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314节

……

由于时间已经赋予了它文物的属性,即便是从燧石图书馆借走了这本书,陆舟也不能将手稿真正带出图书馆,只能在藏书区的阅读室进行翻阅。

若是一些上百年历史的文献,在借阅之前甚至还得通过相关资格的考核,以及戴上专门的手套。

不过这份笔记相对来说倒还算是比较“新”,只有六十多年的历史。

将它摊开在桌上,陆舟从第一页开始,仔细研究了起来。

想要完全理解其中的内容并不容易,莱曼·斯皮策的笔记就和他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一样,字迹潦草的同时,还夹杂着一些意义不明的简笔画。

也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情,写下那份遗嘱,把自己的手稿全部捐赠给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陆舟觉得,若是换成了自己,他肯定不会容许这种“意义不明”的东西留在世上……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陆舟将它从头看到了尾。

虽然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不过看完了之后,他还是感觉受益匪浅。

尤其是对于完成仿星器最终设想的前置技术,莱曼·斯皮策的判断,和他自己总结出的结论基本上吻合的。

“……难以想象,这竟然是六十年前的东西。”合上了这本陈旧的手稿,陆舟不由轻声感慨,给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评价。

哪怕是放在现在,将这笔记中的思想和对仿星器的设计理念提炼出来,依然可以得到一篇学术价值不小的论文。

当然,这都过去六十年了,这个工作肯定已经有人做过了。

将手稿放在一边,看着整理在笔记本上的内容,陆舟陷入了思考。

可控核聚变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无论是它本身的意义还是背后所蕴藏着的广阔前景,都足够引起他的兴趣。

然而问题是,他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是更接近常温的超导材料?

亦或者,从数学的角度出发,尝试着去研究“等离子体在仿星器中的运动规律”?

前两者是应用层面,后者则是理论层面,无论是哪个难度都不小。

尤其是后者,涉及到相当复杂的等离子体湍流现象的研究,可以说这是关于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诸多研究方向中,最困难也最复杂的一块。

因为目前为止,人们对等离子体能采取的措施仅仅是“诊断”,而非“测量”。

然而,一旦这个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不仅将推动核聚变工程的进度,对纳维-斯托克斯方程的研究也是具有很大启发性的……

就这么沉默着,时间大概大概过去了十分钟那么久。

嘴角忽然勾起了一丝笑意,陆舟抬起笔,在“等离子体在仿星器中的运动规律”这行字上,画下了一个圆圈。

合上了手中的笔记本,他带着那份手稿和自己的东西,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果然,还是更有挑战性的难题,更适合自己。

自从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之后,还从来没有哪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如此地令他心潮澎湃过……

第368章 酸的牙都快掉了(1/3)

《科学报》编辑部,总编办公室内。

正坐在办公桌前喝着茶的蔡总编,正一丝不苟地审阅着手中的稿件。

虽然在媒体互联网化的当下,传统纸质媒体的影响力已经稍显逊色,但在国内学术界这个圈子里,《科学报》还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

毕竟,他们是华科院直属事业单位。哪怕他们的报纸不是所有体制内的科研人员都会看,但大多数体制内的研究机构基本上一定会订。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影响力,蔡主编在审稿的时候格外慎重,尤其是涉及到一些对热点人物、科技新闻的评论性报道,他都会严格地亲自把关。

毕竟要是风向把不准,报道出了差错,他是要负责任的。

不过今天的稿子水平都不错,连着翻了几份他都还算满意,直到他翻到了一篇关于国内知名学者王海峰教授的采访稿时,他的眉头忽然皱了起来。

脸色渐渐阴沉,啪的一声将采访稿拍在了桌子上,蔡主编看向了自己的办公室秘书,语气不善道。

“把李学松给我叫来。”

“好的。”

见蔡主编的脸色不太对劲,周秘书也不敢多问,连忙点头,二话不说便快步走出了办公室。

办公室里只剩下了一个人,满脸愠色的蔡主编,试图平复着呼吸。

然而当他一看到桌上那份采访稿,便气不打一出来。

在开会的时候,他不止一次强调,身为体制内的新闻工作者,要有政治嗅觉,要紧跟风向走。然而很显然,这个端着铁饭碗的饭桶,根本没把他说的话听进去。

这要是他一个疏忽,没把这采访稿给截下来,只怕报纸出来的当天,他就得被上面的领导叫去谈话了。

想到这里,他心里便气不打一处来。

另一边,周秘书来到了外面的大办公室,找到了那个叫李学松的人,板着脸说道。

“总编,找你去一趟,你现在就过去。”

看着周秘书的脸色不对劲,李学松顿时紧张地问道。

“周哥,蔡总他……到底找我是有什么事情啊?”

他记得自己最近没得罪人啊?

“不知道,”周秘书皱了皱眉,一脸严肃地训斥了句,“还有,这里是单位,别什么哥啊姐啊称呼。”

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李学松满头大汗地点头:“是,是我不对,我接受组织批评。”

“快去吧。”周秘书板着脸说道。

虽然整个人都是懵逼的,但李学松却是一句嘴也不敢还,埋着头便向总编办公室的方向小跑过去了。

首节上一节314/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