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670节

陆舟随手拿起了粉笔,在背后的黑板上写了起来。

【若0=dA?F,则能从无源杨米尔斯场的拉格朗日算子中变分导出:L=1/4g2·∫Tr(F'?F)……】

【……】

关于杨米尔斯方程的证明,对于本科生来说是不用想的。

就算是普林斯顿的教授们,想要看懂他的理论,也得向从L流形的论文开始啃起才有戏。

他现在在黑板上板书的,仅仅是一些关于杨米尔斯方程本身的一些讲解。

最多最多,也只是对这个命题进行讲解的同时,融入了一点点自己的想法。

就这样,黑板上的算式越来越多。

逐渐进入状态的陆舟,写着写着似乎也有些停不下来了,讲解的语言也越来越少。

坐在阶梯教室里的学生们,纷纷一脸懵逼的看着黑板。

要说一开始勉强还能看懂的话,到了后面却已经被这深奥的理论深深折服了。

再到后来,不只是学生们,就连一些来旁听讲座的物院教授,也逐渐感觉到了吃力。

这家伙在写些什么?

越是往下看去,他们便越是觉得……

陆舟所讲的内容,和他们的专业似乎有点不太一样?

话说这家伙真的是在讲杨米尔斯方程吗?

不少目瞪口呆地看着黑板的老教授们,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了起来。

坐在阶梯教室的前排,盯着黑板上一行行算式的卢院士,眉头紧紧锁着。

忽然间,敏锐地从黑板上的算式中捕捉到了一行关键词的他,瞳孔顿时收缩了一下。

“……真空态的非零渐近常值将规范群约化为U(1)子群!”

他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释强相互作用的质量间隙!

一瞬间,卢院士的眼中写满了热切。

然而,就在他充满期待地看着黑板,期待着陆舟能就这样一直写到最后一步的时候,陆舟却似乎辜负了他的期望。

只见前一秒还算的正嗨的陆舟忽然停下了手中的粉笔,后退半步看着黑板上的算式,站在那里沉思了许久。

似乎是写不下去了。

他挠了挠后脑勺,丢掉了手中的粉笔,转身看向了教室,看着一脸懵逼的学生们,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不好意思啊……刚才稍微扯的有点远了。”

一听到这句话,和卢院士同样等待着最后结果的物理教授们,差点没一口老血喷出来。

卧槽!

你特么算到了一半,倒是把剩下的算完啊!

然而与在座的大多数教授不同的是,坐在后排的盛宪富,此刻瞳孔中的神采却是渐渐明亮了。

虽然讲座本身的内容他没听的太明白,但从他却从中得到了意料之外的启发。

“只要核与核之间的距离足够小……”

嘴里自言自语着,冥冥之中的灵感从他的脑海中一闪而逝。

虽然这听起来可能有些疯狂,但他确实想到了一种可能的可控聚变反应堆模型。

如果在理论上能说得通的话……

说不准,他们还真有办法在低于上亿度高温的反应条件下,以一种新的形式解放原子核中的能量……

第617章 想到一块去了

对于“冷核聚变”这个词,在学术界是个很尴尬的命题,因为与它伴随着的往往都不是什么有趣的事情。

这个概念最早大概是出现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两位德国化学家潘尼斯和彼得斯于1926年提出,关于在常温下进行核聚变反应的设想。他们通过使氢通过加热的钯石棉,发现透过物中的氦,于是认定发生了聚变反应,并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上。

这篇论文一经出现,立刻引起了相当范围的轰动,不过很快遭到了时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卢瑟福的批评。而事实上,在后续的实验中,两人确实也没能重复这一实验,最后整个事件被认定为一次乌龙,以《自然》的撤稿收场。

八十年代末,大概是整个冷核聚变研究的最高.潮。在犹他州盐湖城犹他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上,弗莱希曼和庞斯公开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即,在室温条件下,用一种特殊的重水电极装置,在钯电极上实现了持续的核聚变。

这一发现在当时冲破了核聚变只能在上亿度高温下进行的传统观念,也让迟迟无法兑现承诺的可控聚变研究者们看到了新的曙光。这一轰动效应所产生的热潮很快席卷了整个北美,乃至世界,包括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普林斯顿PPPL实验室、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等等超过数十家研究机构,甚至是IBM公司的私人实验室,都参与到了这场追逐新能源的竞赛中,而媒体将两人的研究成果称之为“试管中的太阳”。

然而好景不长,从美国核电巨头与犹他大学实验团队签订合作研发协议,到意大利科研部强调把“冷核聚变研究”放在优先地位,比利时科研国务秘书办公室专门召开专家会议,苏联莫斯科大学调集一流研究团队准备全面铺开冷聚变的研究……再到最后的凉凉,连一年的时间都不到。

而这次世界范围内的闹剧,也彻底消耗了学术界对冷聚变的热情。到现在虽然有相当稀少的科研团队仍然在锲而不舍地坚持着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热核聚变的研究都一度半死不活,更别提听着就令人头大的冷核聚变了。

目前整个学术界的态度是搁置争议,并不彻底否认,但基本上也不抱任何希望。

至于有没有似乎可行的技术路线……

硬要说的话其实还是有的。

比如“声聚变”。

虽然这个词听起来不怎么靠谱就是了。

离开了报告会的现场,盛宪富没有去找陆舟,而是来到了金陵大学声学研究所。

大概八十年代末的时候,全世界都曾搞过冷聚变的研究,一直紧盯着国际学术界动向的华国自然也不例外。比如金大声学研究所陈伟忠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便曾经搞这个“声聚变”的课题,然而遗憾的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目前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不能聚变,但可以发光。

至于为什么会发光,尚不确定。

首节上一节670/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