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第250节

陆舟做了个无奈的表情:“当时的情况有点特殊,而且我也没想到,他们会这么耿直地把研讨会上讨论的内容这么大张旗鼓的宣传。”

还有一句话陆舟没说。

最让他没想到的是,被公开了也就罢了,竟然还有这么多人都当真了……

……

空心碳球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而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方向,从来不缺走同一条路的竞争者。

在学术界,光是一个新颖的想法,是不值钱的。

除了优美科、日亚化学这些国际化工巨头之外,还有很多研究机构在做着类似的研究。其中有与企业合作的,也有走纵向课题从国家那里拿钱的。

比如,王海峰教授便是其一。

就在陆舟和杨旭交流着技术性问题的时候,远在折大的他同样也在忙碌着项目上的事情。

不过他忙碌的倒不是实验,而是实验的准备工作。

大概两个星期前,实验室的课题终于确定了下来,以空心碳球/硫复合材料为正极,解决多硫化合物从正极向有机电解液扩散的问题。虽然他很不喜欢陆舟,却也不得不认同,空心碳球确实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方向。

现在申请经费的开题报告已经交上去了,不出意外的话,这几天就能看到结果。

身为科研老板,现在需要他做的事情便是确定更具体的研究方向,给科研劳力们分配研究任务。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博士生刘宏,正拿着一本崭新的期刊,一脸便秘的表情从实验室外面走了进来。

那样子,就仿佛是有话要说,却又不知道该不该说的好。

看了眼自己的学生,王海峰微微皱了皱眉,问道。

“发生了什么事?”

刘宏犹豫了下,最后还是下定了决心。

“教授……我们的课题,似乎和人撞车了。”

听到这句话,坐在办公椅上的王海峰,差点没被自己的口水给呛到。

“啥?你说啥?撞车了?”

什么玩意儿?

这怎么可能!

这课题都还没申请下来,怎么就撞车了?

第321章 阶段性成果

从刘宏的手中一把抢过了新一期的《科学》,王海峰将期刊摊开在桌子上,对着那一行行小字和图片仔细研究了起来。

虽然嘴上和心里都极度不爽陆舟这人,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这小子确实是个人才。

能在《科学》、《自然》上刊登论文的学者不少,但能在同一期期刊上连挂两篇通讯作者论文的学者,却是少之又少。

第一篇论文是理论方面的,除了结论之外的地方他即便想看也看不太懂,扫了一眼之后,便放在了一边。

第二篇是关于HCS-1材料,顾名思义是应用方面的,这一部分王海峰看的格外仔细。

然而刚刚看到第一张图片的时候,他的眉毛便狠狠抽搐了下。

他的实验室里也有扫描电镜,但用的是六硼化镧电子枪。

这种电子枪虽然比钨灯丝电子枪高档不少,二次电子像分辨率能达到2nm,图像也比钨灯丝枪明亮5到10倍,但和场发射电子枪一比还是被虐成了渣渣。

毫无疑问,论文中的这张图用的是场发射电子枪拍的,而且还是性能更好的冷场发射电子枪。

这种人实在是太可恶了!

一上来啥也没干,倒是先“炫富”了。

一想到自己做了二十多年的有机,混的还不如一个刚刚踏入材料这行的小辈,王海峰的心里便嫉妒的快扭曲了。

不过顺着论文往下看去,他很快又淡定了下来。

一直看到了最后一行,王海峰啪的一声合上了手中的期刊,将它丢还到了刘宏的手上。

“只是阶段性成果。”

做出这个结论的同时,王海峰心中也松了口气。

如果这个HCS-1材料被陆舟做到了像改性PDMS材料那种无可更改的程度,别说是他只能愿赌服输,换了那些国际化工巨头、碳硫复合材料国际大牛也是一样。

不过很明显,这个HCS-1材料并不算完美。

当然了,即便是阶段性成果,这个HCS-1材料展现出来的优越性能,也相当令人震撼了。如果解决了生产工艺的问题,说不准在一些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较高、但对重复使用率要求不高的领域会被用到。

比如,无人机……

刘宏迟疑道:“万一他们只是发了阶段性成果,还有更重要的成果没放出来……”

王海峰斜了他一眼:“你会脱了裤子放屁吗?”

刘宏愣了下,支支吾吾了一阵子,讪讪一笑道,“……不是可以多发几篇论文吗?”

被自己的学生给逗乐了,王海峰呵的笑了声:“那你讲讲,他是缺个博士学位?还是差个职称没评?需要计较那么一两篇论文?”

意识到自己问了个很蠢的问题,刘宏顿时闭上嘴不说话了。

确实,普通科研狗需要论文来积累自己的学术资本,好在实验室里谋一份体面的差事,有朝一日能熬出头。

一般的教授也需要论文,来证明自己的学术能力,完成学校的科研指标,同时也好在下次再申请科研基金的时候,履历能写的漂亮点,工作人员的口吻也能客气点。

但对于已经混成科研老板的人来说,这叫事儿吗?

工科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从企业手中拿钱的横向课题,专利才是最关键的东西。

首节上一节250/1131下一节尾节目录