置信,忍不住再三开口追问。

  主要这和他们认知的情况完全不同,记得刚开始他们进行这项工作时可足足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哪像徐源大半个月便全部搞定。

  旁边的朱闽丰担心这么赶出来的模型性能不行,略作迟疑还是补充了句。

  “要不徐师弟在优化优化,我们这边不着急。”

  后面站着的那两位研究生,这时候虽然没有开口说话却也猛点着头。

  将郭志航和朱闽丰两人的话悉数听进耳中,徐源对此也是哭笑不得,心想自己效率太快竟也成了问题。

  但这事却也不能怪他,毕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后效率本来就会大幅度提高,加上晚上他研究丘诚桐猜想的证明方法没有头绪,便又会把计院的项目拿出来完成。

  所以暑假才刚开始,他便已经把自己任务完成了。

  倒不是说他太过自信,但对于自己完成的作品他还是比较放心的。

  根本不需要再优化什么。

  起码在现阶段机器学习的研究中,其算法性能绝对能称得上是领先水平。

  于是他只好再次确认道:“两位师兄放心,能不能达到要求等算法出来评估一下性能就行。”

  郭志航和朱闽丰两人听到徐源这么说,脸上神情略作迟疑后最终只得答应下来。

  毕竟是他们邀请的徐源帮忙,这时候拿到了结果还没验证确实无从质疑,反正就算最终评估出的性能依旧达不到要求,也只是浪费这些时间而已尚能接受。

  “那好吧。”

  朱闽丰说了这么一句,然后面向另外三人沉声吐出两个字。

  “开工。”

  话落便齐齐回到自己的电脑位上,开始根据徐源的模型完成算法程序。

  原本徐源还想帮忙编程,结果却被朱闽丰和郭志航义正言辞拒绝。

  显然是不相信他的计算机专业水平。

  对此徐源倒也没有生气,埋头继续研究关于解决代数几何稳定性的问题。

  这半个月帮忙计院的项目,他的思维发散之下隐隐有了点那么思路,可始终无法真正抓到重心,如此情况让人不免有些烦躁。

  好在徐源心境上没什么问题,只是边学习提升自己边研究数学分支方法,并没有强求对丘诚桐猜想证明。

  就这样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在郭志航和朱闽丰以及另外两名研究生的努力下,总算正式完成了徐源以最优传输框架代替神经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

  到了这一步便仅剩下对算法性能的评估,以此确定算法的整体水平。

  为此算法性能评估当天,除了徐源在现场外郭志航他们还特意把姚启智喊了过来一同评估。

  尽管大家对徐源的惊人效率有所担心,可投入这么多心血和精力自然是抱着浓浓期待,希望评估出的性能可以达到预期。

  ……

  “徐源你之前有研究过机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吗?”

  这天上午在郭志航他们对算法评估时,姚启智却把注意力完全放在徐源身上,丝毫没有掩饰脸上的欣喜。

  他自然是看了徐源完成的公式模型,当时便被其中先进的理念所吸引,没想到能够使用数学化的最优传输框架来代替神经网络。

  因为区别于当下主流的机器学习算法,郭志航他们存在疑问实属正常。

  可他却觉得此算法所评估出的性能数值,恐怕会给大家带来一个巨大的惊喜。

  徐源面对询问倒是没想太多,摇摇头回答:“只涉猎过哈希函数算法。”

  ……

第125章 他是咱们学院的神

  姚启智对徐源的回答有些意外,在他看来徐源对机器学习算法能有这么超前的思维,之前应该有所研究才对,刚要继续追问却被突然传出的喊声打断。

  “算法性能评估出来了。”

  郭志航面色激动大声向众人喊,目光牢牢盯在屏幕上。

  算法的性能评估包括准确率精准率和召回率以及混淆矩阵曲线值等多个指标,此刻在郭志航朱闽丰他们的操作下,各项指标数据都已经呈现出来,可以直观判断此算法的性能。

  尤其还有先前的算法作对照。

  朱闽丰最先按耐不住说:“新算法的性能提高了数倍。”脸上满是惊讶和诧异。

  他知道徐源采取了和他们之前不同的模型方法,但因为完成的效率实在太快,下意识没抱有多大希望。

  可经过几十上百次验证评估后,所得到的数据却打了他的脸。

  新算法表现出的性能,完全不是他们之前的算法能碰瓷的,可以说两者都完全不在同一个水平上,连比较的资格都不具备。

  “这准确率真高啊,如果应用在图像处理上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郭志航接过朱闽丰的话茬补充了句,眼睛比平时任何时候瞪的都要大。

  另外两位研究生同样激动不已,脸上笑容没消失过。

  “咱们团队忙活这么长时间都没解决的问题,对徐神来说却那么轻松。”

  “徐神真厉害。”

首节上一节124/34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