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528节

虽然他并没有专业地训练过作图的能力,仅仅只是阅读过相关的书籍,但手臂的肌肉却像是已经记忆了这些动作一样,即便是随手地一笔一划,也都像尺规作图那般标准。

看着陆舟画图的动作,王院士眯了眯眼睛,瞳孔中闪过了一丝意外的神色。

“你还学过机械绘图?”

“没有,”淡淡笑了笑,陆舟随口说道,“可能是研究几何问题的时候,画的图比较多吧。”

听到这个解释,王院士一脸不相信的表情。

虽然他没研究过数学问题,但就算用脚想都知道,工程学上的作图和数学上的作图完全不是一回事儿。

就这娴熟的笔画,没有个三五年的从业经验,是不可能做到的。

不管王院士信不信,陆舟也没有必要在这种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做任何解释,只是一心一意地专注于手上的工作。

先是用线条简单地勾勒出了仿星器的轮廓,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简单地勾勒出了发电机组的结构。

盯着图上越来越多、越来越清晰的线条,王院士渐渐看出了一些门道,眉毛饶有兴趣地抬了起来。

“磁流体发电?”

“没错,”停下了手中的比,陆舟对着这张草图看了看,满意地点了点头,“以我的水平也只能画到这种程度了,具体的设计,还得麻烦你们这些专家了。”

和可控聚变技术一样,磁流体发电技术并不是什么特别新鲜的概念,甚至可以说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甚至于从时间线上来看,这个概念最早是和“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技术(gt)”一起被提出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磁流体发电技术甚至被纳入为83计划的重点项目,而且在重视程度上,被放在了和核裂变发电技术并列的地位。

考虑到83计划的全称是《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跟踪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当时国际学术界的热门研究方向,由此便不难看出,在当时国际学术界,磁流体发电技术可以说是热门一时。

然而随着进入了二十世纪后半叶,情况却是发生了变化。

航天、军备竞赛使得发动机技术以及燃气运用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gt技术从中借鉴并汲取了大量经验,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的逆袭。

而相比之下,磁流体技术虽然具备着看似更加诱人的前景,但因为技术原因难以实现,经济效益跟不上市场需求,几十年都拿不出像样的成果,以至于渐渐被学术界和工业界主流所抛弃。

盯着这张草图,王院士摇了摇头:“恕我直言,磁流体发电技术还不完善,用它来发电恐怕不是一个合适的选择。当今世界核裂变反应堆,主要还是以压水堆为主,我从未听说过有哪个核电站用磁流体发电技术输出电能。”

似乎是料到王院士会这么说,陆舟笑了笑,继续说道

“对于核裂变来说是如此,但对于核聚变来说却不尽然。”

“哦?”王院士的脸上浮现了意外的表情,将询问的视线投向了陆舟,“怎么说?”

陆舟:“磁流体发电技术的难点,无非是在气体电离的那部分。通常情况下很难将气体加热至2000度高温并形成等离子体束流,而且即便做到了,这一过程也很可能伴随着大量的热能损耗,因此磁流体发电技术的循环效率很难做到20以上……我说的对吗?”

王院士点了点头,认同道:“基本上是这样的。”

虽然别的问题也存在,但无疑这是最主要的。

磁流体发电机并不是没有,很多实验室也能做得出来,有燃煤的也有燃油的,但几乎没有人能够将能量转化效率做到20以上。

但如果是核聚变的话……

“如过是核聚变的话,我们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看着王院士询问的表情,陆舟笑了笑继续说道,“毕竟dt聚变产生的核废料,本身便是上亿度的氦气。”

听到这里,王院士的表情微微动容,立刻再次看向了那张草图,迅速反应了过来。

众所周知,磁流体发电的原理便是将易于电离的气体加热至2000度高温,电离成导电的等离子体束流,并使其在磁场中高速流动时,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

而仿星器内由“d+t”聚变反应生成的氦气,本身便是以上亿度高温的等离子体形式存在着!

也就是说,他们无需再去花费更多的精力加热电离气体,只需要将这些携带着庞大能量的等离子体利用起来便可!

这项技术用在燃煤、燃油甚至是核裂变发电上虽然是鸡肋无疑,但放到核聚变发电身上,简直就是为它身定做的!

倒不如说,用那些高温等离子体去烧开水,反而才是一种浪费。

想到这里,盯着那张草图的王院士,眼中渐渐浮现了兴奋的神色。

再次抬起头看向了陆舟,他用慎重的语气开口说道。

“你说的有点道理……理论上似乎也是可以实现的,但现在我没办法给你一个准确的答复,我需要回去和组里的其他专家讨论下。”

接着,他再次看向了那张草图。

“这张草图我可以带回去吗?”

“当然可以,”陆舟欣然点头道,“我期待着你的好消息。”

第522章 不走寻常路

带着那张草图,王总工程师离开了star仿星器研究所,当天便返回了位于上京的核工业集团总部,并且联系了工程院里做磁流体发电方向的专家,就磁流体发电技术在可控聚变装置上应用的可行性展开了讨论。

不过,虽说带队的走了,但核工业集团的工作小组依然留在金陵这边,和star仿星器研究所的研究员就技术上的问题不断交流着。

与此同时,star装置的实验,也没有就此停下。

在得到了充足的经费保障之后,研究所几乎奢侈到了每隔三天便进行一次实验,以氢气、氦气分别为研究对象,观测着等离子体在仿星器中的各种复杂的物理性质。

甚至于,为了收集宝贵的数据,陆舟甚至下令向反应室内注入了1g宝贵的氘/氚混合物,冒着损伤第一壁材料的风险进行了一次试点火。

事实上,这次实验确实对star装置造成了一定的损伤,但好在损伤仍然在可修复的范畴内。不过即便是如此,整台装置也不得停堆检修一个月的时间。

当然了,虽然代价不菲,但回报也是相当丰厚的。

他们不但验证了该技术思路实现聚变反应点火的可行性,还得到了一块被携带着14v能量的中子束轰击过的锂薄片。

尤其是后者,其科研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换算。

在国内,大概也只有他们这里,能做这么奢侈的实验了。

此时此刻,这枚来之不易的锂金属薄片正安静地躺在经过特殊处理的无氧玻片中,由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放置在了扫描电镜下观察。

隔离室外的实验室内,站在电脑前的陆舟等一众研究人员,从屏幕上看到了从扫描电镜上采集到的数据和图片。

首节上一节528/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