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70节

“……这里就是我们主要做实验的地方,不过很多器材都在老校区,最近才搬过来了一点,有时候我做个实验还得坐趟地铁。不过明年开始就好多了,咱们的实验室会整体搬迁过来。”

“我也需要两头跑吗?”陆舟问道。

“不用,”刘师兄笑着说道,“样品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是在这边做的,而且不需要你参与具体实验,你只需要帮我们分析下实验数据就够了。一会儿我让人给你腾张桌子出来,从今天开始,你就是我们课题组的人了!”

说着,刘师兄推开办公室的门。

门口左手边的位置,一个穿着T恤衫、剃着寸头的理工男,正背对着实验室的门,摆弄着一台和打印机长得有几分神似的仪器,并没有注意到有人来。

刘师兄带着陆舟走了过去,拍了下这位的肩膀,等这位回过头来之后,笑着继续说道。

“我给你介绍下,这位是钱忠明,你叫他钱师兄就行了。”

“钱师兄好!”

这位钱忠明面相看着有些耿直,或者说木讷,没有刘师兄那么多话的样子。

只见他上下打量了陆舟一眼,说:“你是数院那边的……陆舟?”

“正是。”陆舟笑着说道。

钱忠明点了点头,说道:“matlab会用不?”

“会一点。”

“一点就够了,”钱忠明点了点头,从桌上拿起了一个U盘,随手递给了陆舟,“需要看的文献和一些入门教程都在里面,包括我们申报基金时写的申请书,读完了这些东西可以让你对我们的研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了,记得别传到网上去。”

国内各个大学在科研领域虽然以合作居多,但彼此之间的竞争也不小。类似的科研项目别的大学也有在做,大家在暗地里都憋了一股劲,毕竟科研这玩意儿,先来者吃葡萄,后来者吃葡萄皮,要是先来者是个吃葡萄不吐葡皮的主,后来者没准连个葡萄皮都吃不着。

实验室之间的竞争关系就是如此的残酷,谁先做出来,那成果就是谁的。

也正是因此,很多项目负责人,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儿,就是通过各种渠道变着花样将自己的课题检索一遍,看看有没有哪个混蛋捷足先登。

“只是这些?”拿着U盘的陆舟问道。

“暂时只是这些,新的样品刚送过来,还没做数据采集,今天太晚了,我准备明天再搞。”钱忠明摸了摸鼻子说道。

“那个傅里叶红外光谱数据采集在哪做?老校区吗?”

“就在这里。”钱师兄指了指自己脚下。

“这里?”

陆舟往周围看了看,并没有看到有什么很厉害的实验器材。

至少,和隔壁几个实验室比起来差远了。

“没错,”钱忠明点了点头,指了指桌子上那台模样长得和老式打印机神似的仪器,“就是用这玩意儿。”

“就这个?!”陆舟有些难以置信地盯着这台仪器,怎么也没感觉它能和什么尖端仪器搭上边。

“没错,”钱忠明点了点头,仿佛是猜到了陆舟在想些什么,继续说道,“TENSOR-II研究级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这台仪器是我们实验室找德国布鲁克公司定做的。内置金反射镜,反射率比铝镜高6.5%。有着超强的抗氧化性强,光学性能更稳定。双通道数字采集,四个外输出光路扩展……”

陆舟一脸懵逼地听着他讲解。

虽然他大一暑假的时候,也有看过一些材料学方面的参考书,但并没有涉及到这么具体的东西。

“行了行了,别把咱师弟给吓到了,”刘师兄伸手拍了拍这家伙的肩膀,看着目瞪口呆的陆舟咧嘴一笑,“这家伙有时候话多了点,别放在心上。明天我们准备对新样本做傅里叶红外光谱数据的采集,你感兴趣可以来瞧瞧,不过可能得早起。我们八点钟准时开始。”

“这么早?是有什么讲究吗?”陆舟好奇问道。

刘师兄继续说:“硬要说的话早上气温正好合适,不过后来我们发现开了空调其实也一样……好吧,我也解释不清楚,总之我们一致认为早上八点做实验成功率会高一些。”

这么玄学的吗?

陆舟惊呆了。

论玄学在科学实验中的重要性。

长见识了……

……

校园助手的项目有袁立伟和荣海这两位在盯着,他负责的那部分代码已经完成了BUG排查,暂时也不需要他帮什么忙。

带着钱师兄给的U盘回了寝室,陆舟将资料拷贝到了电脑上,一行行仔细阅读了起来。

三个多月前还在放暑假的时候,因为系统任务的关系,他有阅读过材料学相关的专业书,但那些书本上的东西讲的主要都是些基础知识,并没有涉及到这么深入的内容。

像是碳纳米管这一块,在国际上已经算是比较前沿的领域了,技术的更新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想要深入了解这一领域,只能通过阅读大量的论文。

至于李荣恩教授负责的这个研究项目,算是在碳纳米管材料的诸多研究领域中,一个应用较为广泛的分支。

由于经裁剪的单层碳纳米管,极易分散在水、酒精和DMF等极性溶剂中形成胶体,根据这一性质,碳纳米管不仅仅作为下一代电子材料而被无数科研人员研究着,其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也是越来越广泛。

尤其是炼钢和水泥这两个大类,事关基建大业,近些年来甚至隐隐有成为热门方向的趋势……

至少在国内是的。

看完了那份申报国家基金的申请书,陆舟继续点开了存放着论文的文件夹。

需要看的论文钱师兄已经替他准备好了,这倒是节约了他不少时间。

粗略地扫了眼这些论文,其中至少有三CD是金陵大学的。

看到这里,陆舟也是不禁感慨,师兄师姐们还是厉害啊。

至少在碳元素簇材料研究这一块的研究成果,确实是没话说的,国内能和金大一较高下的,也就燕大、水木了。

当然,虽然前人之研究备矣,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依旧不少,其中最具体的一个就是,碳纳米管作为纳米级填料,如果无法均匀分散在基体内部、或者在基体内部凝聚成团,那么掺杂后非但不能增强基体材料的强度,反而会对基体材料的固有属性带来损害。

而李荣恩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负责的那个项目,所遇到的瓶颈,似乎正是出在这个地方?

第九十三章 凭本事甩锅

看了一整天的论文,直到刘瑞那小子开始打鼾,陆舟才打着哈切爬上床睡去。

翌日,起了个早床。

顺路去食堂买了两个包子,陆舟准时来到了实验室。

当他到的时候,刘师兄和钱师兄两个人已经围在仪器旁边,忙活起来了。

今天要做的是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绘制各样品的FTIR图谱,记录碳纳米管改性试样早龄期水化反应各官能团、化学键的吸收峰。

“……我们的研究主要旨在增强碳纳米管在波特兰水泥中的溶解能力,同时改善碳纳米管和基体材料间的结合力。”一边进行实验,钱师兄一边向陆舟介绍道,“不过研究的进展并不乐观,李教授应该和你说过了,我们遇到了瓶颈。”

在旁边看着的陆舟提问道:“具体问题出在哪?”

“问题出在这里,我们通过傅里叶红外分析仪测得的数据,看这里,”钱师兄指了指刚打印出来的FTIR图像,继续说道,“你看到了什么?”

克制住了浪费积分的冲动,陆舟盯着那张还热乎着的A4纸看了半天,忽然回忆起了昨天看论文时学到的东西,心中微微一动,果然从那张图纸上看出了一丝不对劲的地方。

“二号水泥试样的特征峰出现异常?”陆舟用不确定的语气说道。

“正确,但并不算准确,”钱师兄赞许地点了点头,在FTIR图像上点出了几个地方,继续说道,“2号试样是掺入了CNTs的水泥样品,根据力学性能检测得出的结果,我们的2样品在抗压能力测试中的表现相当出色,但在抗拉能力测试的表现却差强人意。根据FTIR图像上在6-10h龄期时的特征峰数据,我们初步判断是CNTs材料阻碍了C-S-H凝胶体中硅氧四面体的聚合过程,导致水化反应后期在水泥材料内部形成孔隙。”

“那问题出在哪?”陆舟疑惑道,“我的意思是……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造成2号样品抗拉力性能差强人意的原因,只要解决它不就行了吗?”

“没你说的那么简单,”钱师兄面无表情地说道,“我们已经尝试过很多方法,包括不计生产成本,使用三聚氰胺为氮前体,在真空条件下对碳纳米管进行球磨处理,对碳纳米管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但从27号、28号样品的抗拉力测试数据来看,结果一样很糟糕。”

陆舟大致听懂了,但他并没有更好的办法。

点了点头,他接着问:“需要我做什么?”

钱师兄:“为了摸索到解决方法,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组实验,虽然预算还很充足,就算再做几组也没问题,但前几天我们得知,折大那边的材料学实验室在这个项目上可能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时间上已经不允许我们继续拖沓下去。”

停顿了片刻,钱师兄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我们需要一个精通数学的专家,最好是精通泛函分析,帮我们分析这些实验数据,看能不能从中找到一些有价值的线索。最好是能帮我们找到CNTs材料对波特兰水泥早龄期水化反应产生的影响究竟在哪……我有自学过泛函分析,但对这些数据依旧毫无头绪,果然涉及到这种高难度计算的东西,还是得委托你们这些数院的专家。”

就像本科阶段的数学系不会开材料物理这门课一样,应用物理专业也是不开泛函分析这门课的。本科阶段就拿到双学位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都是在考上研究生之后,根据自身研究方向的需要,才去选择性地自学那些没修过的课程。

陆舟思索了片刻后,认真说道:“我不能保证一定能成功,但我可以试试……你大概什么时候要结果?”

“越快越好,虽然我这边不是不能等……但最好在三天之内。”钱师兄想了想,继续说道,“三天之后,无论有没有结果,我希望你至少能给我汇报下进展。”

陆舟点头道:“我尽量。”

从钱师兄那里领到任务之后,陆舟便去了图书馆。

虽然刘师兄给他腾了张办公桌出来,但实验室里太冷清了,学习氛围不够浓烈。

相比之下,陆舟还是更喜欢图书馆这种地方。

坐在一群奋笔疾书的人中间,即便想走神摸鱼,也会架不住心中的紧迫感和负罪感,将心思放在学习上面。

而且最关键的是……

这里或多或少能让他回忆起一点注意力高度集中时的感觉。

路过图书馆旁边的打印室,陆舟转身进去,将要看的论文和实验数据全部打印在A4纸上。

将所有需要用到的东西在桌上摊开,这是他钻研复杂数学问题的习惯。

反正可以作为研究经费报销,也不需要他花自己的钱。

在图书馆找了个空位坐下,陆舟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轻轻点了点,准备开始动笔。

然而……

十分钟过去了。

他依旧保持着那个姿势坐在那里,一字未动。

emmmm……

该从哪里开始下手?

陆舟脸色有些不好看,心中犯了难。

如果有个固定的公式可以利用,或者哪怕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摆在那里,他也好构思从哪里入手。但现在的情况是,物院的那些科研狗们,连问题在哪都没找到,让他这个搞数学的人来帮他们找BUG。

回想起钱师兄那句话。

真是凭本事甩锅啊……

看着那堆数据,陆舟只觉得头皮发麻。

这时候,他才忽然间意思到,这项工作并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

……

人是铁,饭是钢。

即便是学霸,也得吃饭。

在图书馆坐到了十二点,陆舟看着一字未动的草稿纸,心里暗道一声MMP,把笔扔桌上便起身往食堂走去了。

在食堂打饭的时候,陆舟恰好碰到了老唐,便端着餐盘走上去打了个招呼,坐在了他对面。

看了眼陆舟,老唐笑眯眯问道:“感觉如何?”

“很难!比纯粹的数学问题难多了。”陆舟感慨道。

“觉得难就对了,”唐教授笑着说道,“数学是一门科研工具,你又是学应用数学的,以后碰到类似项目的机会还多着呢。”

“教授,您能先别打击我,给我点思路好吗?”陆舟叹气道。

首节上一节70/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