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499节

至于周院士为什么这么做,陆舟也能猜到。

无非是想在他“羽翼尚未丰满”之前敲打他。

毕竟国家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投资是有限的,分到陆舟头上的多了,分到他头上的自然就少了。

至于这种有没有用?

用处还是有一点的。

有大牛署名的评论性文章,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高层的决策。

更何况这篇文章还不是一般社评。

而是他周承福,ITER华国项目组负责人、华国国际核聚变能源计划执行中心负责人写的。

若是没什么名气的学者,单凭着这篇评论文章的份量,说不准就被拍死了。

至于陆舟……

影响可能有,但相对有限。

诺贝尔奖的光环便体现在这里。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一般人也不值得周承福拉下脸去写这种东西。

“写的不错。”陆舟笑了笑,见手中的报纸翻了一页。

看到陆舟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写的不错”,盛宪富忍不住道:“您就不生气吗?”

STAR项目组的技术骨干都是中青年学者,无论是李昌夏教授还是盛宪富教授,都只有三十多岁而已,会沉不住气是很正常的。

毕竟要是能沉得住气,懂明哲保身的道理,也不会投奔到他这边来了。

预料到他会这么问,陆舟笑了笑,不在意地说道:“你看潘老院士生气了吗?”

“不知道……可难道我们就这么算了?”盛宪富忿忿不平地说道。

“不然呢?写一篇科学评论文章把托卡马克批判一番?然后再把大半个可控核聚变领域的专家都得罪一圈?”将报纸扔在了一边,陆舟随口说道,“那我还搞什么研究,去报社那边报道算了。”

其实真要做也不是不行。

如果尚未解决的问题就算黑点的话,那么任何技术路线都能找出黑点。

就比如托卡马克是外磁场与等离子体电流产生的磁场耦合,这就相当于将上千万安培的电流运行在一团不稳定并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湍流的导体上。

像是扭曲模、磁面撕裂、磁岛等严重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整个体系的崩溃。而造成的后果,也远远要比仿星器危险的多,严重地可能导致设备损毁。

所以托卡马克装置的每一次实验都相当的谨慎,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陆舟有时候在想,会不会有思路新奇的奇葩跳出来喷他,为什么明明数学这么好,连NS方程解的存在性与光滑性,乃至等离子体湍流的问题都能解决,就不能帮大家把扭曲模、磁面撕裂、磁岛等一系列的问题都解决了。

但想来就算是周老先生,也不会拿这种惹人发笑的论点来攻讦对手。

看着表情依然有些不忿的盛宪富,陆舟缓缓开口说道。

“事实胜于雄辩,我们的成果是最大的回击。”

“你们现在首要的任务是准备八月份的实验。”

“下一次,我们要挑战三十分钟。”

听到三十分钟,盛宪富神色微微动容,面露难色道。

“三十分钟……对于STAR装置来说会不会太难了?”

就算是升级了水冷偏滤器、改进了控制方案的螺旋石7-,也才刚刚摸到了这个数字的边缘而已。

陆舟笑了笑:“怕了?”

看着陆舟脸上自信的表情,盛宪富微微愣了下。

沉默了一会儿,他的嘴角渐渐勾起,重新燃起了斗志。

“……怎么可能。”

……

对于学术界而言,学阀的问题可以说是由来已久了。

不讨论具体的学术问题,而是将学术问题或者学术上的争论上升到道德、民.族甚至是政治高度,并利用一般群众乃至非技术官僚的知识缺陷和保守思想,煽动他们的正义感、民.族主义情绪、亦或者崇拜心理来攻讦自己的对手,这可以说是学阀相互攻讦的常用手段之一了。

就算像邱老先生的这种国际学术界的大牛,在面对国内学术界的山头时,也吃过水土不服的暗亏。

不立论,只驳论,选择性地报道对自己有利的事实,并加以放大。

不得不说,周承福这一招玩的确实很老到。

就算陆舟想对这篇文章做出回应,也很难将他驳倒。

不过,对于陆舟而言,其实也没有这么做的必要。

成果永远是最好的证明。

至于周承福说什么,他从一开始就根本没放在心上。

当然了,即便他本人是不在意,替他感到在意的人还是不少的。

比如潘院士。

老院士虽然已经退休,但对于业内的事情一直都有在关注着。

在看到了周承福署名的那篇文章之后,他的第一反应便是将电话打给了陆舟,劝说陆舟不要意气用事。这时候如果冲动了,反而正中了周承福的下怀。

对于这点,陆舟自然不可能不知道,于是便让潘院士不用担心自己。

这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心里清楚的很。..

首节上一节499/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