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96节

见距离睡觉还有不少时间,陆舟便从行李箱里取出了笔记本电脑,打开桌上的台灯,开始编辑论文。

数论这东西,看破了,那便是蒙着一层纸,看着模糊朦胧,却触.手可及。若是看不破,那便隔着一座山,似是近在咫尺,却是咫尺天涯。

证明思路已经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而此时此刻的还原,无非是水到渠成。

打字的手微微轻颤,看着屏幕上跳出的一个个数学符号,如同燃烧的音符,一切都仿佛回到了那场讲座,那无声而激昂的报告会现场。

那一瞬的光荣,可能这辈子,他也不会忘掉了。

陆舟深呼吸了一口气,停下敲打键盘的手,起身去给自己冲了杯咖啡,走到了窗边站着,静静眺望着外面。

夜幕下的帕尔默广场依旧灯火斑斓,与远方融入夜色的普林斯顿大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夜的凉风迎面吹来,将他心头的燥热吹走了些许。

这种感觉很舒服。

虽然说不出舒服在哪里。

就在这时,兜里的手机忽然震了起来。

陆舟掏出手机,看了眼屏幕,是老唐打来的。

按下了接通键,刚把电话贴到耳朵边上,还没等他出声,对面便火急火燎地开口了。

“你把孪生素数猜想给证明了?!”

陆舟迅速把手机挪开了半寸:“是啊。”

才一天消息就已经传回国内了吗?

他还以为至少得等论文正式发表之后呢。

唐教授:“你小子现在在哪?”

“我还能在哪,当然在会务组的安排的酒店……怎么了?”

唐教授紧接着问:“还回不回来?”

陆舟被问的莫名其妙:“回来啊,为啥不回来?”

唐教授尴尬咳嗽了声:“咳,我的意思是你啥时候回来?”

陆舟想了想说:“过个两天吧,我现在正在整理证明过程。德利涅教授让我把论文整理出来发给他一份,说是可以投稿在《数学年刊》上。”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

良久,老唐轻声感慨:“你小子可以啊,我还记得我第一次以一作身份在《数学年刊》上投稿,都是三十五六岁那会儿了。”

陆舟笑了笑,谦虚道:“多亏老师指点!”

三十五六岁就能在《数学年刊》上投稿,已经很强了,这还是在那个通讯不便的年代。

“说来惭愧,我还真没教你什么。”

“不不不,是您带我走进数学这扇大门,您的数分课和对我泛函分析上的指点,令我感受到了数学海洋的——”

唐教授毫不客气打断了陆舟的鬼话:“行了行了,别说了,和我说说你的打算。”

陆舟微微愣了下:“打算?”

“是的,”停顿了片刻,老唐继续说道,“刚才我的老朋友给我打了个电话,准备推荐你参加华组部的万人计划。”

陆舟第一反应是万人计划是什么。

第二个反应是……

一个没忍住,陆舟下意识就脱口而出了:“给钱吗?”

唐教授愣了下,顿时喷了。

“整天就知道钱钱钱,能不能有点出息!”

恨铁不成钢地数落了陆舟两句句,老唐才开始向他讲解到底什么叫万人计划。

总之,为了贯彻科教兴国等等一系列战略,由华组部牵头,十一个部门跟进,于两三年前启动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养计划,而万人计划便在此列。

其体系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分别是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目标是用10年时间,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给予支持。

第一梯队杰出人才共一百人,大概是诺奖级的,或者换个说法就是有挑战诺奖的希望;第二梯队领军人才共八千人,主要面向老头子;第三梯队青年拔尖人才两千人,主要面向35周岁以下的青年。

与此类似的还有华科院的“百人计划”,还以及同为华组部发起的“千人计划”,不过后面这两个主要都是面向海外华人的人才引进计划,并不是针对自己人的。

另外,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人才,“万人计划”会给予不同程度的支持,其中主要表现在科研工作岗位、科研经费支持、以及物质奖励等等方面。

这不但是个头衔,更是一种来自国家层面的肯定。

顿了顿,唐教授继续说道:“数学这一块的经费一直不多,评上了之后具体有多少奖励我没法和你保证,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如果评上了这个计划,对你以后在国内的科研活动肯定是大有帮助,至少能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支持。”

听到有经费支持,陆舟腼腆一笑,说道:“这怎么好意思……这个计划怎么参加?要写什么材料?”

老唐呵呵笑了声,说:“材料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次要的,到时候我会告诉你怎么弄。你的底子在这里,虽然太年轻可能是个问题,但有我们几个老家伙写的推荐信,问题不大。”

陆舟欣喜道:“多谢老师提拔!”

“不用谢我,说起来还是王熹平那个老……教授牵的头,你好好感谢下他就行了,我能做的也就是签个名。”唐教授笑了笑,轻声感慨,“你老师我做了半辈子学问,也做了半辈子冷板凳,除了学术上的事情,也帮不上你什么。现在,能教你的东西也不多了,你自己好好把握住机会吧。”

陆舟郑重说道:“您一辈子都是我老师。”

“哈哈,这话我爱听,”握着手机,唐教授笑了笑,脸上带着几分欣慰,“行了,不和你小子扯淡了,改你的论文去吧。相信以后,无论是海内还是海外,数学界定会有你的一席之地!”

第129章 谢谢你给我的勇气

就在陆舟赶论文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自己在演讲台上板书证明过程的那段视频,在常青藤八盟校学生们的推特圈里火了。

不过真正将热度推上高峰的,却并非是常青藤八盟校的“数学人”,而是各大高中乃至初中的有色人种学生,以及被贴上“nurd”标签的青少年们。

在美国的“文化树”上,显然并没有点亮“知识崇拜”这一理念。除了精英阶层深刻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之外,大多数人对知识的态度都是漠不关心,甚至出于政治正确的原因,就连精英阶层本身都在对这一概念刻意淡化。

只要说出“我不要去派对,我要写作业”之类的话,在这里通常都会被称为“nurd”(书呆子)。

这些人不但是校园群体食物链的最底层,也是校园霸凌的对象。除非你在是学霸的同时,还是篮球队的得分后卫或者橄榄球队的四分卫什么的,才能让你摘掉nurd的帽子。一个不参加任何课外活动的学生,甚至连授课的老师都不会喜欢。

也正是因此,从陆舟的身上,他们感到了共鸣。

即便只有一支笔。

即便没有华丽的演出。

即便不是在绿茵场上酣畅淋漓的得分进球。

这个世界上,依旧存在着属于他们的荣誉,依旧存在着他们的战场。

那收尾的一笔,那句单调而语气肯定的陈述……

以及。

台下如海浪般奔腾的掌声。

只有同类才会欣赏同类,也只有同类才能从同类身上感受到共鸣,尤其是当这一类人不被所处的社会所认同时,这种由荣誉感而产生的认同,更是尤为强烈。

油土鳖,视频评论区。

【jesus-cry!我仿佛……看完了一场球赛?】

【是的,对我来说,比今年的超级碗还精彩……】

【我是一名高中生,因为肤色、性别、还有学习,我被我们高中几乎所有圈子排挤。我想过去刺青、想过尝试大/麻和酒精,我试着去融入她们,但从来没有成功过。谢谢你,是你让我重新拥有了捡起书本的勇气,原本我都快要放弃。】

【我竟然在油土鳖上看人做数学题?我一定是疯了!】

【掌声响起的那一刻,我忍不住哼起了歌。】

【强烈要求播主给视频加上BGM。】

当然,除了正面的评价之外,自然少不了调侃或讽刺的声音。

【不要和亚洲人讨论数学问题,尤其是当他来自那个能让谷歌失灵的国度。】

【一看到他的肤色,我就知道结果毫无悬念。他们为什么要鼓掌?他们都是傻子吗?一只猴子会数自己的香蕉难道不是很正常吗?】

在这个国家里,单独谈论“亚洲人”和“数学好”都没什么,但如果将两个概念放在一句话里,那就有种.族歧视的嫌疑了。

自然而然的,哪里有歧视,哪里便有反击。

【你连个数数都不会,简直替灵长类动物丢脸!】

【竟然有人以无知为荣?特地翻墙前来围观,这边的人这么反智的吗?】

【侯氏制碱法,了解一下。】

【saonima!】

【#@%……!】

视频评论区里吵得不可开交,由此也将视频的热度推向了新的高度,甚至被不少好事者搬回到了墙内,不过受限于没有字幕和视频码率太低看不清白板上写的什么等原因,并没有火到现象级的程度。

无论是视频的作者,还是视频中的主角,对于这点都始料未及。

尤其是视频中的那个主角,此时此刻正把自己关在酒店里爆肝赶论文,根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无意中已经火了一把的事实。

学术会议闭幕式过后的第二天,陆舟打着哈切,已经快两天一夜没出门的他伸了个懒腰,将整理完成的论文转换了格式,然后将其和电子版的版权协议一并打包,发给了德利涅教授留给他的电子邮箱。

因为德利涅教授本身便身兼《数学年刊》编辑一职,负责审核数论方向的论文投稿,所以通过这种投稿方式,审核流程会比官网投稿这一渠道快许多。

确认发送,陆舟忽然注意到,邮箱里竟然有四封未读邮件躺在里面。

打开一看,是莫丽娜发来的。

【我猜你没去派对……要出来喝一杯吗?】

【好吧,看来你在赶论文,是我自讨没趣了。等你打开邮箱记得回复我。】

【#视频连接;嘿,还没睡醒吗?你知道吗,你的报告会被人传到油土鳖上了,你火了!赶紧去注册个推特号吧。】

【……OK,OK,我下了个微信,看到这封邮件,记得把你微信号发我。】

汗!

陆舟确实没有随时检查电子邮箱的习惯,除非他有投稿还没搞定。

用诚恳的措辞回了封邮件,他顺手盖上电脑,站起身来,准备去旁边的帕尔默广场吃点什么。

这几天来,陆舟一直靠酒店侍者送来的三明治过活,那种面包片夹熏肉抹黄油的吃法,一次两次还挺有趣的,可要是连着一直吃这玩意儿,那简直是一种折磨。

因为学术会议结束了的缘故,酒店里已经看不到联邦数学学会的工作人员,开始接受游客的订房,大厅里可以看见不少从世界各地过来普林斯顿瞻仰数学气息的人拖着行李箱,正拿着手机四处拍照。

在酒店的门口,陆舟正好碰见了往酒店这边走来的罗师兄。

见到陆舟,罗文轩眼睛一亮,立刻向这边快步走了过来,隔着老远便伸出了右手。

“恭喜恭喜!”不由分说地拉住陆舟的手使劲晃了晃,罗师兄语气激动,“我现在算是知道老唐为何如此器重你一个本科生了,你丫的不是天才,是妖孽。”

陆舟轻咳一声:“没那么夸张,我就证明了一个猜想……”

罗师兄感慨道:“就证明了一个猜想,可以的,你让我这个一无所成的师兄情何以堪。”

一无所成绝对夸张了,普林斯顿在大华夏区一年都招不了几个人,能到普林斯顿读博士,尤其是读理工科博士的那都是大神,更不要说位于学科鄙视链顶层的数学和物理。

首节上一节96/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