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733节

说罢,电话嘟的一声就挂了。

……

核工建集团的聚变研究所在海洲那边,紧挨着盘古堆的旁边,一来是方便为东亚电力提供技术支持,二来是靠部队近比较安全。

从海洲到金陵几乎要跨过大半个苏省,途中还要经过一小段皖省的地盘,着实不是很方便。

然而即便如此,第二天一大早,王曾光老院士依旧带着自己的两个学生,火急火燎地赶到了金陵高等研究院的现场。

而且来的人不只是王院士,还有前段时间才和陆舟见过一面的李局长。

“陆教授啊,好久不见了!”

目光炯炯地盯着陆舟,大步流星向着他迎上来的李局长脸上堆满了笑容,隔着老远就伸出了右手。

握住他的手晃了晃,陆舟笑了笑说道:“幸会了,李局长,其实也没多久吧。”

眼看着李局长似乎还打算客套几句,风尘仆仆从海州那边赶来的王院士已经有些等不及了,在那急不可耐地催促道。

“行了行了,客套的话咱一会儿再说,东西呢?赶紧带我过去看看。”

李局长笑着说:“这个……王老先生说的也是,陆教授您看,咱么要不……先进去在说?”

陆舟笑了笑,转过身去。

“跟我来吧。”

在陆舟的带领下,一行人来到了位于研究院角落的实验室。

坐落在实验室中央的,正是那台由可控聚变小型化项目小组设计的实验堆模型。

看着那个直径得两米的漆黑色的圆柱体,还有衔接在上下两端的倒锥形接口,以及那些乱的像毛线团一样的线路,王院士像是呆住似得张了张嘴,好一会儿才开口说道。

“你就用这玩意儿……搞核聚变?”

有句话他藏在了心里没说出来。

就这玩意儿……

能行吗?

跟在王院士身后的两个博士也是满脸的不敢相信。

不说样子丑不丑的问题……

这东西也太小了点吧?

考虑到堆芯外面还得加一圈隔热层,再加一圈中子屏蔽材料,只怕这直径两米的圆柱体里面,真正裹着的堆芯直径能不能有两厘米都是个问题。

听到王院士的那不敢相信的声音,站在旁边的陆舟笑了笑。

“模样看着确实简陋了点,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这东西毕竟只是台‘实验堆’,等到时候装到具体的设备上还会对细节再作调整。”

说到这里,陆舟停顿了片刻,也不详细解释这其中的原理,而是看向了站在旁边腰板挺得老直的盛宪富。

“麻烦你给王院士和李局长演示一遍吧。”

“是!”

说罢,盛宪富精神抖擞地走到了那台装置的旁边,向旁边的两名研究员打了个手势。

“启动微波加热装置!”

“是!”

微波加热装置启动,反应堆开始升温,当温度达到一百八十摄氏度以上的时候,被隔热材料包覆着的液锂逐渐融化成了流动的液体。

紧接着,氘氚混合气体从进气口注入了装置内,在穿过电离室的途中被加热电离成高温的等离子体,像一颗颗子弹一样打入堆芯的液锂,随着周期性释放的超声波,周期性地鼓动着。

当气泡塌缩至最小体积的瞬间,气泡温度峰值瞬间突破千万,奔着上亿的方向而去。

然而这还不是最令人震撼的。

盯着中子剂量检测仪上攀升的数值,王曾光院士的眼睛都看直了。跟在他身后的两个学生,这会儿盯着设备的眼睛,也是两眼放光。

全程懵逼地站在旁边,李局长咽了口吐沫,小声问了句。

“这是……成了?”

王院士僵硬地点了下头,用因为激动而颤抖的声音,说道。

“……成了!”

第668章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虽然现在还没有接入发电机组,只能通过热交换系统将热量导入水中,但从体系产生能量远远超过了体系输入能量,以及反应增殖的中子已经可以实现氚自持这两点来看,整个聚变堆的设计无疑是成功的!

等到配套的磁流体发电机组正是列装,超声波生成装置就不再需要外部电源供电。到时候只需要搭配一块大容量锂硫电池,完成堆芯锂金属的熔化以及最初几轮的超声波发射,反应堆就可以完全依靠自身产生的电能,来维持整套装置的运行了。

实验刚刚停下,王院士便迫不及待地拉住陆舟,追问道。

“你们是怎么做到的?”

陆舟嘴角勾起了一丝笑意,简单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声致发光。”

听到这意料之外的四个字,王曾光明显地愣了下,随即皱眉道。

“那条技术路线……不是早就被证明走不通吗?”

由于磁约束与惯性约束的研究陷入瓶颈,关于声聚变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之间的这段时间里曾经热门一时,然而时至今日,关于这条研究路线的争议却一直没有中断过。

至于为何会产生诸多的争议,除了两份截然不同的实验报告之外,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便是,物理学界对于声致发光这个看似寻常的自然现象,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一条路走不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它本来就是错的,另一种则是走路的姿势不对。二十年前关于声聚变的研究是存在问题的,理论上的工作没有完成,只是盲目的进行实验并收集经验数据,以期寻找实现聚变反应的途径,这和海底捞针没什么两样。”

首节上一节733/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